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 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说明
实践决定认识 6、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 同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 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 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的唯一标准
第38页/共50页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 百闻不如一见 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
第第六六课课 求求索索真真理理的的历历程 程
兴宁一中 孔秀红
第1页/共50页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我们怎样获 得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第2页/共50页
寓言故事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第35页/共50页
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
一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
茅草,被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
(1)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其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2)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 约;
第18页/共50页
A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 )
A.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 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电磁场理论的奠 基者:法拉第
电磁波的发 现者:赫兹
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
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
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遥感
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
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综上所述: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
的,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 存在的。题中观点错误的实质是:把盲目的实践 活动理解为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第44页/共50页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
↓
∣
成功
↓
↑
认识 ─────────→ 实践…结果
↑↓∣ຫໍສະໝຸດ 失败↓↑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不相符
历史性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 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 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第15页/共50页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第16页/共50页
想
一些科学家通过科 学实验取得重大发
一 现,以至用他个人
想
的名字来命名科学 定理、定律。他们
的科学实验工作是
否具有社会性?为
什么?
第17页/共50页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 地反映了它
C、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 是否相符合,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 是否相符合。
第29页/共50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药神:李时珍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成的科学巨著。在二十多 年里,他不但阅读了八百多部书籍,积累了上 千万字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万苦,亲自 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全书共 收集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一千多个。52卷的 煌煌巨著,就是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和学习将这 一种种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因此被 后人尊称为“药神”
第9页/共50页
①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智力)
客观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第10页/共50页
对火星上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最核心的追求,人类在期 待与火星生物会面的同时,也在渴望开发出新的生存空间。 正在太空进行火星探测之旅的美国“勇气”号和“机遇” 号火星探测器将用更先进的生化手段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 过生命,是否还尚存微量生物的迹象。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第30页/共50页
正确
主客观相符 实
实认
践识
错误
践 主客观相悖
第31页/共50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阅读课本陶行知的故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示为: 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第32页/共50页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第33页/共50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为什么?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第34页/共50页
小结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注意: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 会之间的活动
三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 变为现实存在
第6页/共50页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6小王在吃饭,小李
在走路
3、学生认真学习。 7、克隆羊“多利”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问世。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24页/共50页
认
识
从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哪
一切真知都来 个人知识可以通
里
源于实践
过学习获取
来
?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请看第二教材42页第7题)
第25页/共50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43页/共50页
辨析: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分 析
践
①合理:
活动是一种有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的实 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
活动。
②不合理: 但是,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成功
与否,都有人的意识的参与,都是在一定的意识 支配下进行的。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意识做
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
第45页/共50页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 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 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 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 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 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 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 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第46页/共50页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 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 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 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第11页/共50页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 物的活动和人的活动有差别吗?
第12页/共50页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原因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第3页/共50页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第4页/共50页
请 你 谈 谈 自 己 的 感 想
经过实践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不能因为自己以前“在
家从来不做饭”而交白卷,必须要有实践精神,积极投
身社会实践活动。
第5页/共50页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主体 改造自然 表现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第13页/共50页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否矛盾?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要体现了唯物 主义的观点 2、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 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第14页/共50页
③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5、“争论克隆人”
第7页/共50页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第8页/共50页
看图分析:
客观
说一说: 上图表示什么意思?虚线处填入什么恰当的词。
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三大基本 要素.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 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 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 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第22页/共50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吗? 亲口吃一吃。
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 是幸运者
第23页/共50页
思考:课本第44页问题
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 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可见,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 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 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 的源泉。
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
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
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 段。
第41页/共50页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明了锯
子。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36页/共50页
3、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 习。”这句话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 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 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37页/共50页
退( D)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第39页/共50页
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40页/共50页
3、“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
第27页/共50页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 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 发展
第28页/共50页
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 回答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第26页/共50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军事上的需要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 产生的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第19页/共50页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第20页/共50页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 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
第21页/共50页
Let me try!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42页/共50页
巩固练习
5、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从而 突破了公有制只有国有、集体两种实现形式
的传统观点。这表明( A)
A.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来 源于人脑 D.否定传统是事物发展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