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X
刘 艳 邹 泓X X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

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0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0的发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

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自我建构 独立型自我建构 依存型自我建构 个体自我 关系自我 集体自我
1 自我建构的内涵与提出背景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无以计数的纷繁信息涌向我们的感官,但我们总能准确地将有限的心理资源赋予最值得关注的核心信息,并以自动化的方式组织和处理它们。

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图式0的概念。

在所有存储于记忆系统的图式中,最为重要,也是与个人的人格、行为方式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我们关于/自我0的图式。

由此,人格心理学家H.R.Markus 提出了对人格研究颇具影响力的/自我图式理论0,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积累,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不同文化中个体的自我图式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具体说来,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倾向于将自我看作是与他人相分离的独立实体;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倾向于将自我看作是周围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

Mar kus 将个体这种从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来理
解自我的认知结构,称为/自我建构0(self-construal)[1]。

因此,自我建构实际可看作是自我图式的一种具体形式。

2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
2.1 Markus 的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不同文化中,人们在看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有着根本不同的视角:西方人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差异,东方人强调自我与他人的联系。

Mar kus 由此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我建构类型: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独立型自我建构(independent self -construal)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依存型自我建构(inter dependent self-construal)[1]。

2.1.1 独立型自我建构
西方文化强调每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意义。

当一个人的目标是成为不依赖于他人,且是不同于他人的/我0时,他会如何认知自己,认知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Markus 引用研究者Geer tz 的论述说,个体会将自我看作是/一个有边界的、独特的、基本趋于稳定的动机和认知系统,一个能够将个人的意识、情绪、判断和行为统合为一个独特有机体系的动力中心。

这一有机体系不仅对立于其他个体的相应体系,也对立于个体所在的社会和自然背景。

0
Mar kus 认为,个体对自我以及自我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这
种认识会引发一系列心理过程或外部行为,如/自我实现0,/自我认识0,/表达个人需要,行使个人权利,展现个人能力0,/发展个人独特潜能0等等。

由于这种自我认知的一个核心要点是,每一个人都是自主、独立的个体,Markus 将这种自我认知,或者说自我图式命名为/独立型自我建构0。

图1 独立型自我建构示意图
图1对Markus 的原图(可见于参考文献1)进行了修改。

原图上的大圆与小圆为相切或相离的关系,没有发生交汇。

此处根据对Markus 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将大圆与小圆改为相交的关系。

独立型自我建构的基本内涵可用图1表示。

图中的大圆代表自我,小圆代表特定的他人,X 代表个体对自我或他人各个方面的表征。

由于社会交往的存在,代表自我的大圆和代表他人的小圆有时会发生交汇,交汇之处的X 代表着某种自我-他人联结(如:在我的导师面前,我总是很有礼貌);而那些在代表自我的大圆之内,但在大圆和小圆重合部分之外的X(在图中用粗体表示)则代表个人的愿望、喜好、态度、能力等等(如:我是个很有创造性的人)。

对于具有独立型自我建构的个体,正是这些个人内部特征在行为调控中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

同时,它们也是在个体的记忆系统中得到了最深度加工的一部分。

2.1.2 依存型自我建构
东方文化相信人际关系的价值,它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相互的联系与依赖。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个体对自我的定义主要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与身份为基础。

Mar kus 将这种自我建构类型标定为依存型自我建构,其基本内涵可用图2表示。

对于具有依存型自我建构的个体,最为重要的是代表自我的大圆和代表他人的小圆交汇之处的X,即发生于社会交往之中的自我-他人联结(在图
X X X 通讯作者:邹泓,女。

E 2mail:hongz@
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的部分工作。

1272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cience 2007,30(5):1272-1275
中用粗体表示)。

图2 依存型自我建构示意图
依存型自我最基本的目标是维持人际联系。

显然,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尤其是该情境中的互动对象。

所以,他人或周围环境对于依存型自我来说,并不只是比较参照的标准,而是积极参与自我定义过程的一个重要元素。

依存型自我当然也包含有许多关于个体内部特征的表征。

但是,这些特征被看作是具有情境特定性的。

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为了维持人际联系,个体表征的表达需要被压抑或控制。

2.2 Brewer 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
Mar kus 的理论带给人格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是,人际关系和团体归属并不仅仅意味着自我和他人之间的联系或联盟,它们同时也是个体自我定义的一部分,反映着个体与个体之间自我建构的基本差异。

但是,研究者Brewer 对
Mar kus 的理论提出了两点疑问[2]。

首先,Mar kus 理论关注的焦点是自我建构的文化差异。

但是,区分和同化同为人类个体的基本需求,个人取向的和人际关系取向的自我建构是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第二,人际关系取向的自我建构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即是从特定的亲密关系,还是从自我和团体之间的关系定义自我。

