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这说明
A.秦朝法律影响后世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秦朝实行严刑峻法D.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2.“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时间处于统一状态
D.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加强
3.下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的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江南经济的发展
C.农业的发展D.手工业的发展
4.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这充分说明()A.大地主、大贵族和农民的矛盾尖锐
B.皇帝昏庸无能
C.民族矛盾尖锐
D.统治阶层奢侈享乐
5.盛战曰:“魏武用兵如神,理论丰富;唯才是用,善纳人言;知人善任,谋略高远;文章有悲凉之意,又为建安文学之创始人,感情丰富,曲高和寡,乃旷世之鬼才!”说的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有时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就是
A.司马迁B.曹操C.刘备D.曹植
6.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麻醉药剂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
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7.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②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③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④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8.小丽同学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公元25年”,“洛阳”,“光武中兴”等字眼,那么出现的页面中涉及的人物可能是
A.嬴政B.刘邦C.刘秀D.拓跋宏
9.从下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A.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B.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
C.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农业成就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①农作物的出现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工具
⑤火的使用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去了,其实也是冤枉的。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A.全部肯定B.全部否定C.不作评价D.以史实为依据13.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口口口,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口口口口中填写
A.以法治国B.无为而治C.顺应自然D.以德治国
14.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该水利工程
A.修建于春秋时期B.助力秦统一六国
C.连接湘水和离水D.减少了黄河水患
15.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春秋初期还剩170多个,到战国初期仅
剩十几。
这反映出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A.弱肉强食B.人口数量减少C.国家变弱D.逐渐趋于统一16.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多种造字方法。
根据以下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会意B.象形C.形声D.假借
17.“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
据此可知,该制度()
A.强化了诸侯权力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D.确立了君主专制
18.小明是个军事迷,学习了涿鹿之战后,他对该战役做了如下总结,其中有一处是错的,该错误是
A.作战时间:五六千年前
B.作战双方: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
C.战争结果:蚩尤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取得胜利
D.战争影响:扩大了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的影响
19.“北京人”被发现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
A.牙齿、头盖骨等古人类化石B.近10万件石器
C.大量的动物化石。
D.灰烬烧石、烧骨等遗存
20.据史书记载:御史大夫“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称之为“风霜之吏”。
在汉朝时,和“风霜之吏”拥有相似权力的官职是()
A.太尉B.刺史C.丞相D.县令
二、材料分析题
21.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三:见下面图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子的制度?并请举1例说明。
这一制度后来被哪一制度所代替?
(2)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施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图示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其长官的产生方式是什么?图中①处应该填什么官职?
2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形成了一整套中央管理体系。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
材料二史书记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
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2)针对材料二的情况,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勤于政事,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号称“建武盛世”。
(3)材料三介绍了刘秀的哪些统治政策?刘秀创造的“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2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据材料指出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七年级(1)班某同学准备以“古代中国科技文化之最”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设计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该文字
是。
(2)图2是一项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的设计者是谁?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
是?
(4)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某部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也是当时世界上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专著。
该著作是。
(5)我国古代农业发达,技术先进。
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的作者是谁?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考查点:秦朝的法律。
解题思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
在秦朝统一前,各国有各自的法律,而在商夏时期,法律非常的不完善。
在秦统一后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所以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由此可见,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故A符合题意;法治思想始于秦朝的说法错误,排除B;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
排除D。
故选A。
2.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涉及的是南北朝时期,相关概括与历史不相符的是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时间处于统一状态。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
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C符合题意,故选C;ABD说法与《三字经》中内容相吻合,不符合题意,排除。
3.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1.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2.五岭以南地区种植了双季稻;3.南方的手工业如缫丝、织布、制瓷业等方面有显著发展;4.建康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商业大都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不断向南迁徙,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由于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因此他的学习主题江南经济的发展。
选项B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与隋唐时期相关,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农业的发展,只是一个方面,C排除;手工业的发展,只是一个方面,D排除。
故选B。
4.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
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
故D符合题意;大地主、大贵族和农民的矛盾尖锐、皇帝昏庸无能和民族矛盾尖锐,这三者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魏武”、“建安文学之创始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曹操,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B符合题意;ACD项与材料“建安文学之创始人”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B
解析: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和张仲景,华佗制成“麻沸散”、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叫“五禽戏”。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后世称之为“医圣”。
扁鹊,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识记能力。
华佗发明“麻沸散、编成”五禽戏“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本题属于送分题。
7.A
解析:A
【详解】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①②④符合题意;汉朝还有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不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③不符合题意。
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 项。
8.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公元25年”“洛阳”“光武中兴”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他在位期间,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排除;B项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排除;D项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排除。
故选C。
9.B
解析:B
【详解】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齐民要术》卷一、卷二记载了农作物栽培耕种;卷五、卷六记载了林木、畜牧、养鱼,卷七、八、九,记载了一些手工业技术,表明《齐民要术》记载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故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但表格没有将《齐民要术》与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因此从表格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齐民要术》总结了东汉以来的生产经验,排除C项;从表中无法得出强调了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择B项。
10.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故C项正确;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先秦时期,故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故排除D项。
故选C项。
11.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过定居生活,出现了聚
落,使用磨制石器等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出现,⑤火的使用不符合题意,因为最早在元谋人时期就已经会用火,排除⑤,所以答案选择C。
12.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
但是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因此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史实为依据,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来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D项正确;全部肯定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全部否定是过于极端,排除B项;不作评价不符合评判的原则,排除C项。
故选D项。
13.D
解析:D
【详解】
据材料“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口口口,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仁者,爱人,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这一思想在政治上体现为“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D项正确;“以法治国”是法家韩非子思想,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思想,排除B项;“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
故选B项。
14.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助力秦统一六国,故B符合题意;都江堰修建与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链接起来。
故C不符合题意;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与黄河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D
解析:D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国家数量越来越少,许多弱小国家在战争过程中被相对强大的国家吞并,这体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D选项正确;ABC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现象的概括和说明,不是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B
解析:B
【详解】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
象形,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所以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字。
故选B;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形声字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
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比如较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假借字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因此ACD三项排除,选择B项。
17.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通过分封制度,西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因此题干说明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强化诸侯权力的内容,排除A项;从“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排除C项;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
18.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蚩尤部落的军队在涿鹿之战中是失败的一方,故C是错误的,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
19.A
解析:A
【详解】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的化石,后来又发现了多个头盖骨的化石,遗迹中还出土了近十万件的石制品,原料均来自于遗址附近,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很多,发现用火遗迹,遗迹中发现有五个灰烬层,三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六米,但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牙齿,头盖骨等古人类化石,A项正确;近十万件的石器的发现佐证了“北京人”存在的事实,并不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排除B项;大量的动物化石并不能直接证明“北京
人”的存在,排除C项;灰烬烧石、烧骨等遗存佐证了“北京人”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但并不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负责掌管监察的是御史大夫,在汉朝时和御史大夫具有相似职能的官职是刺史。
汉武帝时期在地方上设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即汉朝的刺史和秦朝的御史大夫具有相似的权力,故选B;A是负责军事,排除;C负责行政,排除;D是地方上官员,负责地方行政管理,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21.(1)禅让制;尧传位给推举出来的品行高尚的舜或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分封制;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
解析:(1)禅让制;尧传位给推举出来的品行高尚的舜或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分封制;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保证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秦朝;郡县制;朝廷直接任命;丞相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分析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禅让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如尧传位给推举出来的品行高尚的舜或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依据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析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保证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皇帝、太尉和御史大夫判断,这是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其长官的产生方式是朝廷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所以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