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士人心态_徐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毋庸讳言,科举制度曾经给我们的民族种下种种恶果,但平心而论,这还算是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老学庵笔“一切考诸试篇”(《宋史・选
“一决于文字而已”(《隐居),这不仅是科举制度所追求的理想,而且是整个科举制度的真实写照和立脚的基石。

为了体现这一原则和精神,科举制度在它发展的后期,甚至忘记乃至背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对公平和公正的执著,成为其中
“国家设科之意,本以
科举制度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向全社会所有成员敞开了参与国家行政机构的大门。

只要你付出努力,练就一身鲤鱼跳龙门的本领,就完全有可能在这条道路上高歌猛进,“拔身泥滓里,飘迹云霄上”
谈》),完成由“白衣”到“公卿”的身份转换。

科举中第能彻底改变一个人贫穷困顿的命运,使其迅速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如宋真宗所许诺的那样,书中蕴藏着良田美食、车马黄
宋人科举考试图
金以及财富、美女和幸福,只有读书才能获致,学习才有出路。

“勉后生,力求诲,投明师,莫自昧。

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亚等呼先辈。

室中若未结亲姻,自有佳人求匹配。

勉旃汝等各早修,莫待老来徒自悔。

”(司马光)许多读书人,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开始学习的。

北宋的宋祁,及第为官之后纵情奢侈,他的朋友劝谕他,不要忘了当年咸菜下饭的艰苦生活。

宋祁理直气壮地反问说:当年吃糠咽菜,又是为了什么呢?可见,支撑宋祁当年寒窗苦读的精神支柱只有一个,那就是日后的尽情享乐。

科举制度关系着个人的命运、家族的荣辱,因此牵动了全社会的神经,上上下下都被动员了起来。

在全社会浓浓的读书重学的氛围中,父兄们想的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应举,为了做官。

子弟在“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慷慨豪迈中,瞄准的同样是登科及第,做官为相。

“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王安石)“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

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

”(杜牧)稍有一分天分的子弟,就这样被寄予了光大家族门楣的使命,向科举发起了冲刺。

士人们不只是被动地在伺机等待,他们懂得,侥幸固然存在,但奋斗才是根本。

既然科举是一场公正而且公平的游戏,那么人一己十、人十己百的勤苦就有了意义。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只有苦读才能在惨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晁冲之)在荒僻的山村,直到黎明时分,仍然有人在披卷苦读。

一盏灯火,映照的其实是士人那颗力图用勤苦叩击学问,并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的坚毅决心。

这便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生活的生动图景和心态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是一条满是荆棘的艰难道路,它不仅要付出辛勤劳苦,有时还要抛掷亲情,甚至直面潦倒、绝望乃至死亡。

读书应举是有进无退的事业,一旦走上了这条路,往往欲罢不能。

前方那盏忽明忽暗的灯虽然行踪不定,难以企及,但回头路更是深不可测,好似黑暗的深渊。

“农焉而劳之不任,商焉而财之无资,工焉而巧之不素,丐焉而面之无皮。

” (《解人颐》) 知识的狭隘和能力的单一,使得读书人往往无力应付除科举考试之外的其他世事,只得穷毕生精力从事于兹。

“一戴头巾心甚欢,岂知今日误儒冠?别人戴你三五载,偏上吾头三十年。

要戴乌纱求阁下,做篇诗句到尊前。

此番非是吾情薄,白发临朝他不堪。

今秋若不登高第,踹碎冤家学种田。

” (《解人颐》)实际上,踹碎儒冠、学习种田不过是一种激愤之言,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惟一现实的选择,还是硬着头皮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唐代的张柬之,70多岁时才以贤良对策登第;绍兴年间,陈修以72岁的高龄获第三名的高第,因还没有婚娶,宋高宗诏内人施氏厚奁而嫁;金章宗时,河东府的胡光垣在83岁时中进士;乾隆时,粤东诸生谢启祚98岁时中乡试;道光六年,广东103
《明状元图考》
以禄为!” (《唐摭言》)虽然他在科举路途上取得了成功,但却付出了亲情的惨痛代价。

在科举时代,士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金榜题名来实现的。

金榜题名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及洞房花烛夜,一并被看作是人生的四大喜事。

当士人终于等到这一天的时候,这成为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刻。

金殿传胪,御街夸官,拜谢“座主”,参谒宰相,游赏曲江,雁塔题名,参加杏园宴、闻喜宴、樱桃宴、月灯宴等等应接不暇的犒赏新科进士的活动,就足以抵消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勤苦。

昔日一次一次的蹉跌和困顿,这时一扫而空,“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的黯然神伤,也一变而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志得意满。


便老年持重,也情不自禁地一改往昔的斯文,难以掩饰得意和放纵,甚至表现出几分癫狂的情态。

难怪及第的士人们如此狂喜。

从此之后,人生之路别辟新途,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

”(刘禹锡)无论是唐朝诗人所谓的“青春登甲科,动地闻香名”
(岑参)、
“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张籍),还是宋代《神童诗》中所说的“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以及俗言所谓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都是新科进士的荣耀,从此之后,人生之路终于走过了那段坎坷和艰难,前面是光明的坦途,前程似锦。

科举及第实现了家族的期待,给乡党邻里也带来了光宠。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白居易)离家时的激奋、考试前的焦灼、久别的离愁,今日一笔勾销,浑身轻松。

回家路上,新进士的心伴随着得得的马蹄声而陶醉。

“到家拜亲时,入门有光荣。

乡人尽来贺,置酒相邀迎。

”(岑参)好一个“端的男儿”,出现在乡亲们的面前。

“龙门变化人皆望。

”然而无论怎样努力,及第中榜的毕竟是少数。

除了最后的殿试之外,每一道考试都会让绝大多数的考生名落孙山,使他们心碎。

势利的社会人情,本来已经使落第的士人深感屈辱,及第的荣耀和落第的难堪之间的强烈反差,更加深了士人的被抛弃感。

“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

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
羁客尚飘蓬。

”(温庭筠)昨天还是同窗学侣,今日荣枯迥然不同,这让落第的士人情何以堪?最悲惨的,莫过于屡试不第、在贫病交加中客死异乡的人,壮志未酬,抱恨终生。

唐元和年间,廖有方落第后往游蜀地,行至宝鸡西界,遇到一位病危的寒士,反复诉说自己落第的悲伤没有人能理解。

临终时,叩头嘱托廖掩埋遗体。

廖卖马营办了寒士的丧事,并凄然赋诗:“嗟君殁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

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 (《葬宝鸡逆旅士人铭诗》)可怜这位士人,本来想要应举求取富贵,结果却是这样令人心酸的结局。

最高远的出仕为宦、显亲扬名、光耀门楣的理想幻灭了,
“名标金榜中,宗祖增荣耀,身到凤凰池,恩荣直到老”(解缙)成为虚妄,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付诸东流,读书人因而倍感失意。

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一些人终于冷静地看到了希望的渺茫,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有人叫屈喊冤:“屈屈复屈屈,仰天难诉垂造物,人皆读书遂荣显,我何读书成抑郁?” (《解人颐》)有的甚至发过激之言,以自身为读书所误的惨痛教训,告诫世人不要读书:“劝君莫读书,读书破费内囊虚,青云路杳求难稳,白镪神通气自舒。

”(《解人颐》)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士人们在理想幻灭之后,是对读书为学的彻底绝望。

把劝学励读推向极端,结果导致了士人这种极度的失意和绝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