低压集抄系统的实用化问题探讨吴翠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压集抄系统的实用化问题探讨吴翠萍
发布时间:2021-09-17T06:53:02.332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1年第9期作者:吴翠萍
[导读] 低压集抄系统是供电企业有效控制现场的有力手段,对减少电厂失控、减少工人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佛山顺德供电局北滘供电所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目前,低压系统的实用性面临诸多问题,难以实现对低压系统的广泛远程控制。

通过对我国低压集抄系统与普通低压集抄系统的比较分析,结合在线终端速度、测量成功率和通信可靠性,提出了一种新的低压集抄系统,为有效解决低压集中测量系统的实用性问题,提出了可以进行低压集抄系统实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为低压集中测量系统的实际推广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低压集抄系统;实用化
1引言
低压集抄系统是供电企业有效控制现场的有力手段,对减少电厂失控、减少工人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低压系统作为一种常见的能源系统,能否以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实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虽然低压集中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说明了低压系统的应用还是具有良好的前景。

2低压集抄系统的相关介绍
低压集抄系统是从主站、终端、通信协议、营销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系统地定义和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集成低压变压器监控系统和配电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悉,随着一批标准规范的推广实施,不同的营销自动化系统串联、信息隔离的局面逐步逆转,在公司总体设计框架内,构建了营销自动化系统,符合营销标准和规范,陆续启动后,各级单位营销自动化低压集抄系统将达到可完成化后,公司通过可控性方案将电力市场、保障电力供应的能力将达到更高水平。

图1为资产管理化中的低压集抄智能化闭环管理模式中的工单及信息管理流程。

首先,收集者接收来自营销系统的相应数据(包括收集者使用标识的存储结构、存储区域和箱号),收集者状态为“库存”,采集要安装的采集器状态,采集完与现场仪表关联的安装后,将其关联起来,显示安装日期、安装人员、户名和账号记录地址等信息。

如果已安装的采集器未连接到计数器,则状态更改为“未连接”。

已断开连接的采集器安装在与采集器连接的系统上,即。


第二次导入采集器系统后,状态应更改为“已购买”以便安装。

使用并销毁收集的状态和更新信息。

3低压集抄系统在进行应用时的问题
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适应性差;二是虽然一天可以复制所有数据,但读取时间很长,第三,相邻台站之间有非常大的重叠;第四,未来电能质量指标不断提高;第五,必须提高系统在技术层面
的可扩展性、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低压集中抄表系统效果不高,主要原因是低压抄表量大,运行工况非常复杂,后续安装、维护和控制有较大困难。

系统、终端和仪器之间也缺乏有效的网络,无法在生产商之间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1]。

3.1某工程实例问题分析
某市电网在进行低压集抄覆盖率的普及工作中,打出要确保城市城市城镇的覆盖率达到40%左右,全网的覆盖率也要达到30%左右,在优化集中抄表技术和低压集表的基础上,推进集中计量,短期目标是解决新建住房分配制度和大量用户缺位两大问题,建立和完善计量体系,管理体系和全过程控制的运行。

从系统设计到索引和评估。

而目前而言,该市供电局供电用户为63万人,其中低压集抄系统用户为44万人,占65.5%,可供用户20万人,在线用户可用率98.77%,接续成功率87.22%。

低压集抄系统建设和运行周期过长;目前该市供电局12万控制单元有4.2万户用户处于35.2万以下没有实现低压集抄系统自动结算。

所涵盖的用户。

由该市供电局组织的主营业务与协能主营业务的转换进展并不顺利。

虽然知识系统的改造已经完成,但大约有5万户家庭无法正常使用,而开发的技术发展严重滞后,过去两年只完成了31.5%的数量。

低压集抄技术与低压集抄系统解决方案模式相结合,缺乏灵活性。

目前该市主要有三种低压集抄技术的使用方案:载波+GPRS代表约占到29.9%,485+载波+GPRS约占到23.5%,485+CATV占到了40.1%。

这三种技术系统独立于用户和用户之间,彼此设备不兼容。

就集线器或集中器而言,该市的互助电力分配项目,使用了18个集线器的12万用户,并安装了一个可与低压485+CATV相媲美的有线网络系统。

低压集抄录档案不够规范,归档过程中缺乏一个严谨的流程,计量自动化系统和MIS营销系统中低压集抄指令的标准化需要进一步审核。

计量自动化系统不具备自动下载电能表的功能,更换计量装置后,电能数据无法及时读取。

集中器(测点)、受电弓(测点)状态、文件名混乱,营销MIS系统与分析文件不一致。

3.2该市进行低压集抄系统改革对策
在进行低压集抄系统的安装时,采用载波(东软芯片)混合组网方式(半载波),数据上传是通过集中器与该市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其系统结构图如图2。

