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高三上一诊考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滕州市高三上一诊考试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最近,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犀利哥”的照片风靡网络,“犀利哥”迅速走红,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B . 青春、时尚、流行,似乎成了某些选秀类节目的金科玉律,以致脱离了它的艺术为上、全民舞台的属性,渐渐滑落到时尚娱乐至上的地步。
C . 盘点一下娱乐圈女明星们的发家轨迹后人们会发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她们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D .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生前三令五申,青少年学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2. (2分) (2017高二下·甘肃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由于杂光强烈的干扰,对测量设备敏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相对导航的可靠性均造成较大影响,给交会对接的可靠实施带来一定风险。
B . 针对我国境外在逃人员潜逃方向呈现出的地域性特征,公安部“猎狐2015”行动办派出境外缉捕工作组,对潜逃印尼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展开集中缉捕行动。
C . 关注原创和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多年空缺,它在2014年终于被“透明计算: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这一成果终结。
D . 为了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武昌南湖中学邀请了四个大学的热衷于饮茶文化的教师利用选修课时间为同学们传授茶之历史、品茶礼仪等方面知识。
3. (2分)(2017·银川模拟)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①________国家不幸,②________诗人自己也有不幸,③________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
④________屈原得意于庙堂
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那中国诗歌⑤________将黯然失色,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
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⑥________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
A . A
B . B
C . C
D . D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
4. (9分) (2015高二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代的带钩
戴耕
带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饰配件,是用来束带或佩系的用具,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带钩一是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二是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
其造型多样生动。
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
其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
其材质除常见的青铜外,还有金、银、玉等。
其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
带钩在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
因此,带钩是古代达官贵人以及文人武士显示高贵身份的服饰配件,也是当时满朝文武相互炫耀和攀比的饰品。
《淮南子》记载:“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玉带钩了。
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制作工艺流程可能是先将玉块切割成长方体形状,然后用对钻法从两端钻孔,钩体是用线割法把中间的部分剜去而成。
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
我们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带钩可以看出,在史前时期已经开始有了独特的并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玉文化。
春秋时期,带钩又随着青铜工艺的发展而再现。
在此之前的商周时期,腰带多为丝帛所制的绅带。
在绅带上不好勾挂佩饰,故又束革带。
当初的革带两头是用短丝绳和环系结。
青铜技术在西周已达到鼎盛时期,由巫术宗教中的礼器日益蜕变为生活中的服饰配件,青铜带钩正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实用装饰品。
湖北曾乙侯墓出土的一组带钩,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质带钩。
战国时期带钩已经广泛使用了,带钩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空前发展。
从战国时期的铸铜遗址来看,带钩陶范数量惊人。
除了陶范浇铸工艺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鎏金、包金、镶嵌等许多工艺。
精湛的带钩工艺可以折射出战国时期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最早的繁荣期。
汉统一后,中原文化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特征,造型艺术兼收并蓄、气势雄浑、浪漫生动。
无论从材质、工艺、造型等方面都代表了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高峰。
青铜模铸的动物形象带钩也是常见的形式。
汉代的带钩装饰纹样,由云纹逐渐转变为卷草,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对称定型,绞缠重叠,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或粗犷豪迈,或轻巧奔放。
魏晋以后带钩进入应用的衰退期。
北方少数民族迁徙,胡汉杂居。
游牧民族的胡服穿着简便,于是汉族也穿起了胡服。
胡人用带扣系扎固定革带,比带钩更加结实牢固,使用方便,带扣逐渐广为流传,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
明清出现的带钩已失去实用功能,只作为一种把玩的物件而流传。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带钩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带钩是我国古代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用来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或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的青铜制品。
B . 带钩造型多样生动,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
C . 带钩的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其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D . 带钩是古代上层人物相互攀比炫耀高贵身份的饰品,正如《淮南子》中所述“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2)
关于带钩的发展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玉带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
它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才被青铜带钩所取代。
B . 从曾乙侯墓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青铜质带钩来看,战国时期的带钩由礼器转化为生活器具,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空前发展。
C . 春秋战国时期带钩的装饰纹样多对称定型,绞缠重叠;而汉代带钩的装饰纹样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艺术性更强。
D . 春秋时期带钩由纯粹的饰品蜕变为实用装饰品,魏晋后胡人系扎的带扣完全取代了带钩,明清后出现的带钩则又失去了实用功能。
(3)
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国古代带钩工艺的主要演变过程。
5.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问。
国药大师——金世元
“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称他为“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送他去了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
1940年2月,14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
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便开始学“炒药”。
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泪,手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
“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
炒姜炭既要忍受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
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并带着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到姜炒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
学徒三年,每天至少要工作12个小时,晚上还要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
三年学徒,金世元脏活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片炮制、成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方法。
当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白天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20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赵树屏等。
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并刻苦攻读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
他不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
1961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
他亲自选编教材,主讲中药课程,注重实践教学。
