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文化延伸——洋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3
2024.04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
现象,由于技术和制度因素的制约,设计的美好构想往往无法实现。
本方案引用“作为城市设计的公共建筑”这一概念设想,意在打造一个城市与建筑相衬、建筑与自然相融的公共空间。
并在此空间迸发出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融及人与艺术的交互。
此概念来自乔纳森·巴奈特(Jonathan Barnett)的《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 )的引申。
乔纳森·巴奈特曾担任纽约城市设计委员会的总规划师。
在该书中,巴奈特主要基于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讨论了如何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平衡多方权益,进而保护城市空间的公共性、艺术性及文化价值等,对城市规划与设计影响深远。
1 基本概况
1.1 设计定位
该项目设计定位为致力于视觉艺术作品及其他形式的艺术品的主题展览、学术交流和研究、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活动。
艺术类型包括摄影、美术、雕塑、设计等。
项目致力于为城市提供一个文化艺术交流平台,集原创艺术创作交易、湖湘文化展示、艺术休闲娱乐、传统文化传承于一体。
1.2 用地概况
项目基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洋湖湿地公园二期东入口广场南侧,东邻潭州大道,上有潭州大道高架,西侧与南侧紧邻洋湖湿地公园,两侧均有步道与公园相连(见图1)。
北侧为先导牛广场。
基地原为洋湖湿地公园停车场,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场地与潭州大道间有宽约32 m 的城市绿化带,呼应该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摘要 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割裂,仍是当代城市的一种普遍现象,文化建筑更应当将其空间与城市界面组合,来承续城市记忆。
通过设计将特定的城市脉络延续到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高度融合的一种可行途径。
结合洋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设计分析,从概况分析、空间规划、功能组织三个方面阐述公共建筑对城市脉络的延伸。
通过对城市肌理的解析提取、建筑体块的拆解重组,试图化解室内外割裂的矛盾。
将公共建筑打造成城市的客厅,形成一个人与艺术交互、人与人交流、人与自然相生、建筑与城市相融的空间。
关键词 文化艺术中心;设计;城市脉络;交往空间中图分类号 TU242.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4.04.44
Abstract The separa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pace is still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ontemporary cities,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e should combine its space with the urban interface to continue the memory of the city. Extending a specific urban context into architectural space through design is a feasible approach to highly integrat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of Yanghu Culture and Art Exchange Center, and elaborates on the extension of public buildings to the urban context from three aspects: overview analysis, spatial planning, and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By analyzing and extracting the urban texture, and dismantling and reassembling building blocks, the paper attempts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indoor and outdoor fragmentation. Transform public buildings into living rooms in the city, creating a space where people interact with art,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people interact with nature, and architecture blends with the city.
Key words culture and art center; design; urban context; social space
0 引言
大型公共建筑与城市割裂是当今中外城市的一种普遍
作者简介:陆慧君(1998—),女,研究方向:传统建筑理论研究
通信作者:陆衍安(1988—),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南方木构大木技术研究作者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市记忆,文化延伸
——洋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设计
Urban Memory and Culture Extension: The Design of Yanghu Culture & Art Exchange Center
陆慧君1 陆衍安1,2
Lu Huijun 1, Lu Yanan 1,2
18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4
