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学教材叙述因篇幅限制严格,常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冗繁的历史过程,枯燥乏味在所难免。
这就对历史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教师长期照本宣科,不能及时推陈出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很难被调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他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开门见山的语言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思辨的天地,入木三分的点评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结合本学期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一下语言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语言的准确性
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这应该作为历史语言第一位的要求。
因为历史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它要求教师在叙述历史现象,讲解历史概念,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教学活动中,用语言这个特殊工具谆谆善诱地引导学生,掌握真实的历史知识,接受正确的观点,得出科学的结论。
以本学期中国古代史的课堂教学为例,在讲解第十课时,应向学生点明,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
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
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
历史专业语言除历史术语外还包括一些历史习惯用语,如指着历史地图说明战国七雄的方位时,不应说在左面、右面、上面、下面,而应说在西面、东面、北面、南面。
又如时间分公元前、公元后,若只说数字则认定是公元后,如果是指公元前某个时间,公元前三字不可省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历史教学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确保准确无误。
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
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不够科学严谨,他教学语言的严谨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语言的生动性
历史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应当在使用中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学生能听懂;二是学生喜欢听。
要想让学生
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
我们所面对的初中生,其知识水平本身有限,语言方面就更应该以通俗和时代化为主。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课堂中的历史语言要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百家讲坛》中独特的说史语言艺术。
《百家讲坛》栏目蜚声海内外,吸引了大批忠实的观众。
究其根本,独特的说史语言艺术功不可没。
无论是袁腾飞、纪连海,还是易中天,《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们开创了一种机智幽默、妙趣横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说史新方式。
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历史讲得引人入胜,躲在历史帷幕后面的历史人物在纪连海激情的语言、易中天风趣的讲述中走进人们的视野,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在易中天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韩信这小子是个待业青年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周郎就是周帅哥这样通俗的说法。
这些通俗的语言让千年前的历史一下子站到了现代人的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这对于我们的启发同样可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初二的学生年龄还小,喜欢听故事,而我们目前所学的中国古代史,故事真实来源于难懂的史料。
若是单单把史料搬出来念给学生听,我想那是对牛弹琴白费功夫。
这就要求历史老师把故事提炼并重新进行语言组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绘声绘色的
故事,从而把学生引入充满悲壮与欢乐的历史长河之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应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用完善的细节来充实故事,以唤起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历史是有感情的人创造的,同样需要有感情的人去讲述。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
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
通常所说的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讲授11课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时,我曾穿插了《史记》中的一个故事。
当年秦始皇出巡,车水马龙,威风凛凛,好不气派。
当亭长的刘邦看到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啊!而燕国旧贵族项羽看过后则说:日后我一定可以取代他!两个人骨子里都想效仿秦始皇,君临天下。
但挂在嘴上的却一个委婉斯文,一个直率豪爽,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
再次,适当运用诗词和成语典故贯通教学,可以使历史课生动形象。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历史其里,文学其表。
倘若一个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并能把相关的文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定能够借助文学的魅力来征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喜学、乐学的目的。
前人给我们
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素材,都能为历史教学增色不少。
例如,在讲解楚汉之争时,引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突出了后人对项羽壮志豪情的赞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显示了司马迁的高尚气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使霍去病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又如,在讲述陈胜吴广起义时候引用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等成语可以使起义者的英雄形象清晰明了;在讲淝水之战时引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典故能使战争场面更为生动鲜活。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例子以外,课堂语言的每一字每一词还有很多讲究。
作为新老师,在闲暇之时,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扩充眼界,才能慢慢做到游刃有余,带领自己的学生翱翔在历史的天空。
三、语言的精简性
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但这并不是要教师脱离教材,凭空想象,随兴所至,离题千里;同样也不能故弄玄虚,装腔作势,虚构历史故事。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历史教学的内容多,课时少,倘若教师把每一课的每个问题都讲到、讲透,课时不允许,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
所以教师在把握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做到详略得当,才能够保证当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这在授课语言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做到语言精简。
体现在教学中应拒绝啰嗦繁冗、华而不实,必须要有所言有所不言,
讲课做到字少语精、提纲挈领。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理解每一课线索的基础上,提炼核心内容。
例如,在讲授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时,可以以变为线索,贯穿全文,将本节课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变化:即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商鞅变法。
前两者是经济领域的变化,第三个则涉及到政治领域的改变。
讲述时应将重点放在商鞅变法上,避免在前两个内容的讲述中过于繁冗。
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精益求精,精到备到每一句话。
同时在语言表述上注意多用短句,避免长句,直截了当,层次分明,从而切实提高语言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
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
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
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
显然,第三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历史老师所孜孜不倦,努力追求达到的境界。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当以此为追求,有的放矢,不断优化
教学语言,方能使历史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