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认 知 功 能 损 害 发 生 率 80%
83%
60%
40% 20%
15.7倍
5.3%
60岁以上一般人群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1
0
美国流行病学多中心研究显示:
• 60岁以上的一般人群中,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 5.3%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有83%出现认知和行为功能减退2
1.Hanninen T,et al. Acta Neurol Scand 2002 sep;106(3):148-54. 2.Aharon-pereta J,et al. J Neurol Sci 2002 Nov 15;203-204:53-5.
三、VCI的病因学
Hale Waihona Puke • 脑卒中高龄 遗传因素 ApoE4 Notch3
→CADASIL
• 高血压
• 糖尿病
其他(颈内动脉狭窄、高血脂、心脏病
等)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VCⅠ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很清楚 • 其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为血管性危险因素、脑梗 死部位、患者自身特征及遗传因素等多因素共 同作用所致。
2 VCI的分型
• ㈣根据有无遗传因素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VCl : • 1 散发性 VCl 包括非遗传性的、由血管因素或血管病包 括白质损害、腔隙性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出血等引起 的各类程度不同的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 • 2 遗传性 VCl 包括由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脑淀粉样血管病 (CAA)等引起的认知障碍;
Large cortico-subcortical lesions
皮 质 特 定 区 域 的 梗 死
额叶梗死
海马梗死 额叶底部
健忘症
角回梗死
失语、失用 、 烦躁, 淡漠 执行困难
皮层性痴呆
Source: A. Kurz, München, Germany
Small-vessel Disease Subcortical VaD 皮 质 下特 定 区 域 的 梗 死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 • 按照VaD的诊断标准不能发现许多由CVD 导致的轻度认 知障碍, • 而且除脑血管病外,许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 和糖尿病等也能引起认知损害并进而发生痴呆, • 而待患者达到VaD的诊断标准时,常已错过重要的早期 干顶治疗阶段,故VaD这一概念已逐渐不能满足临床需 要,
•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与VD的产生有着密 切的因果关系,VD应与脑卒中有共同的危 险因素。 •但VD除与脑血管因素有关外,还可由年 龄、文化素质、遗传以及其他导致全脑缺 血、缺氧等因素引起。 •因此VD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 与脑卒中干预有关 因素 与脑卒中干预无关 因素
与脑卒中干预有关因素:
主要包括 •多发性梗死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血脂 •心脏病以及嗜烟 •酗酒等因素。
丘脑、 尾状核, 内囊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导中断
执行机能不良
情感淡漠
注意力不集中
人格改变
皮层下痴呆
Source: A. Kurz, München, Germany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病理改变
• VCI的神经病理改变以白质为 突出 • 在组织病理学上,白质损伤表 现为局部病变和弥漫性病变, 常表现为二者不同比例的组合 • 从发生原因来看,局灶性病变 是对缺血改变的急性反应 • 弥漫性白质损害是对脑内低灌 注和低氧的调节,提示一个缓 慢逐步的退化过程。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③血管因素可指脑内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 本身的病变(如脑出血或梗死),也可指颅外大血管及心脏病变(如 低血压休克)间接影响脑内血液灌注。 • ④VCl包含混合性痴呆。目前发现,VaD和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多数人兼有AD和 VaD的改变,即混合性痴呆[5]。 2000年Bowler等又建议VCI专指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障碍但未达到痴 呆标准的综合征。这一定义使VCI与 MCI有相同的含义,只是 VCI与血管性痴呆有关,而MCI则与AD有关。
与脑卒中干预无关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素质、心理等。 •有研究表明,VD的发生和年龄呈正相关,和教育 程度呈负相关。VD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55岁 以上患者中,年龄每增长10岁,痴呆患者即增加1 倍,这主要与脑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关。 •由于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男性发病率 高于女性,因此VD的发病率也是男性略高于女性。
60岁以上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后痴呆发生 率比正常人群高9倍
30% 25% 痴 呆 发 生 率 20% 15%
26.3%
9倍
2.7%
10%
5% 0 60岁以上正常人群 60岁以上卒中人群
1.Hanninen T,et al. Acta Neurol Scand 2002 sep;106(3):148-54.
