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一 物理第一学期10月月月考考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一物理第一学期10月月月考考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如图所示,则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
A.60 km/h B.29 km/h C.19 km/h D.9 km/h
2.粗细均匀的电线架在A、B两根电线杆之间.由于热胀冷缩,电线在夏、冬两季呈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形状,若电线杆始终处于竖直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较大
B.夏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较大
C.夏季与冬季,电线对电线杆的拉力一样大
D.夏季,电线杆对地的压力较大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等边三棱柱静止在水平放置的斜面上.已知三棱柱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的倾角为30°,则斜面对三棱柱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A.3
mg和
3
mg
μB.
1
2
mg和3mg
C.1
2
mg和
1
2
mg
μD.3mg和
1
2
mg
4.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该质点
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C.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
D.第3秒和第5秒末的位置相同
5.两个小球从两个不同高度处自由下落,结果同时到达地面,如图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它们的运动的是()
A.B.
C.D.
6.以下各物理量属于矢量的是
A.质量B.时间间隔
C.摩擦力D.动摩擦因数
7.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间隔的是:()
A.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每日19时开播
B.某人用15s跑完100m
C.我们下午2∶00开始上课
D.唐山开往北京的4420次列车于16∶40从唐山站发车
8.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未知,物理课外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固定在地面上的频闪照相机对该运动进行研究.已知相邻的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1 s,发现质点在第1次到第2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2 m,在第3次到第4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8 m,则仅仅由此信息还是不能推算出
A.第1次闪光时质点速度的大小
B.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C.第2次到第3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质点的位移大小
D.质点运动的初速度
9.诗句“满眼波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10.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出租车是按位移的大小来计费的
B .出租车是按路程的大小来计费的
C .在田径场1500m 长跑比赛中,跑完全程的运动员的位移大小为1500m
D .高速公路路牌上显示“上海100km”,表示该处到上海的位移大小为100km
11.下列各项体育运动中,关于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体操冠军邹凯的下杆运动时,可以把他看作质点
B .奥运会百米比赛中运动员过终点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质点
C .研究跳水冠军陈若琳的跳水动作时,可以把她看成质点
D .女排比赛中,主教练在战术板布置队员怎样跑位时,可把女排队员看成质点
12.“蹦床”运动时奥运会新增的比赛项目之一,运动员在空中展示着优美的动作,深受观众欢迎,假设某运动员在弹力的作用下以8m /s 的初速度从蹦床上跃起,则可以估算运动
员从跃起到落回蹦床瞬间,可以在空中展示动作的时间是(g 取()2
10m/s )? A .1.6s B .0.8s C .0.4s D .0.2s
13.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乙两车的位置x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时刻t 1,两车速度相等
B .在时刻t 1,甲车追上乙车
C .从t 1到t 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D .从t 1到t 2时间内,甲车走过的路程大于乙车走过的路程
14.中国自主研发的 “暗剑”无人机,时速可超过2马赫.在某次试飞测试中,起飞前沿地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过程中连续经过两段均为120m 的测试距离,用时分别为2s 和l s ,则无人机的加速度大小是
A .20m/s 2
B .40m/s 2
C .60m/s 2
D .80m/s 2
15.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4s 停止,若在第1s 内的位移是14m ,则最后1s 内位移是( )
A .4.5m
B .3.5m
C .2m
D .1m
16.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作用
B .摩擦力的存在依赖于弹力,所以有弹力必定有摩擦力
C .运动的物体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作用,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D .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但一定与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1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人正常行走时,鞋底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B .特警队员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爬时,双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
C .手将酒瓶竖直握住停留在空中,当增大手的握力时,酒瓶受到的摩擦力将增大
D .在冰面上洒些细土,人再走上去就不易滑到,是因为鞋底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大了
18.汽车以20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5m/s ,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 2s 与5s 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 .5:4
B .4:5
C .3:4
D .4:3
19.如图,光滑斜劈A 上表面水平,物体B 叠放在A 上面,斜面光滑,AB 静止释放瞬间,B 的受力图是( )
A .
B .
C .
D .
