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郫都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郫都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

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
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岑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功勋”人物,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入选人物……这些荣誉,标定了他在中国航天领域的特殊地位,也勾勒出一名近30年不忘初心、孜孜不倦书写航天报国情怀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毫不犹豫的选择
1964年,岑拯出生在湖北浠水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他质朴的性格。

1982年,岑拯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并在研究生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从此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方兴未艾,“下海”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不少科研人员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纷纷选择转行。

青年时代的岑拯对此毫不在意,而是一门心思扑进了刚刚立项不久的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制当中。

“当年进火箭院面试时,有个领导问我,能在这里一直干下去吗?我想也没想就回答:能!”这一干,就是29年。

从1989年被分配到一机部运载火箭总体室起,岑拯就没有离开过这里,他的命运与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与中国航天捆绑在一起,与党和人民的期待捆绑在一起。

他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用自身所学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要一直干下去!”
一定要确保高质量的成功
在岑拯的带领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87次发射,成功率近98%;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北斗组网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任务;此外,还在我国通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以及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的“金牌火箭”。

为了满足北斗工程任务三种轨道高度的需要,运载火箭需要具备更多本领。

作为老党员,岑拯明白,只有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为长三甲系列技术创新的目标,才能真正把运载火箭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作为长三甲型号的总指挥,同时也作为试验队的临时党委书记,岑拯始终将党的建设融入型号研制的各个环节中去。

面对型号研制的众多难题,他成立了若干个党员创新攻关小组,亲自率领团队开展大量的技术创新工作,使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不仅具备发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能力,还开创了我国一箭双星发射高轨道卫星的先例;他们创造性地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与“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搭档飞行,把北斗导航卫星直接送入工作轨道,大大延长了卫星的工作寿命……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大拓展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任务适应性,显著缩短了北斗三号工程的建设进程,并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岑拯还坚持推进持续的质量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他的带领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开展了优化故障模式识别方法、控制影响成败操作等质量管理的创新方法,总计进行了403项技术改进。

在管理创新方面,他们推行“去任务化”的管理思想,使火箭与不同任务自由搭配,以提高任务适应能力;通过移植应用“二维码”,使火箭产品履历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
正是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使长三甲系列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运载火箭。

成功的喜悦只属于当晚
作为型号总指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都冲在队伍最前面。

发射基地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出差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近几年,岑拯每年平均出差200天。

数不清的破晓黄昏,他奔波于机场车站;数不清的节日假日,他坚守在工作岗位;任务忙的时候,每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有人说他是工作狂,他却笑呵呵地回应:“我也知道这个地球少了谁都能转,可心里就是惦记着工作。


面对航天发射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岑拯始终是个“乐天派”,有着一名共产党员独特的“苦乐观”。

他常说:“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党和国家举足轻重,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别的职业很难比的。


2018年3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第七颗、第八颗全球组网卫星。

然而,成功的喜悦只属于当晚。

第二天,一切工作都从零开始,岑拯和他的团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次发射准备中。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6月29日03版,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岑拯出身贫寒,但养成了他质朴的性格,为他后来甘于清贫,一门心思扑在航天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被誉为我国“金牌火箭”的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已多次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等各项国家重点工程任务。

C. 只有做到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才能满足各项工程不同轨道高度的发射需要。

D. 岑拯对党忠诚,始终将党的建设融入运载火箭型号研制的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创新攻关模范作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岑拯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提升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性能,拓展了其任务适应性。

B. 技术创新、质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是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前提和保障。

C. 近年来,岑拯以发射基地为第二个家,因工作的需要,他每年要出差200天,这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D. 面对航天发射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岑拯总是乐观应对,在成就感和愉悦感中形成了独特的“苦乐观”。

6. 岑拯为何能在中国航天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和特殊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繁荣期。

网络文学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然而,对于网络文学的属性、特质,研究界依然存在争议。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络属性。

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络文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络文学比之传统纸媒出版,具有更低廉的成本,更有效的话语符号增值性(如IP经济集成策略)等特点。

在文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着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

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

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网络文学言情、历史等文
体的表现风格。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络文学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