我国全国性痴呆流行病学 统计资料显示:
•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VD的发病呈增加趋势。
• 王鲁宁等对老年人尸检病例回顾分析显示,
痴呆发生率为20.4%(78/383)。其中VD 30
例(占38.5%),仅次于老年性痴呆(AD)。
•洪震等研究结果为上海部分城乡地区VD的
发病率是2.543 /千人年。
危险因素: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VCI概念:
• 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 包括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 • 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因素 ( 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 缺血), • 包括遗传性脑血管病和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 如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 ) 所引起的从轻度认 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认知损害综合征。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目前认为可能的发病机制:
急性缺血使供血区脑组织软化坏死,功能组织丢失及损 伤。慢性缺血引起脑白质、轴突运输受损、局部炎症 反应,使信息传递发生障碍。神经元损伤和丢失导致 临床症状、体征和各种认知衰退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有研究发现脑梗死后能否引起痴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病变的部位, • 其中最常见的部位为基底节区, • 这些区域集中了与学习和记忆功能有关的大量神经核 团及神经纤维, • 病灶损害额叶皮质下认知功能和情感调节通路时,就 会出现执行功能差和情感行为异常; • 某些关键部位(如丘脑、内囊膝部和尾状核头部、额叶 深部白质、特定皮质区域)梗死时,痴呆的发生率增高, 因此认为梗死部位是导致痴呆的关键性因素。
•
2 VCI的分型
• ㈠ Rockwood等的分型: 1 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
2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aD); 3 伴有血管因素的AD,即混合性痴呆
(mixed AD/VaD);
2 VCI的分型类
㈡ 按病情程度分,有轻、中、重度VCⅠ, • 轻度VCl症状较轻.常见于皮层下白质损害或有 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 • 中度和重度VCl症状较重.多有明显而严重的脑 血管病如梗死和出血。
2 VCI的分型类
• • • • • ㈢ 根据病变部位的分型: 1皮质病变引起的VCI 2皮质下病变引起的VCI 3关键部位病变引起的VCI 4皮质和皮质下联合病变引起的VCI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1899年:病理学的研究就已发现,脑动脉硬化所致的 痴呆与老年性痴呆是2 种不同的综合征,因此提出了 “动脉硬化性痴呆”的概念。 • 1907年:Alzheimer在描述AD的表现时,提出循环障碍 会启动痴呆的改变 • 1969年:Mayer-Gross 等描述了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的 表现 • 1974年:Hachinski等在CT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发性 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MID)的概念 用来于与AD 相鉴别。
Cells Within the Penumbra(半暗带细胞)
After
a stroke, cells in the penumbra are in danger of cell death but are not immediately irreversibly damaged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按这个定义来看,VCI不是等同于VaD,而是包括了VaD, • 与VaD的概念相比, VCⅠ的内涵有了扩展:
• ①认知障碍包括各种类型、各种水平的认知下降。不仅包括严重障碍 (痴呆),还包括未达到痴呆但巳经存在的轻、中度认知功能的损害; • ②VCⅠ不强调记忆力损害,只要存在某些认知领域(如注意力、执行能力) 的功能下降,即使无记忆力减退仍可定性为认知障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概念 流行病学 病因学 病理生理学机制 影像学改变 临床表现 VCI诊断 治疗进展
一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定义和分型
• 1 VCI概念的演变
•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人们对痴呆的研究也不 断的深入, • 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 众所周知,脑血管病以后可以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 20 世纪以来,虽然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进展很快,但 对其内涵和诊断标准等问题争论很大, • 至今还没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VCI的诊断标准 • 让我们从回顾VCI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来了解其含义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随着对神经生物学和脑血管病的深入研究 • 以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 人们发现了许多非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 的痴呆, • 1985年: Loeb 提出了血管性痴呆 (vasculardementia,VaD)概念 • VaD不单单指多发性梗死引起的痴呆,VaD 是指由各种 脑血管病(CVD),包括梗死、出血和缺血相关性改变 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现已被广泛应用 。