20.在轻绳的两端各拴一个小球,一人用手拿着上端的小球站在三楼的阳台上,放手让小球自由下落,两小球相继落地的时间差为t 0.如果站在四楼的阳台上,放手让小球自由下落,则两小球相继落地的时间差将( )
A .不变
B .变大
C .变小
D .无法判断
二、多选题
21.如图所示,A 、B 、C 三个物体静止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A 的质量为2m ,B 和C 的质量都是m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4μ,B 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8
μ.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现对A 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若A 、
B 、
C 三个物体始终相对静止,则力F 不能超过
32μmg B .当力F =μmg 时,A 、B 间的摩擦力为34
mg μ C .无论力F 为何值,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34
μg
D .当力F > 72
μmg 时,B 相对A 滑动 22.汽车自O 点出发从静止开始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中在5s 钟内分别经过A 、B 两根电杆,己知A 、B 电杆相距50m ,车经过电杆B 时的速率是15m/s ,则( ) A .经过A 杆时的速率是5m/s
B .车的加速度是21.5m/s
C .A 、O 间距离是6.25m
D .车从出发到B 所用的时间是9s .
23.如图甲所示为倾斜的传送带,正以恒定的速度v 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传送带的倾角为37,一物块以初速度0v 从传送带的底部冲上传送带并沿传送带向上运动,物块到传送带頂端的速度恰好为零,其运动的v-t 图象如乙所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210/g m s =,
370.6,370.8sin cos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传送带的速度为4m/s
B .传送带底端到顶端的距离为32m
C .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D .物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一直与物块运动的方向相反
24.如图所示,物体A 用轻质细绳系在竖直杆MN 上的B 点.现用一水平力F 作用在绳上的O 点,将O 点缓慢向左移动,使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逐渐增大.关于此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平力F 逐渐增大
B .水平力F 逐渐减小
C .绳OB 的弹力逐渐减小
D .绳OB 的弹力逐渐增大
25.如图所示为一滑草场.某条滑道由上下两段高均为h ,与水平面倾角分别为45°和37°的滑道组成,滑草车与草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量为m 的载人滑草车从坡顶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经过上、下两段滑道后,最后恰好静止于滑道的底端(不计滑草车在两段滑道交接处的能量损失,sin37=0.6,cos37=0.8).则
A.动摩擦因数
6
7μ=
B.载人滑草车最大速度为2 7 gh
C.载人滑草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gh
D.载人滑草车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3 5 g
三、实验题
26.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1F和2F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E. 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F. 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①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②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7.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方法估测反应时间.
首先,甲同学捏住直尺上端,使直尺保持竖直状态,直尺零刻度线位于乙同学的两指之间.当乙看见甲放开直尺时,立即用手指捏直尺,若捏住位置的刻度读数为x,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重力加速度为g).
基于上述原理,某同学用直尺制作测量反应时间的工具,若测量范围为0~0.4s,则所用直尺的长度至少为 cm(g取10m/s2);若以相等时间间隔在该直尺的另一面标记出表示反应时间的刻度线,则每个时间间隔在直尺上对应的长度是的(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8.某同学研究“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安装实验装置,让刻度尺零刻度线与弹簧上端平齐,在弹簧下端挂1个钩码时,静止时弹簧的长度为l1,如图所示,l1=____cm.在弹簧下端分别挂2,3,4,5个钩码时,弹簧的长度为l2,l3,l4,l5。
已知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挂2个钩码时弹簧弹力F2=_____N(g取9.8m/s2).要测出弹簧的伸长量x,还
需要测量的是______.从而作出F-x曲线,得到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29.小华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某处,在绳子拉力
的作用下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如图所示。
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的一段。
如图所示,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确定出八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并用刻度尺测出了各计数点到0计数点的距离,图中所标数据的单位是cm.
(1)根据纸带提供的信息,小华同学已知计算出了打下1、2、3、4、5这五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请你帮助他计算出打下计数点6时小车的速度6v=__________m/s(保留3位有效数字).
计数点123456
t0.10.20.30.40.50.6
/s
()1
⋅0.3580.4000.4400.4850.530
/v m s-
(2)现已根据上表中的v、t数据,作出小车运动的v t-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v t-图象可知,在打0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0v=___m/s;(保留2位有效数字)加速度
a=____2
m/s.(保留2位有效数字)
30.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
(1)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
A.电压合适的交流电源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
(2)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B.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
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3)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纸带上的点迹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 A.点迹密集的地方说明振针打点速度较大
B.点迹密集的地方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较大
C.点迹不均匀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点迹不均匀说明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同
(4)图示为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A、B、C、D、E五个计数点,测出各点到A点的距离如图所示.