主要表现在对既有类型的丰富与开拓,有的网络小说重写西游故事,赋予“西游神话”现代魅力与异彩纷呈的故事;有的作品将中华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作品以丰富的收藏鉴宝知识、曲折紧张的故事吸引大批读者,也传递出对“金钱至上”的讽刺;网络武侠文学也从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为代表的华语现代武侠小说,发展为“国术技击流”“网络新武侠”“科技武侠”等亚类型。

我们还看到,网文的“文学传统继承性”,不仅表现在故事内容、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文体风格上,还表现为这些“中国传统元素”对中国文学时空观念的回归与拓展。

任何文学形态,都有深刻的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性生成”的内在条件。

从横向关系上讲,日韩动漫、游戏、电视剧,美国好莱坞电影,欧美奇幻、科幻与悬疑文学等,都影响到中国网络文学的发育。

然而,从纵向继承关系上讲,中国网络文学也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

网络文学的繁荣,也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想象”与“中国故事”的发展。

就表现时空领域来说,中国的科幻与玄幻小说,探究目光深入宇宙深处与人类起源,也创造了无数神奇瑰丽的想象世界,比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表现了中国人的时空探索精神和灿烂的想象力。

这种宏阔的“中国—世界—宇宙”时空观的再现,拓展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想象疆域,既是对中国古代时空观的继承,也是文化自信的产物。

网生环境的平等性、交互性,有利于形成真正阔大深邃、精彩纷呈的文学繁荣,从而扭转“现代文学”造成的文学日益逼仄与小众化的局面。

这个任务,对于有着数千年悠久传统,又在网络时代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现代中国而言,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仁不让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属性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对文学的固有属性构成影响的网络属性。

B.网络文学的属性、特质是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造成的,网络文学已进入繁荣期。

C.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对古典文学传统多有体现。

D.中国网络文学除了纵向受“中国传统元素”的影响外,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横向影响。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对中国网络文学现状和属性进行分析,再提出论点,最后具体展开分析。

B.文章主要从内容、形式和时空观念等方面来阐述网络文学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C.文章在论证中国网络文学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时,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

D.文章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为例,论证了我国网络文学对于古代时空观的继承。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速度、质量、成本、话语符号增值性等方面,网络文学作品相比传统纸媒出版的文学作品更有优势。

B.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读者喜欢阅读,是因为它会传递出对“金钱至上”的讽刺的正能量。

C.虽然任何文学形态都有其内在的深刻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当外来文化对其影响过大时,其文学内涵一定会发生变化。

D.“现代文学”造成了文学的日益逼仄和小众化,这一局面在网络时代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有望得以改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1)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危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年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令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2)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

令沛公西略地入关。

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奋:愤激],愿与沛公西入关。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今项羽僄悍,不可遣。

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杠里:地名。

夹壁:对垒],破二军。

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车,降章邯,诸侯皆附。

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卤:同虏],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战其北,大破之。

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轵道:秦时亭名,在今西安东北]。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安居,安定有
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 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B.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怨:埋怨
C. 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利:利益
D.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组:丝绳
11. 下面对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B.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C.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D.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速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12.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是刘邦的行动动力。

开始排斥项羽,独自西掠地入关;入关后安抚百姓和秦朝旧吏,告之自己当王关中,只待诸侯入关认定一下先前的约定罢了。

B. 刘邦善于米纳下言。

他采纳张良之计,说服奏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来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 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

泰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意义比较固定,下面对诗句中意象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露从今夜白,月故乡明。

月亮:思乡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着游子漂泊不定
C.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大雁: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

D.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捣衣:羁旅愁思的情愫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笔勾勒了田园风光,表现出田园之乐。

(2)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用“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表达词人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

(3)《论语》中说“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阐明学习比苦想有益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一结束,我们将面临文理科分班问题,我们应该选择理科,因为只有学了理科才能进入更好的大学,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有了更多的知识,毕业后也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①不是选了理科就一定能进入更好的大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学校话剧社排演《红楼梦》,饰演晴雯、鸳鸯、香菱的演员对各自饰演的人物性格特点总是把握不到位,话剧社负责人十分着急,请你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位,写一段人物性格分析,帮助演员了解人物。

要求:点明人物,结合原著情节,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精神”是青年第一代领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伟大责任;是无数青年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