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论文阅读能力论文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学生论文阅读能力论文: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阅
读能力
【摘要】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容易,在较为落后的边远山区农村中学,更是如此。

我们各教学阶段的语文教师都努力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就依据一些资料和自己的阅读教学实际,对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基础,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对在较为落后的边远山区农村初中教师来说,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能力远远达不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这困惑着农村中学的师生。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参考了很多资料、结合很多实例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后,笔者认为应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汇知识
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特别注重积累。

学生要能顺利地阅读,准确地理解并获取所读材料的有用信息,这要依赖于大量的词语和更多的语汇知识。

张志公曾说过“认识的字词
少,而且掌握不充分,是造成中学生文理不通的重要原因。


[1],这一现象,在农村初中学生的身上更是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

二是来自教师的教学偏颇,没有足够注重字词的积累巩固,未能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词汇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工具、思想的工具、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更多地体现在词汇的教学中,词汇丰富,全盘皆活,词汇贫乏,一切皆空,词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是文章最基本的元素,识记字词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词汇掌握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花大力气扩大词汇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还要重视积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的优美的语句、段落、篇章等。

如果学生有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汇知识,那么他们在阅读时,头脑中的已知与阅读材料建立“联系”的机会就多,理解能力也强得多,与此同时阅读能力也就强得多。

那么怎样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知识呢?1、鼓励、督促学生识记生字词。

在课文预习中,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有字词学习,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如对字词注音、知其含义与相关义项。

2、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文本库。

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接触的生字词是很多的,对这些生字词要求学生将其摘录到固定的笔记本中,并要注音、解释、造句、
注明义项,然后标明出处、时间,便于日后查阅。

3、组织活动,营造氛围,在生活运用中认知并积累词汇语汇知识。

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词语,如其他科目中的生字生词,黑板报上的生字词,街上的广告词等,这些要鼓励学生“查一查、写一写、读一读、记一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在活动中由学生轮流从文本词汇库中精选重点、难点词汇,并利用生活情境,采用造句、说话等形式,充分运用这些词语,达到巩固积累的目的。

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词语。

4、提倡“认、写、记、练、用”结合,连词成句,连句成文。

在作文中,日记中鼓励学生多用新词,用规范词。

5、摘抄课内外接触到的优美的语句、段落、篇章。

鼓励学生摘抄所接触到的自己喜欢语句、段落、篇章,并注明摘抄时间、出处,适当加上自己的理解。

同时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或朗读或背诵,加强记忆。

2.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加强训练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指导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

总之阅
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做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方法是形成能力的保证。

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记叙文要结合“六要素”来阅读,散文要结合“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

小说要结合“三要素”阅读,散文要根据“形神”特点来阅读。

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符合当地学生实际并且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在具体指导训练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筛选信息以及思维过程、方法和所站角度等,逐步使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其次,在指导阅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及如何根据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上下文意去“读”出答案,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融入作品和换位思考的方法,从而切实分步骤地指导学生掌握泛读、默读、精读和研读。

再次,应指导学生将过去与现在的知识,将课内与已有经验、生活感受、时事等联系起来,指导将相近、同一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认识其异同,明确各类阅读中应分别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最终使学生能自觉、有意识和目的地阅读,不仅得到“鱼”,而且得到“渔”,并懂得灵活变通。

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特别在我们边远的农村
中学,更是不易,要充分运用好日常的课堂教学和阅读教学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所以教师要长远规划,逐一实施,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进行系统的指导训练,最终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3.要常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丰富知识
没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视野,孤陋寡闻是不可能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的。

农村初中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见识少、接触课外读物的机会有限,知识面比较狭窄。

所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知识,这一点面在农村中学生身上更显得重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来扩展学生的见识,丰富他们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呢?1、结合范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并重。

教师通过课堂范文教学,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作品,延伸课内知识,在学生中指导学生阅读。

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还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

2、结合课文
内容,引进体裁相似的课外精品进行比较阅读。

这种比较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特点,由于它侧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头脑活跃起来,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读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

教师在教学之余,要搜集筛选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文章,指导给学生阅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

4、读同层次同龄人的文章。

因为同层次同龄人比较贴近,容易感悟。

5、经常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经常开展语文活动,如根据教材内课文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汇报交流等,使学生在不断的语文活动中丰富知识。

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

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这样学生的知识丰富了,积累的多了,阅读能力也就会得以提高。

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会使学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总之,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活动过程。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过的“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2],在落后的边远山区农村中
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艰巨,但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潜心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能够得到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6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