图2 系统结构示意图
在现有485+CATV低压电能表集中计量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将集中计量技术改造为485+TCP/IP低压有线电能表。

并且在485 TCP/P集中器使用上,突破了现有生产商的局限性,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技术规范(如图3),国内主要生产商的产品可广泛选用,在现有有线电视频道的基础上增加手机和中国联通,支持TCP/IP网络设备,采用GPRS/3G/4G无线技术,实现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的平滑过渡。

除了现有的有线网络或光纤网络外,内网内的本地技术也是相关的;基于IP6的无线网络可以逐步测试,进一步降低现场建设的难度,提高建设效率[2]。

图3 标准系统结构
4提高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对策
4.1进行合适的使用方案试点
最好的试验站应该在10个左右,太少的试验站不能达到系统的主导作用,会产生太多的浪费;另一方面,工作台上表位较为分散,如果系统在环境恶劣的试验站正常工作,确定测试系统完整功能测试的测试地点。

试点厂商主要是三到四家实力雄厚的家具厂商,通过比较不同厂商的测量精度、误差率和设备合格率,找出了不同厂商设备的优缺点。

4.2确定理性系统方案
现阶段,实践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半载波式,采集器安装在中央仪表箱中,通过485通讯线路与采集器相连,采集器与集中器的通讯由供电公司完成,可靠性高,但只适用于表位集中地一些小区当中进行使用。

第二种是全载波,这种方法是通过载波信号来完成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安装都很便利,不需要新的连接,在分散的区域较为实用。

如果负载过高,下载波通信的可靠性就会降低。

4.3设备互联问题
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要首先制止工厂的垄断行为,营造良好竞争环境,逐步减少设备供应商和系统开发商对供应商的限制。

因此,在设计供电系统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问题。

系统支持:首先,系统的中心站、集中器、集中器和计量单位通信协议必须基于这一技术进行设计,只有符合该协议的设备才可以,这一做法现阶段越来越流行,已在许多地区实施,主要由省级供电单位负责。

地方和市政电力公司只有一个系统主机和一个通讯器。

所有制造商都按照协议制造设备。

然而,这种方法也遇到了许多实现问题,例如。

在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芯片厂商之间缺乏通信,导致系统设备、终端设备和测量设备之间通信不畅,电源虽然有共同的协议,但无法实现有效的互操作。

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芯片,在这种情况下,现场安装和桌面准备的难度要大得多,要在一个区域中只使用一个芯片,系统使用的区域必须是共享的,即两个芯片不能混合使用。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将计量器具分配到计量中心,一般先对计量器具进行校验,再分配到该区域,这样计量中心的分配过程就作为一个单元进行。

避免在同一区域使用两个以上芯片的计数器,上述方法保证了与系统的完全连接,建立了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为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依据。

4.4推广方案
提高低压集抄系统的覆盖率(开发)对系统未来的生存能力非常重要。

对于供电行业来说,由于新能源的出现,它非常舒适,良好的环境条件和高质量的测量速度有力地推动了集中测量系统的应用。

各发电厂的机测主要由集中用户和分散用户进行,系统运行时,如果只测少数用户,系统的效益不能完全忽视。

读卡器的工作量部分是由于需要,因此有必要从客户的角度选择系统的促销方案。

该系统已由人工计数改为遥测,扩展到全区,充分体现了系统的价值,大大提高了电厂的运行效率。

4.5低压集抄系统维护
不同的设备和系统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知识来实施分层的系统管理,这就是为什么终端和其他设备系统的采购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

加强对工人的职业培训,提高工人的综合素质目标,其他仪器相对较少,由于元器件数量多,故障点分散,培训后可以对本地仪器进行培训和管理,一方面可以及时节约设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5结语
为了提高低压集抄系统设备互联所产生的问题解决可能性,有效维护和管理中央低压集抄系统,逐步实施较为集中的低压集抄系统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使得逐步低压集抄系统提高并最终改善电厂效率。

参考文献:
[1]蔡晓玲.低压集抄系统的现状与管理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
[2]江智添,陈利文,李新平.浅谈低压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应用前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