“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29万字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金世元,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2012年与王水炎院士合作担任“医药圆融”导师,2013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作为从事中药工作的基础。
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文化。
从教50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1985至1990年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射麻口服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
1995年至1998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
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的行为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还对各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
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伪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为了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作30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到2017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77年了。
在这77年的风风雨雨中,金世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大自然才能生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选自三户町的《国药大师——金世元》,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
带学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病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
(摘编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第216期的励志演讲)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但制药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
B . 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练了金世元坚韧的意志,也为他的药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 . 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还用新工艺将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D . 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的整顿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今后攻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B . 金世元14岁便到药庄当学徒,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中医药教育,他最终成为国药大师,主要得益于自己的执著和勤学不辍。
C . “文革”期间,金世元在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的情况下,仍能写出《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说明他是一个不受环境影响的人。
D . 因为金世元教授学生时能够要求他的学生热爱中药事业,树医德,守药德,所以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中药人才。
E . 纵观金世元的人生经历,他一直都在从事中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懈怠,一生都在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3)
金世元认为“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中药事业与金世元人格精神之间的关系。
6. (12分) (2019高二上·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
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
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
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
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
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
”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
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
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
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
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
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
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
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
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
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
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
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
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
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
书出售,传世经典。
”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科利亚的姑妈去世,他非常难过,决心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用来安放姑妈留下来的那些书,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
B . 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C . 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 . 文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的解决。
(2)小说中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试加以分析。
(3)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7. (16分) (2017高三·衢州月考)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妄心
【明】江盈科
见卵求夜,庄周以为早计,及观恒人之情,更有早计于庄周者。
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
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
”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
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牸所生者,又复生牸,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
吾持此金举责,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就中以三之二
市田宅,以三之一市僮仆,买小妻。
我乃与尔优游以终余年,不亦快乎?”
妻闻欲买小妻,怫然大怒,以手击卵碎之,曰:“毋留祸种!”夫怒,挞其妻。
乃质于官,曰:“立败我家者,此恶妇也,请诛之!”官司问:“家何在?败何状?”其人历数自鸡卵起,至小妻止。
官司曰:“尔家当尚未说完。
”其人曰:“完矣。
”官曰:“尔小妻生子读书,登科出仕,取富贵,独不入算耶?如许大家当,坏于恶妇一拳,真可诛!”命烹之。
妻号曰:“夫所言皆未然事,奈何见烹?”官司曰:“你夫言买妾,亦未然事,奈何见妒?”妇曰:“固然,第除祸欲早耳。
”官司笑而释之。
噫!兹人之计利,贪心也;其妻之毁卵,妒心也:总之皆妄心也。
知其为妄,泊然无嗜,颓然无起,即见在者,且属诸幻,况未来乎?嘻!世之妄意早计,希图非望者,独一算鸡卵之人乎?
【注释】①伏鸡:正在孵卵的鸡。
②牸(zì):母牛。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借邻人伏鸡乳之乳:孵化
B . 吾持此金举责责:责任
C . 夫怒,挞其妻挞:毒打
D . 第除祸欲早耳第:只是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因与妻计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 我乃与尔优游以终余年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 . 败何状开国何茫然
D . 且属诸幻臣死且不避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的某“市人”毫不考虑客观条件地计算自己的财产——一个鸡蛋以几何级数式地增加,正如庄子曾批评的“见卵求夜”者一样急于求成。
B . 文中的“官司”是一个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秉公执法的官员,在接到“市人”的申诉之后,深为丈夫偌大家产毁于妻子一拳而痛心,准备严厉惩治妻子。
C . 文章写的丈夫的贪心和妻子的妒心,都属于“妄心”,行文语言流畅,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颇具小说之制。
D . 江盈科用这一笑话不仅讥笑“算鸡卵之人”,更是要劝诫世人不要心存非份之想,最好淡泊无欲。
作者的机智深刻,发人深思。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所言皆未然事,奈何见烹?
②世之妄意早计,希图非望者,独一算鸡卵之人乎?
(5)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2017·安徽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溪桥晚立
【明】蓝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
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
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 . 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
C . 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 . 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 . 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
五、默写 (共1题;共5分)
9. (5分)(2017·赣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
《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印证了这一观点。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