设计,方案对其景观、道路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及规划。
基地周边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景观资源丰富,具备优美的湿地自然景观,以及先导牛广场、科普馆、白鹭塔等人文景观资源。
1.3 项目概况
该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4 743 m2(项目用地),总建筑面积约为14 380 m2,容积率约为0.97,建筑密度约为34%,绿地率约为28%,建筑层高不超过5层,设有10个大巴停车位,71个小车停车位。
主体部分主要由艺术品展示、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培训及艺术交流构成,另设有部分休闲商业、办公管理及后勤。
其中艺术展示约占4 500 m2,包括多个展厅、展廊、储藏室等;艺术家工作室约占2 000 m2;艺术培训室约占1 500 m2;休闲商业约占800 m2,考虑到周边商业齐全,业态以咖啡、书店及文创商店为主;艺术交流约占800 m2,其中包括一个400 m2的多功能报告厅(16×25) P;综合服务设施约占1 200 m2。
1.4 周边概况
设计用地内容包含项目用地地块和可做景观、停车等使用的扩大设计用地,东侧有城市绿地,紧邻潭州高架、潭州大道,西侧为洋湖湿地公园。
场地周边地块内容较
为丰富,邻近有行政办公、住宅小区、城市广场、湿地公园和商业水街等,可结合设计丰富市民活动空间。
场地西、北向为洋湖湿地地块,有湿地博物馆、游乐园、水街等文旅内容。
场地内有直接通向湿地博物馆和游乐园的道路。
整合场地后发现基地应向西取景湿地公园,向东屏蔽潭州高架,主立面效果和朝向以西、北为主,东侧立面配合高架现状。
2 空间规划
2.1 空间构建
长沙——新型“网红城市”,更是被评选为中国首座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本方案打造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作为城市的公共建筑,服务对象不应该只是周边居民或者长沙市民,更应该将其打造成长沙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外来人员。
打造成地标性建筑,构建公共交流平台,彰显湖湘文化的同时,体现出人们的艺术修养与自然的相融。
洋湖的水景,洋湖水街的喧嚣,环环相扣,一水、一筑、一街、一城。
2.2 空间展开
该项目东邻潭州大道,西侧与南侧紧邻洋湖湿地公园,两侧均有步道与公园相连。
北侧为先导牛广场。
下面将从人流向、景观向及商业性三个方面,探讨环境对该建筑的影响。
(1)人流向:基地有两块用地,北侧为该项目用地,南侧相邻地块为扩大设计范围用地,仅布置景观及停车场。
因车流主要来源于潭州大道,车行入口应设在项目用地东侧,又因规范要求,应当设置两个车行出入口。
项目用地不仅与先导牛广场相接,与公园也有步道相连,人流来向较多,四面都需设置人形道路,样式多变。
(2)景观向:该项目用地西侧和南侧紧邻洋湖湿地公园,以及先导牛广场、科普馆、白鹭塔等极佳的人文景观资源。
西侧景观向最佳,南侧次之,因此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培训以及办公放在这两侧,以保持良好的景观朝向。
(3)商业性:因北侧为先导牛广场,且靠近洋湖水街,为保持商业的连贯性,可将商铺布置在北侧,或紧邻主入口。
2.3 城市记忆
“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当某些建筑体成为其记忆的一部分时,新的建筑体就会出现。
”历史的延续是文化建筑不可避免的,当洋湖水街形成时,洋湖水街的肌理便成为该地的建筑记忆,该方案便不能脱离城市肌理而独立存在。
因此,本项目依据洋湖水街的城市肌理,化整为零,划定本设计的肌理,再通过平面的错位,交承转合,再置入庭院,进而形成该设计的平面布局。
为什么置入庭院?庭院是我国传统的布局方式之一,建筑的起承转合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庭院。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或者说建筑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
绘画、留影凝固美,成了艺术,建筑将景观之美纳入建筑本身,图1 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85 2024.04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建筑设计·理论
便成了庭院。
如此,庭院的形成,不仅可以丰富建筑的空间,更让人身处建筑之中,便可感受自然之美。
同时,与该设计定位——文化、交流、艺术紧密相接。
2.4 建筑生成逻辑
2.4.1 形体的错动
合理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将思想文化内涵融汇于设计之中,将文化渊源实质化,将城市感受空间化的在地性建筑。
平面的组合、拉伸、转折、对位,形成了空间的错动及收放曲折。
非对称性的平面构成,不再强调轴线的绝对性,而是以一个个规整的方盒子错落展开,并通过连廊将其串联,赋予空间序列和体验节奏的变化。
相同体量盒子间的聚合、拉伸、转折、对位,形成了平面的错落和空间的收放曲折,在相同的空间中找到了变化与流线,从而达到整体的韵律,化零为整,灵动而不失秩序。
一个个盒子将不同领域的成就蕴含其中,像一颗颗明珠收纳于宝盒之中(见图2)。
2.4.2 虚实的结合
在建筑的形体和立面处理中,虚实结合赋予建筑活力,虚和实缺一不可。
没有实的部分则整个建筑会显得脆弱无力,悬浮空中,使人不踏实;没有虚的部分,则会给人呆板、笨重及沉闷,甚至压抑的感觉。
该项目的设计定位应当是充满活力的,打造城市公共平台,应当开放许多公共空间,在形体上虚实相生。
将这两者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借各自的特点互相对比陪衬,使得建筑外观既轻巧通透而又坚实有力。
为规避高架桥的影响,建筑在东邻高架桥侧选择实墙,墙体上少开窗,或者不开窗,这是建筑实的应用。
庭院的置入又可将视野打开,对庭院侧皆大面积开窗,便于视线的通透。
东侧的入口大厅,高架桥对其影响较小,便做成了玻璃盒子。
玻璃盒子向城市及内部庭院开放,是建筑内外连接的枢纽,玻璃的通透,将建筑、庭院、城市视线延伸。
邻近西侧及南侧良好景观向的考虑,在这两侧也多选择大面积开窗,考虑到太阳西晒的影响,对建筑墙体进行外延,不仅起到了遮阳的作用,更丰富了建筑的立面进深感。
玻璃盒子与实墙的巧妙使用,使建筑整体庄重有力又不失灵巧通透,而在建筑内部感受视线通畅、舒适有趣。
2.4.3 屋顶的灵动
屋顶结合南方传统坡屋顶的特点,并融入书籍的元素,在方盒子上掀开一角,如一本本掀开的书籍散放在绿毯上。