由此,Br ewer 提出了他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建构包含有三个组成部分[2,3]:第一,个体自我(individual self),指从自身独特性,从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来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与自我概念中能够将个体自身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的特征组合相联系;通过人际间的比较获得;与保护个体自身利益的动机相联系;第二,关系自我(relational self),指从自己与亲密他人的双向关系中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与自我概念中涉及与重要他人关系的部分相联系;通过人际反馈过程获得;与保护重要他人的利益、维护与重要他人之间关系的动机相联系;第三,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指从团体成员身份来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与自我概念中涉及自己与团体之间关系的部分相联系;通过将自我归属于某个群体,并将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的过程获得;与保护和提高团体利益的动机相联系。

2.3 对两种自我建构理论的比较
Brewer 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是对Markus 的独立型和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的改进与发展,而延续Markus 思路的研究者也对其原有理论进行了修订,即将依存型自我建构进一步区分为两类:团体倾向的依存型自我建构(group 2oriented interdependent self 2construal)和关系倾向的依存型自我建构(relational 2oriented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4]。

可以看到,修订后的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和三重自我建构理论都认同个体将从三个方面定义自我、理解自我的观点,只是所用术语不同。

不过,从总体上看,三重自我建构理论更为强调每一个人的自我建构都包含这三个方面
的观点,而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倾向于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自我建构标定为某种类型。

此外,如上所述,以上两种理论都将不同类型的自我建构看作是人稳固的内部心理表征,但在后期的许多研究中,研究者们也经常通过实验操作,激活个体不同水平的自我建构。

因此,从稳定性角度来看,自我建构可以区分为情境性的和特质性的两大类。

2.4 三重自我建构的实证支持
三重自我建构的实证支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认知实验,证明在个体的记忆系统中,有关自我的表征与有关亲密他人、团体的表征是存在重合的;二是通过对自我建构测量问卷的因素分析,验证自我建构三因素结构的假设。

2.4.1 来自Ar on 的认知实验的支持
第一类研究以Aron 所进行的一系列认知实验为代表。

一项研究中[5],被试首先被要求在不同的特质组上分别对自己、一位亲密他人和一个新闻人物进行评定。

完成评定后,给被试呈现这些特质,并让被试回答他曾经对谁的该种特质进行过评定。

研究结果是,在那些对自己进行了评定的特质上,如果被试的回忆产生了错误,他们更多地是记忆成曾对亲密他人进行了评定。

另一项研究中,Aron [6]给已婚的被试呈现一系列代表人格特征的形容词,让被试评定这些特征是否符合自己或是自己的配偶。

之后,给被试依次显示这些形容词,让他们尽可能迅速地回忆他们在此前是如何反应的。

结果显示,在那些对自己和对配偶的评价不一致的人格特点上,被试的反应时最长,记忆产生错误的概率也更大。

研究者的解释是,由于个体会将亲密他人的人格特点纳入自我体系之中,自我和亲密他人的差异实际就是自我的两个部分之间的不一致,因此会对记忆的提取产生干扰。

从这样的一些研究结果出发,Aron 提出了他的/自我扩展模型0[5,6]。

这一观点的主要内容是,自我扩展(self -expansion)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即个体会自发地寻求和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通过将亲密关系中另一方的自我纳入自己的自我体系而实现自身的丰富与扩展。

后续研究发现,这种扩展也存在于个体和团体之间[7]。

2.4.2 来自对测量问卷结构分析的支持
Singeli s [8]于1994年编制了24个项目的5独立型/依存型自我建构量表6,构想维度为两个: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

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两因素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优于单因素模型。

但是Grace [9]在多种族样本中施测该量表发现,该量表可以抽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3个。

抽取出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因素分别包含Singelis 构想的测量独立型和依存型自我建构的项目;第三个因素则测量独立型和依存型的项目都有。

由于第三个因素的项目都与对待团体的态度有关,Grace 将该因素命名为力量/等级维度(power /hierarchy)。

Grace 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依存型自我建构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建构倾向。

3 三重自我建构的相互关系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基本思想为众多人格、社会性领域的研究者们所接纳,但在这三重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却存在广泛争议[3,10,11]。

争议主要围绕下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展开:
3.1 哪一种自我是根本动力因素?
刘艳等: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1273
针对第一个问题,有三方观点;个体自我是人的根本动力因素;集体自我是人的根本动力因素;情境决定当前的根本动力因素。

持第一种观点的研究者指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自然选择是在个体间而不是群体间进行[11]。

这一观点的实证支持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比对群体的评价更为积极[12];第二,在面临威胁个体利益的信息时,与在面临威胁群体利益的信息时相比较,个体感受到更大程度的伤害。