①由纸带可判定小车做_________________ 运动
②当打计数点D时小车的瞬时速率为___ 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 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四、解答题
31.跳伞运动员从悬停在距地面143m高度处的直升飞机上由静止跳下,先做自由落体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开始以加速度大小为12.5m/s2匀减速下降,跳伞运动员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5m/s.g取10m/s2,问:
(1)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时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2)跳伞运动员运动的总时间是多少?
32.一辆汽车从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2S内经过相距24m的A和B 两点,汽车经过A点时的速度为10m/s,如图所示,求:
(1)汽车的加速度.
(2)A点与出发点O间的距离.
33.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已知国歌从响起到结束的时间是48s,旗杆高度是19m,红旗(上边缘)从离地面1.4m处开始升起.升旗时,国歌响起,旗手立即拉动绳子使红旗匀加速上升t1=4s,,然后使红旗匀速上升,最后红旗匀减速上升,国歌结束时红旗刚好到达旗杆的顶端且速度为零.已知红旗加速与匀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相同.试求:
(1)红旗上升的高度h.
(2)红旗匀速上升的速度大小v和上升的时间t2.
(3)匀加速上升时加速度的大小a1.
34.一列火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一个人站在第1节车厢前端的站台前观察,第1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s,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8s,忽略车厢之间的距离,车厢长度相等,求:
(1)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厢?
(2)第9节车厢通过他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35.滑雪运动员由A 点沿斜面顶端开始滑下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1=4m/s 2,经B 点后滑上水平面(经过B 点时速度大小不变),开始以大小为a 2=2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运动了140m 到达C 点时的速度为4 m/s ,问:
(1)斜面的长度是多少?
(2)运动员由A 经B 到达C 点所用的时间?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可知该过程运动时间为
120min h 3
t == 路程为:
s =29km-9km=20km
所以平均速率为
20km/h 60km/h 13
t s v =
== 故A 正确,BCD 错误. 2.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电线,重心在最低点,受力分析如下图所示.
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知,,由于夏天气温较高,电线因长度膨胀而使夹角
θ变小,F 变小,而电线的质量一定,整体受力平衡,故夏季、冬季杆对地面的压力相等,选项A 正确.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共点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物体受力分析:重力、支持力及摩擦力,作出受力图如图所示。
将重力沿斜面方向及垂直斜面的方向进行分解,则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得: 摩擦力
1sin302f F mg mg =︒=
支持力
3cos30N F mg =︒=
故选D 。
4.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速度图象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而在前2s 内,运动方向没有变化,故A 错;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2秒末斜率不变,所以加速度不变,故B 错;前两秒内图象都在时间轴上方,故质点位移为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C 错;同理,由图象面积可以知道,第4秒内和第5秒内的位移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故D 正确. 考点:运动学图象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由速度图象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能力.要抓住两球相等的量:加速度,说明速度图像平行,同时到,说明两球不是同时下落.结合v t -图像的斜率代表加速度,面积代表位移去分析. 【详解】
AB .由题意,两个小球从两个不同高度处自由下落,初速度为0,同时到达地面,说明两球不是同时下落,且高度大的小球应先下落,则在v t -图像中图线与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应大一些;在下落过程,两者的加速度相同,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图像斜率相同,故直线应平行,则AB 错误;
CD .高度大的小球运动时间长,则末速度要大一些,而D 中末速度相同,故C 不正确,D 正确。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质量、时间间隔、动摩擦因数都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摩擦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A. 质量与分析不符,故A 错误;
B. 时间间隔与分析不符,故B 错误;
C. 摩擦力与分析相符,故C 正确;
D. 动摩擦因数与分析不符,故D 错误.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指的是时刻;
B 指的是时间;
C 指的是时刻;
D 指的是时刻;因此时间间隔只有B 。
故选B 。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B .由题意可知:x 1=2m ,x 3=8m ,T =1s ,根据x m -x n =(m-n )aT 2得:
2
22
()823m/()s 311m n x x a m n T --=
==--⨯
可以求出加速度,故B 不符合题意; A .设第一次曝光时的速度为v ,由
x=vt+1
2
at2
解得:
v=0.5m/s
可以求出第一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
C.由x2-x1=at2得:
x2=aT2+x1=3×12+2=5m
