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27期
应考锦囊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分辨一个词语是实词还是虚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比如“之”字,作动词“去”“到”之意的时候便是实词,而作代词和助词的时候便是虚词。
文言文虚词用法灵活,考生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1.根据位置进行推断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考生在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等方面入手。
如“为”,处于句末做语气助词时,通常表示反问,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以报为?”;而当“为”字处于主语和宾语之间时,常是动词,表示“认为、做、是、治理”等意思,且意思结合语境而变,比较灵活;当“为”字处于名词之前时,常作表示对象或者原因、目的的介词,如“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等。
2.根据标志进行推断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便可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准确推断。
在文言文中常用“者”“也”“乃”“为”表判断,“……者,……也”是古汉语中最典型的判斷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为”也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魏学洢《核舟记》)“项燕为楚将。
”(司马迁《陈涉世家》)。
3.根据语法进行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
如同样是虚词“乎”,在“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中,“乎”放在名词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于、对”;而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句中,“乎”为形容词词尾,作语气助词,没有意义。
4.通过代入进行推断
当考生已经掌握虚词的全部意义和用法后,就可以在文中一一代入进行翻译和理解。
“之”字可以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还可以作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还可以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还可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考生在熟知“之”的各种用法后,就可以结合语境,揣摩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在“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一句中,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是“的”的意思;第二个“之”是动词,是“到”的意思;第三个“之”是代词,代指曾妻。
考题连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荣之裔。
祖崇亮,绵州昌明县全。
父承简,太原府功曹。
家世儒素。
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
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
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
李说、严绶、郑僱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
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
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
自是声名益重。
丁父忧,以孝闻。
免丧,尊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礼母忧去官。
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
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
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雇岁旱,人无结伝。
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
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
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
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
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
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
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
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
累居重任,贞操如初。
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侄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解析】
这道题的选择涉及到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镇”是“镇守太原”的意思,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在镇守太原时”;从文中内容来看,士兵哗变时,逼迫令狐楚至军门,因此“迫楚/至军门”的断句是错误的;“之”自然是指令狐楚。
所以答案为A项。
【答案】A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译:
(2)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
译:
【解析】
(1)“其”是代词,代指令狐楚,“以”是“按照”的意思,“从”是“听从”的意思,“乃”承接上句,可以理解为“于是”,“闻奏”是报告给朝廷,使之闻。
(2)“练”,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熟悉”;“因”是“顺应”“顺着”的意思。
【参考答案】
(1)观察使王拱爱惜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
(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
拓展延伸
虚词不虚
◎杜宗汾
古代有个笑话,一弟子滥用“而”字,师屡教不能改,不得已,在文后加批曰: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这是故事。
下文所引则为实例。
欧阳修曾将所作《昼锦堂记》中“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改作“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改好后派信使专程前去更换原本。
为什么要改?欧阳修只是笼统地说了句“前有未是,可换此本”,韩魏公则以为修改后“文义尤畅”。
(事见《宋稗类钞))前文的“未是”到底在哪里?加了两个“而”就“文义尤畅”了吗?这值得探讨。
两个故事,一虚一实,一反一正。
说明“而”字虽为虚词,但我们使用时仍需慎重。
欧阳修增的两个“而”字,都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一般说来,表示承接、并列及修饰关系的连词,有时确实是可有可无。
即以《昼锦堂记》言,如“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并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愧罪于车尘马足之间”一句中,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表承接,“以自愧罪"的“以”也是连词,表承接。
这里的三个连词,去掉未尝不可,加了也并不见佳。
但在“仕宦至将相,富费归故乡”两句中,加不加“而”就大不相同。
上句“仕宦至将相”,五个字个个仄声,中间添一平声的“而”字,可收抑扬顿挫之效。
下句“富贵归故乡”,毛病出在两个同音字“贵”“归”连用上。
这两个字仅声调不同,读起来非常别扭,中间插個“而”字就舒展得多。
这里的两个“而”字,词性虽为连词,作用却在协调声音,一个谐平仄,一个调音节。
欧公所谓“未是”正在于原文朗读上的诘屈聱牙,至于韩魏公“文义尤畅”的评语,实在是隔靴搔痒。
“而”字在表达效果方面能起作用,还可举一例。
吴小如先生在《心影萍踪》中忆及他父亲曾用一种填空法教人读诗,有一次出了一句填空题是“一叶落()天下秋”,填“知”者及格,填“地”者不及格,填“而”者优秀。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平常语,既无可指责,也无可褒扬。
“一叶落地’则是平庸语,叶不落地上还能落到何处?补一地字可谓画蛇添足,判不及格,理固宜然。
在“一叶落”与“天下秋”之间添一连词“而”,不仅揭示出两者的内在联系,还体现出一种气势,一种动感,蕴藏着一种慨叹之情,虚处见实,包容着很多信息,确实应得优秀。
(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