如Gaer tner[10]的研究中,将被试分为两组进行测验。

告诉一组被试他们的成绩将代表个人,告诉另一组被试他们代表的是他们所在大学的一般学生,不计个人成绩。

测验完成后,两组被试都得到成绩不理想的反馈。

研究结果显示,以个人身份参加测验的被试得到消极反馈后情绪更消极,而且对自己和大学一般学生的相似性给予了更高的评估。

主张集体自我是人的根本动力因素的研究者也从进化论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持。

他们指出,自然选择不仅在个体间进行,也在群体间进行。

由以群体利益为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其竞争力将远胜于那些由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从个体生存的角度而言,个体只有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才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11]。

从实证研究方面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为该种观点提供支持的研究同样来自于上文介绍的两类支持个体自我基础地位的研究。

例如, Biernat[13]在一项研究中请女生联谊会的会员就一些积极和消极特征对自己和群体的一般情况做出评判。

结果发现,在积极特征上,会员们对自己和群体情况做出了同等程度的评判;但是在消极特征上,会员们对自身情况赋予了更高的分值。

Hirt[14]等研究者比较了球迷们在以下两种情况中的情绪状况:自己支持的篮球队在比赛中失利;自己在一项测验中获得了糟糕的分数。

结果发现球迷在前一种情况下情绪更为低落。

此外,持该方观点的研究者还指出,大量关于人际关系和自尊、幸福感之间正向关系的研究发现也是集体自我的基础地位的反映[15]。

另有一些研究支持了情境决定当前根本动力因素的观点。

如,在存在群体间比较的情境中,人们更多会以集体自我定义自己;在不存在群体间比较的情况下,人们多以个体自我定义自己[16]。

此外,当群体比较小[17],或者当团体成员身份能够给个人带来利益时[18],人们更多地以集体自我定义自己。

Gaertner[11]曾对这一领域内十几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该项研究支持了个体自我的核心地位。

Gaertner由此提出,个体自我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理总部0(psychological home base),它是一个稳定而坚实的系统,但能对千变万化的情境刺激做出灵活的应对。

3.2三种自我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的还是独立的?
这也是一个三方观点并存的问题。

前文介绍了研究者们围绕哪一种自我是人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行的讨论,虽然没有直接的说明,但不难看到隐含在这些争论背后的是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对立。

社会认同理论看到了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他们指出,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看,个体自我和关系自我是后于集体自我发展起来的,它们不能在没有集体自我的情况下形成;但是集体自我的形成却不依赖于个体自我和关系自我,尽管个体自我和关系自我也能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促进集体自我的发展[19]。

不过该理论未能对这一论述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者Kashima的研究则报告了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20]。

然而Singelis[8]的研究显示,独立型自我和依存型自我是两个相互独立、相关不显著的维度。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也为三重自我建构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提供了支持。

如Trafimow[21]的研究发现,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在人的记忆中是两个独立的体系;Brewer[2]和Marx[22]等人的研究都证明,不同的情境性自我建构可分别通过不同的实验操作激活。

4评价与展望
第一,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仍需进一步探讨或验证。

如前所述,研究者们是先从理论分析出发,提出了关于自我表征系统结构的设想,然后以实证研究为这一设想的合理性提供了支持。

但是,从这一发展过程来看,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只能说明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是自我表征系统中三个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而这三个组成部分是否涵盖了个体自我表征的全部内容,现有研究还不能给出明确答案。

后续研究可以从访谈或开放式问卷调查等工作起步,对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做进一步的验证或发展。

第二,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内涵不够明确。

虽然从理论上Brewer等研究者对三重自我表征的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阐述,但将这些理论定义应用于实证研究,将它们转化为操作定义时,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造成不同研究之间的不一致性。

从关系自我来说,一些研究者将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友谊关系以及大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都看作/亲密双向关系0[8,20,23],但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友谊关系或大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应包括在内,因而不能成为关系自我的背景[24]。

集体自我的操作定义则更为多样。

研究者们赋予了/团体0从性别群体、种族群体、宗教群体到同伴群体、工作团队、家庭等等各不相同的内容。

但是不难推测,即便是对于同一个人,以这些不同/团体0为背景的集体自我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Li等人的跨文化研究也表明,对于不同关系背景的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各组别被试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方向[23]。

操作定义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研究之间的结论很难进行比较和概括。

因此,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有待于对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内涵做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思考。

第三,探讨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的研究思路有待拓宽。

现有以实证手段探讨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的思路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由问卷法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这三者间的简单相关;第二类是通过实验法,向个体施加分别涉及个体自我、关系自我或集体自我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比较个体在这些情境下的反应。

第一类研究回答的实际是一个人定义自我的角度是否可以多元化的问题。

第二类研究是在肯定个人可从多个角度定义自我的前提下,比较这三者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是否等同。

