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事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自主探究】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面积不断扩大;注重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意义:有利于社会的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手工业: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5、商业: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组成的商业网。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拥有雄厚的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例如山西的和安徽的,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6、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有了很大的增长。

7、影响:
(1)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

【合作探究】
1. 清朝前期为发展农业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材料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教材,讨论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拓展延伸】
从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中我们能得到哪些认识?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1.垦荒
2.耕地
3.稳定,手工业,商品经济
4.手工工场
5.全国性市场,商帮,晋商,徽商
6.人口数量
7.人地矛盾,经济的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
1.措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2. 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影响: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
认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等。

七年级历史下新版归类复习
一、科举制度
1、诞生:a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2、完善:a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3、发展: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B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加强皇权。

C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束缚。

4、废除: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二、国家统一
1、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1276年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清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时代特点:a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C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文学艺术:
1、唐诗:李白(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宋词:a豪放派:苏轼(豪迈飘逸)辛弃疾(豪放诗风,报国情怀)
b婉约派: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
3、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明清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五、西藏问题
1、唐朝:a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B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蕃“合同为一家”。

C唐穆宗时,刻唐蕃会盟碑,表明世代友好。

2、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

3、清朝:a顺治册封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B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形成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C1727年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D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西藏行政体制和法规。

六、台湾问题
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2、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4、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6、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七、行政制度的变化:县制(战国时的秦国)——郡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行省制度(元朝)——三司制度(明朝)——军机处(清朝)
八、四大盛世开皇之治(隋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康乾盛世(清朝)
九、少数民族政权
1、辽: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2、西夏:11世纪初--党项族--元昊--兴庆府
3、金:1115年--女真族--阿骨打---中都(北京)
4、蒙古国: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
5、元朝: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大都(北京)
十、行省制度
1、中央:a行政: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军事:枢密院c监察:御史台
2、地方:行省10个,下设:路--府--州---县
十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的蔡侯纸)作用:促进了文化的记载与传播。

2、印刷术:唐朝(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的转轮排字盘)作用:促进了文化的记载与传播。

3、指南针:汉代(司南)--宋代(罗盘)---北宋末年(海上使用指南针)作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火药:唐朝(出现)--宋朝(用于军事)--南宋(突火枪)---元朝(火铳)作用: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十二、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3、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军队权力统归兵部。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5、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十三、贞观之治的措施:
A政治上: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政绩。

B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C军事上:反击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十四、开元盛世的改革措施:
A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3/14题的改革启示/看法: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改革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十五、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A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政治上: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在地方:a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

B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C经济上: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十六、闭关锁国政策:
A、原因: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无须经济交流。

B担心主权受犯,危及统治。

B、过程:a顺治时,颁布禁海令,严禁海上贸易。

B1757年,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

C、影响:a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B消极:是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

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启示/看法:a闭关则国衰,改革则国兴。

B一个国家不能与世隔绝,应在对外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

十七、各种制度、政策:A政治制度:1郡县制(秦朝)2三省六部制(隋朝)3行省制度(元朝)
B经济制度:1重农抑商政策(除宋朝外)2鼓励通商的政策(宋朝)3闭关锁国政策(清朝)C文化制度:1科举制度(隋朝)2重文轻武政策(宋朝)3八股取士(明朝)4大兴文字狱(清朝)5文化专制政策(清朝)
十八、清朝三皇大事记:
1、康熙:a大兴文字狱。

b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平定葛尔丹叛乱。

2、雍正:a大兴文字狱。

b设军机处。

C设驻藏大臣。

3、乾隆:a大兴文字狱。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d为班禅六世修须弥福寿庙。

十九、清帝顺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