可以求出从第二次闪光到第三次闪光这段时间内质点的位移,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于不知道第一次曝光时物体已运动的时间,故无法知道初速度,故D符合题意。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参考系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在本题中作者和山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而作者认为自己静止不动,从而“看山恰似走来迎”,故此现象选择的参考系是自己或者船与船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但实际上船是运动的,所谓是“船行”选择的参考系是河岸、山或者地球上相对地球静止不动的其它物体,故A正确.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出租车是按路程收费的,A错误,B正确,田径场是圆环轨道,所以位移不是1500m,C错误,高速公路路牌上显示“广州100km”,表示该处到广州的路程为100km,D错误,
故选B
考点:考查了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点评: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的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研究体操冠军邹凯的下杆运动时,邹凯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A错误;
B. 研究运动员百米赛跑起跑动作时,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B 错误;
C. 研究跳水冠军陈若琳的跳水动作时,要看动作,不可以看成质点.故C错误;
D. 排球比赛中,主教主在战术板上布置队员怎样跑位时,队员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能看成质点.故D正确.
故选D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运动员在弹力的作用下以8/m s 的初速度从蹦床上跃起,做竖直上抛运动,返回时速度大小仍然为8/m s ;以向上为正方向,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有:
()02
8/8/ 1.610/t m s m s v v v t s a a m s ---=
===-,故A 正确,BCD 错误.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x ﹣t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在t 1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大于甲图象的斜率,所以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速度,故A 错误;
B .从0到t 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是乙车大于甲车,故B 错误;
C .根据图象可知,在t 1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大于甲图象的斜率,在t 2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小于甲图象的斜率,在t 1到t 2时间内的某时刻二者的斜率相同,此时两车速度相等,故C 正确;
D .从t 1到t 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均为x 2﹣x 1,路程相等,故D 错误。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一段的平均速度11120
m /s 60m /s 2
x v t =
==;第二段的平均速度22120
m /s 120m /s 1
x v t =
==,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则()22
211212060
m /s 40m /s 1
1.5
2
v v a t t --=
=
=+,故选B.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用逆向思维,把物体的运动看成匀加速直线运动,可知初速度为:00m/s v =,则物体在第1s ,第2s ,第3s ,第4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所以
1417
x x = 解得:12m x =,故C 正确ABD 错误.
1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 .一个物体可以同时与多个物体接触,故可能同时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作用,故A 正确;
B .摩擦力的存在依赖于弹力,即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但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故B 错误;
C .发生静摩擦的两个物体间相对静止,相对地面可以一起运动,也可以静止;存在滑动摩擦力的两个物体间有相对滑动,相对于地面,可以有一个物体是静止的,故C 错误;
D .摩擦力的方向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无关,存在各种可能性,如汽车转弯时提供向心力的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互垂直,故D 错误。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人在正常行走时,脚相对于地面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所以脚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故A 错误;
B .特警队员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爬时,受力平衡,重力与摩擦力平衡,故双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故B 错误;
C .手将酒瓶竖直握住停留在空中,平衡状态,重力等于静摩擦力,增大手的握力时,增大了酒瓶的最大静摩擦力,并没有增大酒瓶受到的摩擦力,故C 错误;
D .在结冰的水平路面上洒些细土,人走上去不易滑倒,是因为此时人与路面间的粗糙程度增加了,从而最大静摩擦力增大了,故D 正确。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为刹车问题,先求解出刹车时间
4s t
v v t
a
2s 的位移
221
011
(202
52)m 30m 2
2
x v t
at
5s 的位移
222011
(20454)m 40m 22
=+=⨯-⨯⨯=x v t at
故选C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体A 释放前,物体B 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两力平衡;楔形物体A 释放后,由于物体A 上表面是光滑的,则物体B 水平方向不受力,物体B 在水平方向的状态不改变,即仍保持静止状态,在竖直方向由于A 的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g ,所以B 受到向上的支持力,故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细线的长度为L ,第一个小球着地后,另一个小球再运动的位移为L 才落地,在L 内运行的时间,即为两球落地的时间差,第一个球着地的速度为另一个小球在位移L 内的初速度,高度越高,落地的速度越大,可知高度越高,另一个小球在位移L 内的初速度越大,根据201
2
L v t gt =+,初速度越大,时间越短,即落地的时间差变小,故选项C 正确,ABD 错误.
