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备课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最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王维的诗、书、画都很有名,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他多才多艺,对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
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主要作品有《静夜思》《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下独酌》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称香山居士。
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野望》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游览到了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诗人赴边途中,描写了出塞沿途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
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822)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825)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人赶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中。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的家乡?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巴山尽头出现平原,长江沿旷野奔流。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
无限爱怜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很低。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野望》
朴素清新,景中含情。
这首诗摒弃南朝诗风的华靡艳丽,有着一种朴素的美。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黄鹤楼》
气象恢宏,色彩缤纷。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使至塞上》
1.叙事直白,语言朴素,内容明晰。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出使察访的一路上所触的景,所生的情。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以随风飞舞的蓬草和北归的飞雁自比,暗喻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整首诗把万里的行程,用几句话简单归纳。
2.风景宏伟,画面开阔,意境壮美。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形容才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给人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渡荆门送别》
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相连,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下四句是倒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相呼应。
2.意境高远,想象瑰丽。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的所见之景。
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
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运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钱塘湖春行》
移步换景,衔接自然。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铁杵磨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趁老师不在书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