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学习任务二】探究第一人称女性视角下环境描写的特色。
请同学们先找出小说比较典型的环境描写段落。
比如现实场景的描写,第4小节,在去前沿包扎所的时候,我看到这样的景色:“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淡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呢!”这个环境色彩明丽,气味清鲜,“我”调动了视觉和味觉,观察入微,赶集一词,呈现了欢乐的气息,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离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只有一步之遥。消解了战争的残酷。小说第45小节,对于“月亮”的描写,充满了柔和与宁静的力量,同学们课后可以细细品读。
这就是第一人称女性视角的妙处,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作家把“我”设定为男性的年轻小战士,通讯员会怎样对待呢?很可能两人无话不谈,同志间的友谊很快就建立起来。那么我们也就看不到,小说中通讯员在面对年轻女性时的特别表现。
同时,第一人称女性视角的限知特点也在推动着情节发展:因为我赶不上她,并且因为怕他笑,所以迁怒于他,这是十分微妙的女孩子心理;但是在赶路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虽然始终和我保持距离,但是却像背后长了眼睛一样默默在关心我,于是我对他产生了兴趣。由于是限知视角,“我”始终只是看到的是通讯员的背影,未见庐山真面目,这着实勾起了“我”和读者的兴趣。所以不断让自己想要了解他更多一些。
2、了解第一人称视角
《百合花》这篇短篇小说中,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与小通讯员的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交流最充分,比起其他人,“我”似乎更有优势去讲述这个故事。
同学们,我们不妨以“通讯员护送我去包扎所”这部分内容为范例,来研究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度对于本文的意义。请同学们圈划出5-23小节的第一人称。
于是,跟随着“我”的视角,读者看到了一个“高挑挑的个子”,“厚实实的肩膀”的小战士,他的步枪筒里插了几根可以装饰点缀树枝。可见,通讯员是个爱干净、热爱生活、身体健壮且散发着青春朝气的男孩。
当“我”非要与他面对面近距离交流时,这个不知该如何与女性打交道的男孩张皇失措。当得知我们是同乡,我对他立刻亲热起来,在像审讯一样的问话中,更深一步看清了小通讯员的样子:他只有19岁,干革命才一年,是自己主动参加革命的。这些回答虽然被动,但他有问必答,我们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十分老实、单纯的,而又积极干革命的青年形象,这里也为后文他能奋不顾身献身买下了伏笔,使得前后பைடு நூலகம்人物形象贯通起来。
三、【学习任务一】探究第一人称女性视角下的人物形象。
两个人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年轻的通讯员到底是怎么护送我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请同学们圈画5-23小节中小通讯员的行为表现。
“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把我撂了几丈远。”很明显,通讯员是想赶紧把这件事情做完,急着要把我这个烫手的山芋送到目的地交差;“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他非常刻意地与我保持距离;“远远的……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他不愿和女生面对面,在女孩子面前十分腼腆,毫无经验,不知所措;随着第一人称女性视角,这个19岁,单纯、憨憨的,可爱的通讯员形象就已经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了。
六、小结:第一人称、女性、限知叙述视角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增加代入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女性视角,让故事和人物有了新的角度和新的可能;限知视角,可以让叙述更有悬念,也更加真实;还能推进故事的发展,让人物形象在不同层面更加丰满。此外,不同视角对环境的认知也有个性化感受,同时,视角也决定了内容的选择。
二、细读文本,了解文中不同的视角
1、了解叙述视角
英国的乔纳森·雷班在《现代小说写作技巧》一书中说:“我认为,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角起着决定作用——所谓视角即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从小说叙述者的限制分类角度来说,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叙述、限知叙述等。限制叙述具体可分为“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其特点是用“我”的视角来观察、讲述整个故事,并参与到故事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我”,大家看到这些标注,就知道了文中的“我”到底经历了什么。比如“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我又怕真的找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气起来。”这一句就把“我”努力想赶上通讯员、倔强不想示弱、但又十分纠结的内心表现得很生动;又比如当得知两人是老乡,“我越加亲热起来,”明知自己的问话不太合适,但好奇激动仍使我止不住刨根问底。第一人称的叙述,在自己的心理描写上比较具有优势,这让读者的感受特别真实,催生着读者产生强大的共情能力,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读者也仿佛随着“我”,情绪起伏波动不断,感觉自己就是那个跟在通讯员后面紧赶慢赶的人。
《百合花》精品教案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百合花》这篇小说。茹志鹃早期的短篇小说,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比较特殊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本质。就这篇作品而言,茹志鹃在叙事视角上也是安排得十分巧妙,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学习主任务】:探究《百合花》中叙事视角的艺术特色。
女同志下连队有什么困难呢?我们不难知道,因为男女有别,女同志在连队里大家觉得不太方便,尤其是年轻的男女不知道该如何拿捏这样的关系。这就再一次点出叙述者女性身份的特殊性。所以,作家茹志鹃不仅设定了第一人称,她还巧妙地在战争背景下把“我”特意设定为与年轻通讯员容易在性别意识上产生冲突的女性文工团战士,这又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情节更有趣。
3、了解第一人性女性视角
请大家注意文中的两个细节。小说第1小节中,就点出了“我”女性的特殊身份。前线部队中绝大多数是男人,女子很少,所以连团长都没有经验该怎么安排我,他只能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把我安排到包扎所。但这里还只是用了“大概”一词。第8小节,两人暂作休息的时候,通讯员却背对着我,“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请大家注意这里的关键词“凭经验”,“一定”,这里则是非常肯定地凸显了部队里女同志的特殊身份。
茹志鹃借助“我”这个女文工团女战士的经历与感受,引着读者跟着她从“生起气来——发生了兴趣——禁不住地要问”,一步一步地把一个19岁小战士由模糊至清晰形象呈现出来。限知视角推动着情节发展,也逐渐饱满了人物形象。
著名作家茅盾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她(茹志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走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们的内心。
《百合花》显然以“女性”的独有方式唱出了具有较高标识度的小众声音,表现了茹志鹃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独到的观察视角和人生思考,真正实践着“文学是人学”的艺术主张。
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样评价茹志鹃和她的《百合花》:“这位在1943年参加新四军部队文工团的女作家,对战争的关注和理解都别具一格,她似乎并不在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进退胜败,而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独特的视角,让环境清新、明亮,营造的氛围也往往活泼,轻松,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做背景、打底色。有人说,《百合花》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表现出来的主旨也同样是这种风格,它不剧烈,不极端,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优美与温暖——人性美,人情美!
五、补充视角下的选材。
此外,第一人称女性的视角也让小说突破了当时传统的写作风貌。
二十世纪50-60年代,作家们的创作大多聚焦于革命历史题材,他们歌颂英雄,抒发历史,长于描写恢宏壮阔的战争场面。茹志鹃和大部分作家一样选取的也是战争题材,但她却没有深入写激烈的前沿。《百合花》避开了大多数作家热衷于表现的暴力行为,转而以女性视角叙事为主。视角不同,选择的题材也有区别,《百合花》就是从带路、借被子、盖被子等平凡的小事,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
我们再来看第11段,“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由于限知视角,当眼前景物的描绘受到局限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采取想象与联想。小说中对青年拖毛竹的想象也是一样。这位文工团的女战士,根据自己熟悉的家乡劳动生活,把小伙子放进了这个有可能存在的场景中,绿雾似的竹海,美好、怡人,更加巧妙地下烘托出通讯员勤劳,淳朴的形象。同样,小说第47小节,回忆小时候过中秋节的场景,温馨,快乐,也值得同学们去细细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