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问题
知 精
实践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摆事实 讲道理 对比
拓展延伸
你是怎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 个话题写一篇短文。
结束
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
2.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有机结合。 3.语言简朴通俗。多用口语,如话家常。举事论理,简洁朴 实。
文章小结
本文针对传统教育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通过举事例和讲道理,论证了格物致知的 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培养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结构
应 提出问题: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弊端
物 致
复习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2021/4/17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新
1
人教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 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 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 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 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9.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10.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什么?
证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1.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 物致知精神?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反面 服力。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 反面
动,更具说服力。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 对身体不好哦~
写作特色 1.全文条理清晰,说理细致严密。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 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 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2.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传统教育不是真正 的“格物致知”。
通过实验了解 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 积极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 绩好,面临研究 工作束手无策
作者在美国的学 习经历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以埋头读书应 对……毫无帮助
作用
论述角 度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反面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正面
服力。
5.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会失败? 这位先生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6.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 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 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 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
7.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 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动手标记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 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 次并归纳意思。
3.找出本文的论点。
1.字词疏通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2.
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

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

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精读文本
1.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瞭(liào)望:登高远望,本文中是指一种周刊的名字。 缅(miǎn)怀: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 探讨:研究讨论。 检讨:总结分析;研究。 彷(páng)徨(huáng):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激 变:急剧变化。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修身齐家: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作者简介
丁肇(zhào)中(1936—),美籍 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 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 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 士学位。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创作背景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 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 被评为特别荣誉奖。1991年10月 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 人民大会堂举行,丁肇中在会上 发表了这篇演讲。
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主体 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 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 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良好的愿望。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
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
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 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举例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明朝大理论家王 阳明“格”竹子, 头痛失败。
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 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 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第四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