• Jeff 等对196 例痴呆患者进行了多中心的临床与病理 研究,结果发现VD 患者中约55 %的脑组织病理中可见 到AD 样的组织学改变
五、VCI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异常的形式和程度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并不十分明确。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1 影像学上的脑梗死病变是否导致认知损害与病变 部位、体积、在皮质下部位、梗死灶的数量相关 • 梗死体积>20 mL 即有意义,>100 mL 多会导致痴呆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有人对VaD患者海马体积和VCI 区锥体神经元数量进行定量分 析,结果证明有明显的细胞丢 失 • 认为各种因素致病的根本原因 是导致微血管及其微环境的改 变 • 影响了神经元能量代谢和β淀粉样蛋白代谢,老年斑形成 及神经原纤维缠结等改变 • 进而促进了神经变性性改变[2023]。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1993 年 : Hachinski 和 Bowler 提出了血管性认知 障 碍 (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这一新的概念 • Hachinski建议抛弃原来的VaD的概念, • 提议采用VCI的概念来替代, • 期望通过研究 VCI而有助于提高对由血管性因素 引起的认知损害或痴呆的认识,从而进行早期 诊断和早期治疗。
3 VCI与VaD、AD的相互关系
VCI
AD+CVD
VD
AD
遗忘型 MCI
痴呆
二、流行病学
发病率 :
• 中国的卒中现状 : 四高: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 • 三特点:复发时间短、二级预防率低、血 管性痴呆率高;
60岁以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认知功 能损害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15.7倍
• 研究发现临床未出现智 能减退的脑萎缩患者, 其脑组织病理学检查也 可见神经细胞缺失、老 年斑形成及神经原纤维 缠结等改变,当这些尚 未构成诊断 AD 的标准时, 称AD 样组织学改变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Henono 等对部分VD 患者的智能状况进行追踪观察 后,发现原来无智能减退的病人,在第1 次缺血发生 后痴呆发病率可增加50 %,这种状况难以用梗死灶的 范围或其部位来解释,认为是脑组织中AD 样的组织 学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83%
60%
40% 20%
15.7倍
5.3%
60岁以上一般人群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1
0
美国流行病学多中心研究显示:
• 60岁以上的一般人群中,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 5.3%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有83%出现认知和行为功能减退2
1.Hanninen T,et al. Acta Neurol Scand 2002 sep;106(3):148-54. 2.Aharon-pereta J,et al. J Neurol Sci 2002 Nov 15;203-204:53-5.
三、VCI的病因学
Hale Waihona Puke • 脑卒中高龄 遗传因素 ApoE4 Notch3
→CADASIL
• 高血压
• 糖尿病
其他(颈内动脉狭窄、高血脂、心脏病
等)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VCⅠ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很清楚 • 其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为血管性危险因素、脑梗 死部位、患者自身特征及遗传因素等多因素共 同作用所致。
2 VCI的分型
• ㈣根据有无遗传因素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VCl : • 1 散发性 VCl 包括非遗传性的、由血管因素或血管病包 括白质损害、腔隙性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出血等引起 的各类程度不同的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 • 2 遗传性 VCl 包括由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脑淀粉样血管病 (CAA)等引起的认知障碍;
Large cortico-subcortical lesions
皮 质 特 定 区 域 的 梗 死
额叶梗死
海马梗死 额叶底部
健忘症
角回梗死
失语、失用 、 烦躁, 淡漠 执行困难
皮层性痴呆
Source: A. Kurz, München, Germany
Small-vessel Disease Subcortical VaD 皮 质 下特 定 区 域 的 梗 死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 • 按照VaD的诊断标准不能发现许多由CVD 导致的轻度认 知障碍, • 而且除脑血管病外,许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 和糖尿病等也能引起认知损害并进而发生痴呆, • 而待患者达到VaD的诊断标准时,常已错过重要的早期 干顶治疗阶段,故VaD这一概念已逐渐不能满足临床需 要,
