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生物总复习学案: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五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12课时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要求年份/分值题型考查点
1.列举动物多种多样
的运动形式
A 2015/0.25 选择题运动器官的类型
2.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B
2021/1 选择题关节在运动中的应用
2019/1 非选择题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2017/1 非选择题运动系统的组成
2015/1 选择题运动系统的组成
3.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B
2020/1,2021/1 选择题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018/1 非选择题繁殖行为
2016/1 非选择题学习行为的判断
4.举例说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
A
【版本导航】人教版:八年级上P41~58;冀少版:八年级上P64~86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一、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与动物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1)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是行走、奔跑、跳跃、爬行,例如,蜥蜴的爬行,熊的行走。
(2)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游泳,例如,鱼靠鳍的摆动,海龟靠四肢的滑动。
(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飞行,例如,一些鸟类和昆虫能够在空中振翅飞行或滑翔。
2.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1)骨:骨与骨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在运动中,骨起杠杆的作用。
(2)关节
①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
a.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在它们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b.关节囊:内外都有韧带,可加固两骨之间连接;内表面能分泌滑液。
c.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②关节既具有牢固性又有灵活性
a.关节的牢固性与关节囊上的韧带有关。
b.关节的灵活性与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有关。
③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落出来。
④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
(3)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其中肌腱可绕过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
在运动中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3.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配合
(1)运动的产生: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任何一个动作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完成的。
(2)运动的协调: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动作,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
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3)人的屈肘和伸肘动作
肌肉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动作
屈肘①收缩②舒张
伸肘③舒张④收缩
4.
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分类
(1)按照行为目的可分为
①取食行为:狼捕食羊、松鼠储存坚果等。
②防御行为:壁虎断尾、枯叶蝶的拟态等。
③攻击行为:两狗争食、公鸡争斗等。
④繁殖行为:孔雀开屏、家燕筑巢、育雏等。
⑤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等。
(2)按照行为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
同,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也就不同。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少。
3.社会行为
(1)概念: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狒狒、蜜蜂、蚂蚁、狼、猴子、大象、斑马、大雁等。
(2)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①方式
a.声音: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发出叫声,其他猴会后腿直立观察地面。
b.气味:蝶蛾类昆虫的雌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交配;蚂蚁通过气味告知同伴食物位置。
c.动作:蜜蜂的“8”字摆尾舞等。
②意义:保护群体成员免受捕食和伤害,维持个体和种群的生存;提高觅食的效率;对繁衍后代有重要意义。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
动物的运动
[例1](2021·江西)人体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其中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是()
A.支点(枢纽) B.动力C.杠杆D.支撑
[解析]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答案] A
[要点点拨]
1.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三种:头部颅骨的各骨之间多以骨缝相连,不能活动;脊椎骨之间以椎间盘相连,活动范围小;其他骨之间多以关节相连。
2.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3.当手臂自然竖直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当手提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收缩;在做引体向上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
【对点练习】
(2021·江西模拟)如图是人的关节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和③两部分共同构成关节软骨
B.②是指关节的两个面,合称关节腔
C.④具有缓冲震动的作用
D.⑤内有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解析:①关节头和③关节窝两部分共同构成关节面,A错误;②是指关节软骨,具有缓冲震动、减少摩擦的作用,B错误;④关节囊使关节更加牢固,C错误;⑤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D正确。
答案:D
动物的行为
[例2](2021·江西九江模拟)杜鹃将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为杜鹃孵卵、育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鸟为杜鹃孵卵、育雏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B.这些行为说明杜鹃比小鸟更高等,学习能力更强
C.小鸟和杜鹃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说明它们具有社会行为
D.这些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解析]小鸟为杜鹃孵卵并进行育雏的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不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A正确,D错误;杜鹃将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说明杜鹃比小鸟更高等,学习能力更强,B错误;小鸟和杜鹃不属于同种生物,它们之间不属于明确的分工,它们不具有社会行为,C错误。
[答案] A
[要点点拨]
1.信息交流并非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所独有的,许多动物的个体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
2.应用动物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可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或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交配,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3.社会行为与群集行为的区别:社会行为有明显的分工合作和等级关系;群集行为没有明显的分工合作和等级关系,如群集飞行的蝗虫、群集取食的蚜虫等。
【对点练习】
1.(2021·江西模拟)下列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先天性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B.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C.先天性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D.学习行为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答案:A
2.秃鹫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将骨从空中扔到岩石上摔碎后再吞食。
从动物行为获得途径上看,与此类似的行为是()
A.鹦鹉学舌、惊弓之鸟、老马识途
B.小狗算数、猫抓老鼠、公鸡报晓
C.望梅止渴、蜘蛛结网、孔雀开屏
D.小鸟喂鱼、蜜蜂采蜜、蚂蚁搬家
解析:秃鹫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将骨从空中扔到岩石上摔碎后再吞食。
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学习行为。
选项中的鹦鹉学舌、惊弓之鸟、老马识途、小狗算数、望梅止渴都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猫抓老鼠、公鸡报晓、蜘蛛结网、孔雀开屏、小鸟喂鱼、蜜蜂采蜜、蚂蚁搬家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正确。
答案:A
核心素养提升
[科学探究]
小明同学准备探究蚂蚁的通讯,仔细观察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小明提出蚂蚁不会发声靠什么进行通讯?侦察蚂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获取的蚂蚁是直接从蚂蚁窝里捕获的,需要将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________状态。
(3)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蚂蚁的觅食属于________行为。
(4)蚂蚁的觅食通常由工蚁负责,这表明它们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________,这是________行为。
(5)首先将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食物都不放,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桥”对换,将蚂蚁放在B岛上,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在蚂蚁爬过的“桥”上涂一些有气味的物质,蚂蚁的行为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实验移动“桥”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移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蚂蚁靠气味进行通讯(2)饲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实验饥饿(3)先天性(4)分工社会(5)一只蚂蚁发现C岛的食物后,迅速返回B岛,不一会儿其他蚂蚁纷纷到C 岛取食蚂蚁纷纷到A岛寻找食物,极少到C岛寻找食物(6)在一段时间内,蚂蚁转来转去,没有明确的运动方向和目标(7)防止手上的气味干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