二、多选题 21.AB 【解析】 【分析】 【详解】
A.A 与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mg,C 与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B 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2m+m+m )=;要使A ,B ,C 都始终相对静止,三者一起
解析:AB 【解析】
【分析】 【详解】
A.A 与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2μmg,C 与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4
mg
μ,B 与
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
8
μ
(2m+m+m )=
2
mg
μ;要使A ,B ,C 都始终相对静止,
三者一起向右加速,对整体有:F-2
mg
μ=4ma ,假设C 恰好与B 相对不滑动,对C
有:
4
mg
μ=ma ,联立解得:a=
4g μ,F=3
μ2
mg ;设此时A 与B 间的摩擦力为f ,对A 有:F-f=2ma ,解得f=μmg 2μ<mg ,表明C 达到临界时A 还没有,故要使三者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力F 不能超过
3
2
μmg ,故A 正确. B.当力F =μmg 时,由整体表达式F-2
mg
μ=4ma 可得:a=1μ8
g ,代入A 的表达式可
得:f=
3
μ4
mg,故B 正确. C.当F 较大时,A,C 都会相对B 滑动,B 的加速度就得到最大,对B 有:2μmg -
4
mg
μ-
2
mg
μ=ma B ,解得a B =
5
μ4
g ,故C 错误. D.当A 恰好相对B 滑动时,C 早已相对B 滑动,对A 、B 整体分析有:F-
2
mg
μ-
4
mg
μ=3ma 1,对A 有:F-2μmg=2ma 1,解得F=
92μmg ,故当拉力F>9
2
μmg 时,B 相对A 滑动,D 错误.胡选:A 、B.
22.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已知点间的时间,位移,末速度,由和,代入数据解得: , ,故A 正确,B 错误;
C.已知的初速度,加速度,末速度,由,解得:,故C 正确;
D.已知间的末速度
解析: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 .已知AB 点间的时间,位移,末速度,由0v v at =+和2
012
x v t at =+,代入数据解得:5m/s A v = ,22m/s a = ,故A 正确,B 错误; C .已知OA 的初速度,加速度,末速度,由2
012
x v t at =+,解得: 6.25OA m =,故C 正确;
D .已知OA 间的末速度了,又知道加速度,故可以求得时间 2.5A
v t s a
==,故OB 总时间为7.5s ,故D 正确.
23.AB 【解析】
由图乙知,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后(在t=2s 时刻),由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大于滑动摩擦力,物块继续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从图象可知传送带的速度为4m/s .故A
解析:AB 【解析】
由图乙知,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后(在t=2s 时刻),由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大于滑动摩擦力,物块继续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从图象可知传送带的速度为4m/s .故A 正确.物块上升的位移大小等于v-t 图象所包围的面积大小,为
24442
23222
x m +⨯=
⨯+=,所以传送带底端到顶端的距离为32m ,故B 正确.0-2s 内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2244
10/2
v a m s t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3737mgsin mgcos ma μ︒+︒=,解得0.5μ=,故C 错误.在0-2s 内物块的速度大于传送
带的速度,物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与物块运动的方向相反.2-4s 内,物块的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物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与物块运动的方向相同.故D 错误.故选AB .
【点睛】刚开始时,物块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向上做减速运动,速度与传送带相等以后,物体所受摩擦力改为向上,继续向上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根据图象的“面积”求传送带底端到顶端的距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动摩擦因数.根据图象分析物块的运动情况,判断摩擦力方向.
24.A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 .设细绳与水平方向倾角为,物体的质量为,对结点受力分析.运用合成法,则由平衡条件得:,减小,则增大,故A 正确,B 错误; CD .设绳子的弹力为,,,减小,则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