玻璃窗的大量使用,将庭院的景观映射在建筑之上,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起翘的屋顶,仿佛似水年华的涟漪,又似起航的帆船;风吹过,掀起一页页的书籍。
将思想文化内涵融汇于设计之中,将文化渊源实质化,又巧妙地迎合了洋湖水景。
是一场建筑与自然、文化的交流,自然而然地碰撞出火花,迸发出了艺术。
2.5 空间层次
建筑空间可分为“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
服务空间主要为功能房间服务,在该项目中,可分为办公管理、后勤空间,以及卫生间、交通、设备用房和消防控制室。
其中卫生间、交通、设备用房、消防控制室等面积已包括在各功能面积中,按需配置。
被服务空间指主要的功能用房,包括艺术品展示、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培训、艺术交流、休闲商业等空间。
被服务空间可以分为展示区与工作室、培训交流区、休闲商业区,休闲区可在各层设立,以便人们休憩。
服务空间需紧邻被服务空间,以便于满足被服务空间的需求,如办公后勤虽需与主体空间分流,但不可完全隔断,否则不利于工作人员的使用。
3 功能组织
本方案欲打造一个功能分区明确、人员流线合理、空间开合有序、环境生态宜人、文化氛围浓郁、造型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中心。
基于上述想法,结合建筑总体布局,考虑基地环境的影响,使文化艺术中心各功能布置相对独立,同时各功能在建筑形态上又有所联系、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
主打功能为交流空间,为城市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自然与建筑的交流、艺术与艺术的交互,相互融洽。
3.1 艺术品展示
艺术品展示分为展览空间和储藏空间。
考虑到参展人流量大,展览空间主要布置在紧邻主门厅的两个方盒子中,在一层围绕入口庭院展开布置,形成闭环,流线顺畅,不影响其他功能流线。
二、三层布置展廊环线,该环线兼顾展览空间及交往空间,参展者可通过展廊空间通往艺术家工作室,可参观、临摹、学习(见图3—图5)。
艺术家也可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在展廊上展出,吸引客流量。
展览空间和展廊空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参观展览空间的人也可只在展览空间活动。
储藏空间则布置在一楼,设置单独出入口,以便展品的运输。
展品运输出入口与主入口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了与参展人员的流线交叉。
庭院的引入和主门厅局部超高空间的设计与建筑外部形体相结合,丰富了建筑的形式语言。
展廊空间
的布置赋予参展流线活力,更建立了参展人员与艺术家图2 鸟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8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4
的连接,丰富了空间的趣味性。
3.2 艺术家工作室
艺术家工作室主要布置在向洋湖开放的两个玻璃盒子中,将最好的景观向留给艺术家,让他们创作时更富有创造性。
艺术家工作室享有独立空间,又与展廊空间、培训空间连接,便于艺术家进行展出及培训教育。
3.3 艺术培训
艺术培训空间主要布置在邻近先导牛广场的北侧方盒子中,并设有休息空间,便于老师及同学课间休憩。
该空间设有整个建筑的次入口,此入口处设有停车位,避免了与参展人员的流线交叉。
艺术交流包括报告厅及交流空间。
报告厅与办公入口相接,便于内部人员接待与会人员,又设有连廊与主体空间相接。
3.4 休闲商业
因场地周边有大型的宜家商业,场地北侧又有洋湖水街,场地内可不布置大型商业对场地周边的居住服务,只设有文创商店、书店及咖啡厅。
文创商店设在一楼主入口处,便于参展人员参展后购买纪念性商品。
商品可结合洋湖水街的特色,售卖具有长沙特色的商品,同时售卖与艺术、摄影作品相关的文化性商业产品,例如用摄影、艺术产品影印的书籍、笔记本和明信片,也可做成T 恤、手提包或者扇面等。
咖啡厅的设置,可供参展人员、与会人员休憩放松,之所以不设置餐厅是因为餐厅厨房流线复杂,并伴随厨余垃圾污染,不便处理。
图4 二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3 一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5 三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结语
文丘里在《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中描述:“一个物质形体是自身结构和外部环境之间斗争的产物。
这种相互作用,在都市环境集中的地方较为生动。
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矛盾,至少是一种对比,是城市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它不是唯一的城市现象。
”我们将如何化解这种矛盾,值得我们思考。
将公共建筑设计看作一个城市设计中的公共建筑,而不是一幢孤立存在的建筑,作为城市客厅一样的存在,该方案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思考。
我们应当尊重场所精神,尊重城市记忆,尊重梳理场地与城市的肌理关系,凝聚艺术与文化,打造可供人与自然相生、人与人相交、人与物共鸣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6.
[2]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M].周卜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75.
[3] 丁褚桦,杨书林.作为城市设计的公共建筑杭州余杭区文化艺术中心设计解析[J].时代建筑,2021(04):146-151.
[4] 刘安平.城市记忆,文化结晶:淮南文化艺术中心设计[J].建筑技艺,2021,27(01):70-75.
[5] 徐宗武,顾工.基于文化自觉的建筑设计: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创作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9(10):70-73.
[6] 包厚祥.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住宅设施,2021(10):101-102.
[7]
谢德连.现代建筑语境下地域文化的空间表达:以湖南长沙昭山潇湘艺术馆为例[J].汉字文化,2018(S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