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虹口区语文三模 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2015.5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点题,总起全文,引出后文对于用思想方法来读书的阐述。
(2分)
2.第③段中加点字“同情”在文中的意思是共通情感(共同情感/移情)(2分)
3.(B )(3分)
4. ( D )(3分)
5.(3分)
1.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乡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
2.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相同点,扫除偶然性的事实,百多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追求一种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
)用种种理智的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精义。
6.(5分)
1.体验方法: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
2.玄思的方法:“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7.(2分)
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8.赏析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此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赵树理表演“起霸”时长手长脚的模样,语言幽默。
9.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赵树理对自己的形象不关心,却对自己的作品有极高的要求,极为较真。
(2分)
10.第⑤段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4分)
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这些细节生动地写出了赵树理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
”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异趣横生。
这个细节表现了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
11. C(3分)
12.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
(5分)
①最后一段主要写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以富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
②反映出赵树理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民的关注和体恤,展现了有良知的作家的赤诚情怀,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三)默写。
(6分)
【任选六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吾尝跂而望矣(2)小学而大遗(3)山顶千门次第开
(4)玉垒浮云变古今(5)芳草萋萋鹦鹉洲(6)鲜克有终
(7)民生各有所乐兮(8)厚积而薄发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A.卷
14.在词风上,与辛弃疾并称的大家是苏轼。
(1分)辛弃疾词在写作手法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本次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个特点是用典(1分)
15.对本词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2分)
A.“嫩凉”二字用词新异,写出了初秋微凉的感受,点明了词题中的“秋”字。
B.“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含了“蟾宫折桂”的意思,这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C. “鹏北海”、“凤朝阳”以“鹏”“凤”表达了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和肯定。
D. 下阕“又携书剑路茫茫”表达了对朋友前路的担忧,表现了送别时的悲伤。
(此处为前路辽源开阔之意。
)
16.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4分)
“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B.卷
14.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咏物诗。
(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3分)
A.第一、二句乃点题之笔,营造了悲凉的氛围,写出了诗人身陷囹圄,远离故土的悲愁。
B.第三、四句“玄鬓”与“白头”对举,抒发了老大无成,正直遭诬的自伤情怀。
C.第五句讲露水浓重,蝉飞不进来,无法亲近,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喜爱。
D.第六句讲在风中的“蝉声唱”被压制而难以高扬远播。
16.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请结合本诗,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感物生情,托物言志的。
(4分)
基本要点:蝉的特征(2分):蝉饮露为生,在古人眼中是高洁的象征。
(1)然而秋天的寒蝉,翅翼仍黑,蝉声却悲凉,秋雨沾湿翅膀,难以高飞,秋风吹断鸣唱,无人解声。
(1)
情感、手法分析(2分)作者尚在壮年,却因上疏直谏而入狱,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最后两句既是蝉的沉痛之语,更是作者内心的写照。
(1)作者感悟生情,借蝉言志,物我相融,寄托了自己品行高洁却不为人所知的悲愤之情。
(1)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考取功名恐无以
..禁没有用来……的诏案.其罪追究,查办复命知.益州主持,掌管
18. C(2分)
19. B(2分)
20.将文中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3分)
如果(百姓)不是凭借盐来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起来做强盗之事,那么造成的祸患就很深了。
②咏察郡人张及、李畋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3分)
张咏考察同郡的张及、李畋都有学问品行,被乡里人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去参加科举考试,三个人都考中了。
21.结合作品,分析张咏的人物形象。
(3分)
谦让、敢谏、爱民、举贤、惜才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22.文章开头引用谢朓诗句的作用是突出宣城之美,为后文写敬亭山张本。
(2分)
23.C(2分)
24.(3分)
第一段是在诗文中初识敬亭山并远望了概貌。
第二段是实地游览敬亭山。
第三段是虚写,写梦游敬亭山。
25.D(2分)
26.文中出现两处鸟鸣的描写,请分别赏析其表达效果。
(4分)
第一处鸟鸣,重在写鸟声之多,鸟声之活泼,突出了敬亭山所在之处的“秀丽清”。
第二处鸟鸣,重在写鸟声之幽渺,以声衬静,突出了竹林的清幽之境。
[附译文]: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濮州推举进士,舆论以张咏为首位被推荐人。
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便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赞许张咏能够谦让。
正好遇上李沆、宋..、寇准连续推荐他的才干,张咏因此做了荆湖北路转运使,上奏建议撤去归、峡二州的送水夫,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
宋太宗听说他的强干,召他回朝。
张永德任并代二州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至死。
皇帝下诏审治他的罪。
张咏将诏书封起退还,并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担任边疆守护大职,若因为一个小校官,使主帅受辱,臣恐怕下级会有轻视上级心理。
”太宗不听从。
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来议论,太宗改变态度慰抚他。
出任益州刺史,当时李顺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但停兵不进。
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出击,然后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
上官正从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
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被胁迫跟随参加叛军,张咏下达公文将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谕民众,使他们各自回到田里。
当初,蜀地士子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入仕。
张咏考察益州人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当地人称赞;于是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全都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进取。
咸平二年(999),这年夏天,以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因当年歉收,民众有很多人私自卖盐来自给,捕获犯法的人数百个,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
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厉用法律制裁他们,恐怕无法禁止此事。
”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受饥饿的人九万,如果不靠盐来救活,一旦蜂拥
而起做强盗,那就会酿成大患了。
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原来的法律办事。
”
咸平五年,真宗因张咏以前在蜀郡政绩优异,又命他再次出任益州知州,恰好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了。
”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少年同学。
傅霖不做官。
张咏显贵之后,请傅霖出来做官,请了三十次也没请动,到这时他却来谒见。
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
张咏责骂说:“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还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
《游敬亭山记》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说宣城,不知道提起它能让人有多么愉悦。
姑孰位于江水的上游,那里山高水急,江水沿着青山蜿蜒流淌,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雾气缭绕,山水非常秀丽。
我曾经路过响潭,那里鸟儿鸣叫的声音和流水声汇集起来,连两岸的山壁都有回响。
我平时看到敬亭山上有赤色的雾气,山势高耸突兀,一直都有前去攀登的想法,但由于官职在身,不得动身。
等到了却公事,我就去敬亭山眺望四周的景色。
一条小道蜿蜒延伸,所见之处全都被植物的绿色覆盖沁染,数不清的篁竹幽树,连成一片,寒气逼人,使人体内的血液,都变成了绿色,而一直所说的鸟鸣莺啼,只能远远听见,竟然不知由何处发出。
厨师跟随在我的后面,于留云阁上设酒慰劳我。
此刻,临风远眺,又更体会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之诗句的精妙。
谢朓啊!李白啊!归来吧!我要和你们驾红色的天梯登临而上,与苍天对话!
日暮时分,太阳收起光芒,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猴出洞哀号,令我惊悚不已。
归来后躺在船上,梦中登上一座大亭,亭中有一棵古柏,大概有五六抱粗,高一百多丈,世人谁也没看过,谁也没到过,峭壁参差处,一块榜紧嵌其间,榜上写着“敬亭”,但又与我所见的现实“敬亭”不同。
可叹啊!昼夜各自参半,人生苦短而梦幻太长,回望云霄之际,梦在哪里?游览过的地方又在哪里?又怎么知道我以前的游览经历不是梦,而做梦时不正是在游览?万历三十年四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