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
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
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
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
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
”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
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
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
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
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
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
这是出乎西方人恋料的。
”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
《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
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
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
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摘编自十一贝子《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材料二
近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如火如荼地开展,集中展示故宫六百年建筑、艺术、文化成就,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地和博物馆双重视角认识故宫的文化价值。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作为皇家御用建筑,紫禁城堪称我国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了上千年的建筑工匠的智慧,将传统设计艺术和建筑完美融合。
如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构成“镜框”,留出适当的天地空白,使画面构图完美。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
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反观当下,一些盲目跟风模仿甚至“奇葩”的建筑出现,究其根源,是这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为“雷人”建筑提供了温床。
另外,建筑设计存在贪快、出奇的心理,这样用力过猛,就容易“奇奇怪怪”。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既要画皮更要画骨。
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
这次展览用“丹宸永固”作为主题,展示了故宫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
那么,六百年故宫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后世设计师们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素材。
(摘编自乔妙妙《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更要神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如诗词曲赋等;“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如建筑车舆等。
B.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理论名著,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及西方建筑名著。
C.千年华夏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是因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等的流行。
D.燕京大学和中山陵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融入了传统建筑造型与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所以主要由匠人来制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界巨匠辈出提供了可能。
B.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建筑,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
可见古代政府从不关心建筑界。
C.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的序言,既说明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出乎西方人意料,又说明《华夏意匠)难能可贵。
D.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前辈孜孜以求的精神,也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建筑文化素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故宫建筑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
B.殿亭楼台布局巧妙,彼此呼应
C.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D.拥有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
4.为什么说“《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国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麻子膏药
阿成
聊一个小人物。
这个小人物在哈尔滨道外区。
道外区是这座洋气十足的城市中最中国化、最传统化的一个区(其他几个区,譬如道里区、南岗区,都有较明显的殖民地化倾向)。
一句话,这座城市颇有一点儿杂家的风度,亦称流亡者的城市。
所谓流亡者的城市就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城市之意。
离乡便思乡,思乡之极,难免会做出些不讲道理的事。
对方一个不足道的动作,一个平平常常的眼神儿,都可能导致头破血流、筋骨折断。
即为流亡者之乡也得有点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里站住脚跟。
北京城的满族青年王树森,经过对以上情况与精神状态的认真论证、综合分析后,才决定闯关东到东
北来的。
王树森的父亲原是清宫护卫营的卫士。
文史资料介绍说:“卫士们在操练武艺中,难免有跌打损伤之苦,于是就互相推揉搓,或者互赠些自己配用的药膏。
”并说,“当时最受欢迎的是“狗皮膏”“小灵丹’和王树森家的“王大膏药’。
”王树森就是从小从当护卫的父亲那里学会了熬膏药的本领的。
19世纪末,王树森家道败落,于是他怀着一腔悲怆来到东北。
在庙头一带熬膏药,专治跌打损伤。
哪个被思乡之苦或酒火持有者打折了腿,贏家便义气地冲着倒地上哎哟不止者扔下几文钱说:“去王麻子那儿买几帖膏药贴上吧。
”
如此下来,王树森就了不得了,他熬的膏药名声大震。
王树森的专治腰腿疼以及各种寒症的膏药,深受苦寒之地老百姓的欢迎和信赖。
王树森人长得不错,有点儿华佗遗风,也有点儿扁鹊的做派,不幸的是,自己有一脸天然的白麻子。
王树森将计就计,不计鄙陋,将自己熬的膏药称“王麻子膏药”。
这在文学上叫“反讽”,在欧洲叫“黑色幽默”,在这里,却显得通俗易懂、幽默亲切,还明显地透着某种自信。
20世纪的20年代,王树森在哈尔滨开了一家“王麻子膏药店”,落脚在太古南六道街的“兄弟堂”,并在院内行医。
膏药店在道外人称的“王麻子街”上,那一带是酒家饭铺林立的地方,俗称“十八拐”。
后街是有名的“小天桥”“北市场”。
可谓人声鼎沸,非常热闹。
这样的地方免不了有欺行霸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的勾当与表演。
因此,跌打损伤的事自然要多,哎哟之声每日不绝于耳,大家都习惯了。
寻常的日子就是这样子的,捏着小酒壶,学几声特别“哎哟”,再平平仄仄、怪模怪样地相对龇牙一乐。
你说,王麻子膏药,在这里能不火吗?
王树森面对如此乱糟糟的人间风景,常说,咱治不了这些社会丑风,再治不了受害者和平民百姓的病,不是更惭愧吗?