•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与VD的产生有着密 切的因果关系,VD应与脑卒中有共同的危 险因素。 •但VD除与脑血管因素有关外,还可由年 龄、文化素质、遗传以及其他导致全脑缺 血、缺氧等因素引起。 •因此VD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 与脑卒中干预有关 因素 与脑卒中干预无关 因素
与脑卒中干预有关因素:
主要包括 •多发性梗死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血脂 •心脏病以及嗜烟 •酗酒等因素。
丘脑、 尾状核, 内囊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导中断
执行机能不良
情感淡漠
注意力不集中
人格改变
皮层下痴呆
Source: A. Kurz, München, Germany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病理改变
• VCI的神经病理改变以白质为 突出 • 在组织病理学上,白质损伤表 现为局部病变和弥漫性病变, 常表现为二者不同比例的组合 • 从发生原因来看,局灶性病变 是对缺血改变的急性反应 • 弥漫性白质损害是对脑内低灌 注和低氧的调节,提示一个缓 慢逐步的退化过程。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③血管因素可指脑内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 本身的病变(如脑出血或梗死),也可指颅外大血管及心脏病变(如 低血压休克)间接影响脑内血液灌注。 • ④VCl包含混合性痴呆。目前发现,VaD和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多数人兼有AD和 VaD的改变,即混合性痴呆[5]。 2000年Bowler等又建议VCI专指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障碍但未达到痴 呆标准的综合征。这一定义使VCI与 MCI有相同的含义,只是 VCI与血管性痴呆有关,而MCI则与AD有关。
与脑卒中干预无关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素质、心理等。 •有研究表明,VD的发生和年龄呈正相关,和教育 程度呈负相关。VD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55岁 以上患者中,年龄每增长10岁,痴呆患者即增加1 倍,这主要与脑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关。 •由于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男性发病率 高于女性,因此VD的发病率也是男性略高于女性。
60岁以上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后痴呆发生 率比正常人群高9倍
30% 25% 痴 呆 发 生 率 20% 15%
26.3%
9倍
2.7%
10%
5% 0 60岁以上正常人群 60岁以上卒中人群
1.Hanninen T,et al. Acta Neurol Scand 2002 sep;106(3):148-54.
我国全国性痴呆流行病学 统计资料显示:
•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VD的发病呈增加趋势。
• 王鲁宁等对老年人尸检病例回顾分析显示,
痴呆发生率为20.4%(78/383)。其中VD 30
例(占38.5%),仅次于老年性痴呆(AD)。
•洪震等研究结果为上海部分城乡地区VD的
发病率是2.543 /千人年。
危险因素: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VCI概念:
• 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 包括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 • 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因素 ( 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 缺血), • 包括遗传性脑血管病和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 如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 ) 所引起的从轻度认 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认知损害综合征。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目前认为可能的发病机制:
急性缺血使供血区脑组织软化坏死,功能组织丢失及损 伤。慢性缺血引起脑白质、轴突运输受损、局部炎症 反应,使信息传递发生障碍。神经元损伤和丢失导致 临床症状、体征和各种认知衰退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有研究发现脑梗死后能否引起痴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病变的部位, • 其中最常见的部位为基底节区, • 这些区域集中了与学习和记忆功能有关的大量神经核 团及神经纤维, • 病灶损害额叶皮质下认知功能和情感调节通路时,就 会出现执行功能差和情感行为异常; • 某些关键部位(如丘脑、内囊膝部和尾状核头部、额叶 深部白质、特定皮质区域)梗死时,痴呆的发生率增高, 因此认为梗死部位是导致痴呆的关键性因素。
•
2 VCI的分型
• ㈠ Rockwood等的分型: 1 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
2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aD); 3 伴有血管因素的AD,即混合性痴呆
(mixed AD/VaD);
2 VCI的分型类
㈡ 按病情程度分,有轻、中、重度VCⅠ, • 轻度VCl症状较轻.常见于皮层下白质损害或有 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 • 中度和重度VCl症状较重.多有明显而严重的脑 血管病如梗死和出血。
2 VCI的分型类
