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导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导图
《社会性动物》作者艾略特·阿伦森,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在科学研究之外,他还热心于心理学的教学和科普工作,是美国心理协会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研究、教学和写作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
《社会性动物》是阿伦森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作者并非机械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结合了大量真实案例,讨论了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偏见等现实问题,体现了一位科学大师的人文情怀。
读了这本书,你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还能感受到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01、人是社会性动物
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
”这段话被作者引用来说明核心观点。
这是什么意思呢?从蚂蚁、蜜蜂到猴子、猿类,许多其他生物也具有“社会性”。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它们有何不同?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把这种影响全部扔掉,一个人不再和别人发生任何互动,那么这个人其实已经算不上是人类了。
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再证明,社会情境对于人类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
所谓社会情境,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受到别人的影响。
同样一个人,放到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1、基本归因错误
人类在描述和解释人们为什么做自己所做的事情时,倾向于高估个性因素或者与情境环境有关的性格因素的重要性。
这种偏差在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比如,如果你的伴侣做了一些没有头脑的事情,你可能进行性格归因我的伴侣是个不体贴的懒汉,我们需要分手。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非常讨厌的事情,通常会推论说,这个人品性恶劣。
但社会心理学研究却告诉我们,事实可能并不这么简单。
人们被社会情境影响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还原了人们的心理活动。
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里,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将大学生随机分成了两组,一组扮演监狱的犯人,另一组扮演监狱的看守。
本来实验计划持续两周,结果仅仅过了六天就被叫停了,原因是这些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纷纷入戏了,看守虐待犯人,犯人竭尽所能讨好看守,展现出了人性里最阴暗、最丑恶的一面。
参加实验所有的被试都是斯坦福大学的高才生,品学兼优,如果你在生活中认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他们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同样是斯坦福的学生,只不过随机分到了两组之一,就在行为上出现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所以,人只要感觉自己拥有权力,就可能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恰恰体现出了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情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例子是从众。
2、从众
从众可以定义为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的改变,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的结果。
比如,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将被试分成五个人一组,坐到一起,判断线段的长度。
假设你是参加这个实验其中的一个人,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但是坐在你身边的其他四个人却一致地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
你非常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他们是错误的。
那么,你会怎么做?
实际上,其他四个人都是安排好的实验助手。
实验结果显示,在这种情况下,有四分之三的被试做出了从众行为,没有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附和其他人
的错误答案。
而如果在实验之前问他们,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会不会从众,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回答不会。
3、服从权威
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扮演老师,训练学生记忆单词,如果学生出现错误,就由老师按下开关,施加一个电击。
许多人可能会说,如果自己参加这个实验,绝不会这样虐待别人。
但是,实验结果却发现,如果有权威的实验人员在旁边督促,那么65%的人会一直施加电击,直到实验结束。
当然,这一切都是设计好的场景,并没有人真的被电击。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情境对于我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02、认知偏差
作者说,人类存在许多认知偏差,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
大量心理学研究却表明,大多数人并不是很理性。
有心理学家总结说,人类其实是“认知吝啬者”:因为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我们并不会理性分析全部信息,再做出最优的判断,而是会找捷径,依赖于直觉偏见,做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决策。
这种倾向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知识、信念、态度和偏见。
1、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说的是当我们持有某种信念时,就会主动寻找那些支持我们信念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我们的信念相违背的证据。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告诉一些大学生说,他们接下来会见到一个外向的人,或是一位内向的人,让他们准备一些问题来询问这个人,通过询问更好地了解他。
结果显示,如果被试相信对方是外向的,那么他们准备的问题也会集中在这方面,比如“在聚会上,你会做点什么来活跃气氛”;如果他们相信对方是内向
的,准备的问题就变成了“在喧闹的聚会上,你最不喜欢的东西是什么?”有了一个预先的判断,他们就会寻求其他的信息,来支持这种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证实偏差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保守。
我们会努力维护现有的观点,而忽视反面的证据,这使得改变观念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2、事后聪明偏差
如果知道了一件事的结果,我们经常会误认为,自己之前已经预测到了这样的结果。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告诉被试一些历史故事的背景,让他们在四个选项中,猜哪一个是真实的结果。
结果显示,当你告诉被试正确答案时,大部分被试会认为,这跟自己猜测的一样。
实际上,这里的“正确”答案是随机给出的,并不是正确答案,所以被试的行为这完全是一种事后的解释。
人类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并不会理性分析全部信息,而是会找捷径,依赖于直觉偏见,做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决策。
这种倾向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思维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知识、信念、态度和偏见。
03、如何与人拉近关系
作者说,如果想要拉近和一个人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可能不是对他好,而是让他帮你的忙。
在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想发展人际关系,常见的一种思路是为对方付出。
比如,你想和一位异性发展恋爱关系,可能就会夸赞他,送他礼物,帮他做事,以求打动对方。
然而,心理学研究却发现,这种刻意对对方好的做法,未必总能奏效,有时甚至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虽然我们都喜欢别人对自己好,但是如果一个人刻意去这么做,我们可能会怀疑对方隐藏了什么动机,或者有什么附加条件,于是就会提高警惕性。
要发展跟对方的关系,与其刻意讨好对方,不如换个思路,请对方帮你个忙。
帮完你之后,你们的关系反而会拉近许多。
这是因为,态度很多时候是对行为的
事后解释。
如果对方帮了你个忙,那么对方就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我为什么要帮他呢?因为他是个很好的人!”他会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你是一个值得被帮助的人,也值得交往。
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
在回忆录中提到,他曾经有一位政敌,总是和
他作对。
为了把他争取过来,富兰克林想了个办法。
他听说这个政敌的图书馆里有一本非常稀有的书,于是便给对方写了个纸条,借这本书。
对方把书送了过来,一周之后富兰克林再把书还回去,顺带写了封信,表达了感激之情。
这件事过后,他们再次见面时,这位政敌居然主动和富兰克林打了招呼。
后来两个人甚至发展出了持续一生的友谊。
心理学家已经做了更加严谨的科学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他们让被试做一个实验,得到了一大笔报酬,然后让实验人员问其中三分之一的被试,说自己的实验经费紧张,能否从报酬里捐一部分出来。
另外三分之一的被试收到了同样的请求,但问他们的人不是实验人员,而是一个与实验无关的人。
剩下的三分之一则可以留下这笔钱。
之后,所有的被试都填了一份问卷,询问他们对于实验人员的评价。
结果显示,给实验人员捐过钱的人,对实验人员的印象也最好。
那些捐钱给无关的人,或是留下钱的人,则没有这种印象。
最后的话:
社会影响无处不在。
我们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为什么我们要接受信息,或者换句话说,信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社会动机使我们容易受到他人的想法、言论和行为的影响?一个人如何对某个民族、某种宗教或种族群体产生偏见?偏见与喜欢类似?还是恰恰相反,涉及一套完全不同的心理过程?许多人对会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感兴趣。
因为我们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交流——受他人的影响;影响他人;高兴、开心、悲伤、厌恶、沮丧,或者被激怒——我们的天性就是对人们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情提出假设。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
学家。
尽管大多数业余社会心理学家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并达到他们自己的满意程度,但这些偶然的“检验”缺乏细致的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严谨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