但是自我建构研究的最重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证实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探讨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定义自己时,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相应的变化。

不同的建构倾向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也不应该只是从面临短暂的威胁刺激时个人的反应进行衡量,从它对个人的稳定发展结果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评判应该更具说服力。

后续研究应拓宽现有的
1274心理科学
这两种思路,尝试将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的探讨与对它们功能的探讨结合起来,以期得到更为丰富的发现。

5参考文献
1Markus H R,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i 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 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1, 98(2):224-253
2Brewer M B,Gardner W.Who is this/we0?Levels of collective identi ty and self representati 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1):83-93
3Sedikides C,Brewer M B.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and collective self:partners,opponents,or strangers?In:C Sedikides &M B Brewer.(Eds.).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collective self.Philadelphia:Ps ychology Press,2001:1-4
4Cross S E,Bacon P L,Morris M L.The 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Soci al Psychol ogy,2000,78(4):791-808
5Aron A,McLaughlin-Volpe T.In cluding Others in the Self: extensions to own an d partner.s group memberships.In:C Sedikides&M B Brewer.(Eds.).In 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 collective self.Philadelph i a:Psychology Press,2001.89-108
6Aron A,Paris M,Aron E N.Falli ng in love:prospective studies of self-concept chan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 al Psychology, 1995,69(6):1102-1112
7Smith E,Henry S.An in-group becomes part of the self:response ti me evidence.Personality and Soci 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
(6):635-642
8Singelis T M.The m easurement of independent and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 ulletin,1994, 20(5):580-591
9Grace S L,Cramer K L.The elusive nature of self-measurement: the self-construal scale versus the twenty statem ents tests.T 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143(5):649-668
10Gaertn er L,Sedikides C,Graetz K.In search of self-definition: motivational primacy of the individual self,moti vational primacy of the collective self,or contextual primacy?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1):5-18
11Gaertn er L,Sedikides C,Vevea J L,et al.Th e/I0,the/we0,and the/when0:a meta-analysis of motivational primacy in self-
defi n i 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3
(3):574-591
12Lindeman M.Ingroup bias,self-enhancement and group identif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7,27: 337-35513Biernat M,Vescio T,Green M L.Selective self-stereoty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6):1194 -1209
14Hirt E R,Zillman D,Erickson G A.Costs and benefits of allegiance:changes in fan.s self-ascribed competen cies after team victory versus defeat.Journal of Personali ty and Soci al Psychology, 1992,63(5):724-738
15Tice D M,Baumeister R F.T he primacy of the interpers onal self.
In:C Sedikides&M BBrewer.(Eds.).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collective self.Phil adelphia:Psychology Pres s,2001:71-88 16Gui mond S,Chatard A,Martinot D,et al.Social Comparision, self-stereotyping,and gender differences i n self-construal 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0(2):221-242
17Simon B,Hamilton D L.Self-stereotyping and social context:the effects of relative in-group size and in group statu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6(4):699-711
18Simon B,Pantaleo G,Mummendey A.U nique i ndividual or interchangeable group m ember?The accentuati on of i ntragroup differences versus similarities as an indicator of the individual self versus the collective self.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1):106-119
19Hogg M A.Social identi ty and the s overeignty of the group:a psychology of B elonging.In:C Sedikides&M B B rewer.
(Eds.).In 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collective self.Philadelphia: Psychology Press,2001:123-143
20Kashima E S,Hardie E A,Hardie E A.T he developm ent an d validation of the relati onal,individual,and collective self-aspects (RIC)n Journal of Social Ps ychology,2000,3:19-48 21Trafimow D,T riandi s H C,Goto S G.Some tests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 e private self and the collective self.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5):649-655
22Marx D M,Stapel D A,Muller D.We can do i t:the interplay of constru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comparions under threa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3):432-446
23Li H Z,Zhang Z,B hatt G,et al.Rethinking Culture and Self-Cons trual:Ch i na as a Middle Land.Genetic,Social,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2004,130(4),277-306
24Gardner W L,Gabriel S.When you and I are/we0,you are not threatening:the role of self-expansi on in soci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239-251
A Review of Self2construal Theories
Liu Y a n,Zou H ong
(School of Psychology,B 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 eiji ng,100875)
Abstr act Self2const rual theor ies propo sed in the ear ly1990.s are a br anch of the self2schema t heory.The aim of self2constr ual t heories is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self2represent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how people construe the r elationship between one self and ot her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 y of self2constr ual theories,states the basci poionts of the two major theor ies in details,and di scusses the debate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self2repr esentat ions and finally,suggest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 esearch.
Key words:self2construal,independent self2construal,interdependent self2constr ual,individual self,r elational self,collective self
刘艳等: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1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