• • • • • ㈢ 根据病变部位的分型: 1皮质病变引起的VCI 2皮质下病变引起的VCI 3关键部位病变引起的VCI 4皮质和皮质下联合病变引起的VCI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1899年:病理学的研究就已发现,脑动脉硬化所致的 痴呆与老年性痴呆是2 种不同的综合征,因此提出了 “动脉硬化性痴呆”的概念。 • 1907年:Alzheimer在描述AD的表现时,提出循环障碍 会启动痴呆的改变 • 1969年:Mayer-Gross 等描述了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的 表现 • 1974年:Hachinski等在CT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发性 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MID)的概念 用来于与AD 相鉴别。
Cells Within the Penumbra(半暗带细胞)
After
a stroke, cells in the penumbra are in danger of cell death but are not immediately irreversibly damaged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按这个定义来看,VCI不是等同于VaD,而是包括了VaD, • 与VaD的概念相比, VCⅠ的内涵有了扩展:
• ①认知障碍包括各种类型、各种水平的认知下降。不仅包括严重障碍 (痴呆),还包括未达到痴呆但巳经存在的轻、中度认知功能的损害; • ②VCⅠ不强调记忆力损害,只要存在某些认知领域(如注意力、执行能力) 的功能下降,即使无记忆力减退仍可定性为认知障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概念 流行病学 病因学 病理生理学机制 影像学改变 临床表现 VCI诊断 治疗进展
一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定义和分型
• 1 VCI概念的演变
•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人们对痴呆的研究也不 断的深入, • 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 众所周知,脑血管病以后可以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 20 世纪以来,虽然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进展很快,但 对其内涵和诊断标准等问题争论很大, • 至今还没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VCI的诊断标准 • 让我们从回顾VCI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来了解其含义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随着对神经生物学和脑血管病的深入研究 • 以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 人们发现了许多非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 的痴呆, • 1985年: Loeb 提出了血管性痴呆 (vasculardementia,VaD)概念 • VaD不单单指多发性梗死引起的痴呆,VaD 是指由各种 脑血管病(CVD),包括梗死、出血和缺血相关性改变 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现已被广泛应用 。
• Jeff 等对196 例痴呆患者进行了多中心的临床与病理 研究,结果发现VD 患者中约55 %的脑组织病理中可见 到AD 样的组织学改变
五、VCI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异常的形式和程度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并不十分明确。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1 影像学上的脑梗死病变是否导致认知损害与病变 部位、体积、在皮质下部位、梗死灶的数量相关 • 梗死体积>20 mL 即有意义,>100 mL 多会导致痴呆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有人对VaD患者海马体积和VCI 区锥体神经元数量进行定量分 析,结果证明有明显的细胞丢 失 • 认为各种因素致病的根本原因 是导致微血管及其微环境的改 变 • 影响了神经元能量代谢和β淀粉样蛋白代谢,老年斑形成 及神经原纤维缠结等改变 • 进而促进了神经变性性改变[2023]。
VCI概念的历史演变
• 1993 年 : Hachinski 和 Bowler 提出了血管性认知 障 碍 (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这一新的概念 • Hachinski建议抛弃原来的VaD的概念, • 提议采用VCI的概念来替代, • 期望通过研究 VCI而有助于提高对由血管性因素 引起的认知损害或痴呆的认识,从而进行早期 诊断和早期治疗。
3 VCI与VaD、AD的相互关系
VCI
AD+CVD
VD
AD
遗忘型 MCI
痴呆
二、流行病学
发病率 :
• 中国的卒中现状 : 四高: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 • 三特点:复发时间短、二级预防率低、血 管性痴呆率高;
60岁以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认知功 能损害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15.7倍
• 研究发现临床未出现智 能减退的脑萎缩患者, 其脑组织病理学检查也 可见神经细胞缺失、老 年斑形成及神经原纤维 缠结等改变,当这些尚 未构成诊断 AD 的标准时, 称AD 样组织学改变
四、VC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Henono 等对部分VD 患者的智能状况进行追踪观察 后,发现原来无智能减退的病人,在第1 次缺血发生 后痴呆发病率可增加50 %,这种状况难以用梗死灶的 范围或其部位来解释,认为是脑组织中AD 样的组织 学变化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