王树森每天一大早起来,先在无人的江边练一套拳。
他已经修炼出来了,心中有了尊重生命这个大主题,人的神态风度也不一样了。
这一点儿,不是当代某些伪商人照猫画虎学得了的。
重要的是,王树森的膏药还极为便宜,普通老百姓买得起。
王树森从不制作蒙人的“高档”药欺世盗名,从不干缺德的事。
倘若这样便宜的药膏也买不起怎么办?用不用先交押金,记下身份证或者工作证号?不用。
为什么不用呢?是王麻子太古旧、太原始、太蒙昧吗?不是。
王麻子的原则跟当今医院正厅悬挂的牌子有点儿不同,当代医院挂的牌子是“救死扶伤,施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也有医院把这个悄悄取下来了,免得跟患者打嘴仗时麻烦)。
王树森不挂牌,本着一条宗旨“有钱的花不多钱就治病,没钱的免费也治病,膏药以旧换新收半费。
贴敷中间可免费再贴一贴……外地函购的,不管寄不寄钱,总有专人优先寄去”。
王树森公开在门前支大锅熬药,当众下料,严格质量标准,恪守信义。
……
让人不解的是,在王麻子街称“王麻子膏药”的店铺竟有多家。
像李明臣开的“真正王麻子膏药店”,万溢开的“这才是王麻子膏药店”,宁子路开的“真正假王麻子膏药店”,以及王树森自己开设的“真正老王麻子膏
药店”。
史料上说这些店“为了招徕生意,各家不仅在店名上用心良苦,而且不惜工本,都在各自门头上挂有三五层装潢别致、风格各异的高大牌匾”。
这种事,倘若出在今天,非得打个一塌糊涂不可。
想不到的是,那些膏药店都是王麻子特许他们开的,所谓“有钱大家挣”。
王麻子——王树森临死前告诉他的传人,也是他的儿子,只有一句话:“别把钱看重,要把病看重。
”
鄙人虽不是医生,听到这句话时也觉得汗颜。
(有刪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道外区说起,介绍道外区是流亡者的城市,人们有好打斗的习性,引出王树森闯关东到东北的内容,为下文写“王麻子膏药”做铺垫。
B. 第四段(19世纪末……到第六段20世纪的20年……)介绍王树森的事业从开创、发展到生意兴隆的过程,突出王树森的吃苦耐劳与自信。
C. 叙写后街的热闹、打斗的风气,寻常日子后街人找乐的方式,既描绘了风土人情,表现此处的“社会丑风”,又揭示了王麻子膏药红火的原因。
D. 小说语言生动活泼,朴实又风趣,如“聊一个小人物”等,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如“可谓人声鼎沸,非常热闹”,文白夹杂,妙趣横生。
7. 小说写王树森“心中有了尊重生命这个大主题,人的神态风度也不一样了”,王树森有怎样的“神态风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小说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泰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泰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域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顿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感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石城拔:攻下
B.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顾:回头
C. 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
D. 且庸人尚羞之羞:羞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B.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C.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D.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1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节选自《史记》,作者为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 御史,在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后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
在选文中,“御史”为史官。
C. 古时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秦汉时代以右为尊。
从“位在廉颇之右”可看出,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西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奥,始称《诗
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蔺相如反应机敏、藐视强权。
渑池之公时,面对秦王展开的攻势,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与对方针锋相对,使秦王侮辱赵王的阴谋没有得逞。
B. 蔺相如深明大义、先公后私。
渑池之会后,他官至上卿,面对廉颇的挑衅,却能以国家的前途为重,委曲求全,最终感动对方,两人结为好友。
C. 廉颇目光长远、深谋远虑。
在渑池之会-事中,他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体现了他善于谋略的特点。
D. 廉颇勇于改错、以国为重。
他立下很多战功,因此不服蔺相如,扬言要羞辱对方。
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在宾客的劝导下才负荆请罪。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
历苏州知府,有政声。
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
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
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
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
遂为定制。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
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
转左侍郎,还理部事。
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
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
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
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
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
”遂下齐诏狱。
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①阿阶意,罗织不辜。
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
直节劲气,始终无改。
宜如毛恺例复官。
”诏以故官致仕。
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
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注:①恺,即毛恺。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B.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C.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D.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 “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D. “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得良好的政绩,赢得美好的声誉,后被升任。
B. 王廷揭发张齐的罪行,说他曾接受盐商杨四和几千两银子,还借攻击徐阶的机会来掩饰张齐自己的罪行,使得张齐锒铛入狱。
C. 当淮安闹饥荒时,王廷和朱纲向皇帝写奏章,请求留下商税做军饷,却遭严厉批评,严讷为他们辩护,才使他们幸免于难。
D. 巡查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进谏,评价王廷这个人耿直有气节,坚守节操,建议恢复他的官职。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
(2)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临远,看到高楼与荒野相接,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
B.本诗用词生动,“楼”前之“高”,突出城楼之雄伟,也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品格的高尚。
C.颔联有深意:惊风、密雨影射敌对势力,芙蓉、薜荔比喻自己,两句感慨仕途风波险恶。
D.末句“犹自”意为“仍旧”,强调了虽然相距很近,但朋友间互通音讯的希望依然难以实现。
19.本诗中间两联的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与其仰望星空耽于空想,不如脚踏实一点一滴一时一刻学习实践的道理。
(2)《红楼梦》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对应的《阿房宫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__________,________”与王湾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下表是“吾”、“尔”、“子”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
根据下表,选出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A. 从《论语》到《孟子》,“吾”的使用情境变化较“尔”和“子”显著。
B. 在《论语》和孟子中,“尔”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
C. 根据“吾”的使用情境。
下对上以“吾”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
D. 《论语》里通常依据彼此尊卑关系,使用“尔”或者“子”称呼对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