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运悲剧看人的有限性——以《俄狄浦斯》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命运悲剧看人的有限性——以《俄狄浦斯》为例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
2008060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以《俄狄浦斯》为例,结合基督教中的原罪观,试图论述作为有限性的存在,人对自身的认识与超越。
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是共有的主题,悲剧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命运的安排下一步步应验自己的宿命。
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人类的反抗始终是苍白无力的,一切抗争的行为也不能避免最后悲剧的发生。
剧中主人公被注定的命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原罪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原罪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基督教经典认为,原罪始于人类始祖亚当的堕落,所以人一出生便是有罪的。
但原罪并非是随着基督教经典的出现而产生的,从人类的发展史和对内心世界的观照来看,原罪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体验。
人作为有限性的存在,始终对他者怀有某种亏欠感。
本文正是选取了原罪的普世意义角度来论述人的有限性。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个命题是一个无限期的题目。
在《俄狄浦斯》中,俄狄浦斯正是对自己没有真正清楚的认识自己,所以最后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中,人对自身的认识从未停止过,在长期的过程中,理性精神和自由意志逐渐在人的身上显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意识的觉醒,人类才在自我超越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和不能企及的目标时,并不是消极的等待获得救赎,而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努力的行为,从对命运的抗争中获得悲剧性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关键词:原罪命运自由意志他救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Oedipus" as an exampl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hristian concept of original sin, as a limited attempt on the existence of people to know themselves and beyond.
In ancient Greek tragedy, the fate of a total of the theme, the hero in the tragedy are the next step for the fate of their own destiny fulfilled. In the face of an irresistible fate of the human resistance has always been feeble, all the acts of protest can not avoid the final tragedy. Play the main character was doomed fate is, because of original sin is rooted in the nature of the people.
In Western, original sin culture is a basic concept. In the opinon of christian classics, original sin of human ancestor began in the fall of Adam, who is guilty of a birth. But as the original sin is not a Christian classic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and the inner world of reflection, the original sin of mankind is an emotional experience. People as the finite nature of the existence of his who always have a sense of debt. This article is selected the original sin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perspective on the limited.
"Recognizing your own", Socrates put the proposition this is a topic for an indefinite period. "Oedipus", Oedipus is not really clear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resulting in the tragic ending. However, in human history, the people to know themselves have never stopped,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rational spirit and free will gradually appear in the human body, and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sense of the awakening of the human only in self - On the road beyond the first step.
People in the face of an irresistible fate and can not reach the goal, not a negative awaiting salvation, but in the sense of self-awake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efforts, from the fate of the protest was in the tragic experienc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true
self-beyond.
Key words:Original sin Destiny Der Others rescue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命运在英语中被翻译为“destiny”或者“Predestination”,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命运是先天注定的,是先于人的意志出现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古希腊命运悲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识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人物,如《俄狄浦斯》中的俄狄浦斯、《希波吕托斯》中的主人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普罗米修斯。
在这些悲剧中,无一例外的,命运观始终贯穿在整部作品中,无论主人公知不知道神的谕示,都会顺着命运的安排一步步的走下去,直到最后成为一个悲剧性的存在。
在命运面前,无论人如何努力,都不能摆脱被命运安排好的人生,主人公的一切努力,反而成全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这一点在《俄狄浦斯》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从命运与人的有限性来看,俄狄浦斯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在知道自己命运之后,努力的逃避着自己的宿命,正当他自以为已经摆脱命运安排的时候,神谕(即命运)应验在他身上,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不过是加速了命运的应验而已。
在命运前面,个人就像一个棋子,他只看到自己前进的脚步,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安排好的位置和路线。
从《俄狄浦斯》的话语表层看,个人作为有限的存在,在命运面前始终是卑微的,自己的前途也是不可知的,这就是人在生存意义上的有限性。
而本文,也将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开始谈起。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对《俄狄浦斯》中命运的原罪阐释
1.1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我们看到,命运即是神对主人公人生的谕示,不管这个谕示是不是合情理的,只要主人公遵循了其中的方向,那结局就是圆满的;反之,如果试图超越或者改变命运,其结局肯定是悲剧的。
“悲剧能够惊人的透视所有实际存在和发生的人情物事;在他沉默的顶点,悲剧暗示出并实现了人类的最高可能性。
”[1]雅斯贝尔斯精确的指出了悲剧的实质,真正的悲剧正是命运悲剧。
所有的离别伤愁只是伪悲剧,真正的悲剧在于人在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不断的挑战自我,但是冥冥中这个超越自我的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为不可能达到的目的而努力,知道或者不知道结果已经不重要,关键在于为了这个不可企及的目标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悲剧的表现形式。
“原始悲剧的真正题旨是神性的东西,这里指的不是单纯宗教意识中的那种神性的东西,而是在尘世间个别人物行动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神性的东西。
”[2]古希腊悲剧作家正是以传奇性的故事来折射现实,剧中表现的人与神的冲突或神与神的冲突,实质上是从人与命运的冲突这一独特的角度去审视人生、社会、历史和宇宙的真相。
在古希腊人看来,那是一种冥冥之中不可抗拒的外在神秘力量,无论神与人都逃脱不了。
《俄狄浦斯》正是符合这一特征的一出戏剧,从开始到结束,俄狄浦斯的命运已经被定下,他无论怎样防范和努力,最终都未能逃脱命运的拨弄,成了杀父娶母的罪人。
与主人公矛盾冲突的对立面是命运,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如影随形,在劫难逃。
在雅典人的心目中,索福克勒斯是最伟大的悲剧家,古希腊人称之为“戏剧界的荷马”。
《俄狄浦斯》是正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也是最受评论家称赞的悲剧之一,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也被认为是全部希腊悲剧中最典型,最成熟完美的命运悲剧。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忒拜国的国王拉伊俄斯没有子嗣,他祈求神赐予他一个儿子,神答应了他的祈求,但是谕示说他的儿子将杀父娶母。
先知把神的谕示告诉国王:你的孩子是要杀父娶母的。
忒拜王很恐惧,就让手下人把这个孩子扔到深山里让猛兽把它吃掉。
他的手下人把这个孩子抱到深山之后出于怜悯,把他送给了一对牧羊人夫妇,这对夫妇把他抚养大了,他就是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长大以后,在一个偶然(其实站在一个局外的角度,这个偶然性的事件也是必然)的机会,从先知那里得知自己的命运——自己会杀父娶母的。
俄狄浦斯以为牧羊人夫妇就是自己父母,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他想逃避命运的安排,就离开了这对夫妇。
在深山里他带着一些人行走的时候,和另外一些人发生了冲突,他不知道对方是谁,在混战之中他就是杀死了对方的首领,而这个首领就是忒拜王,也就是他的生身父亲。
在他走到忒拜城的的城门口的时候,恰好遇到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兽在那儿为祸作乱,忒拜国的王后出了一个告示,说谁能制服斯芬克斯,谁就可以做忒拜国的国王,并可以娶前王后为妻。
俄狄浦斯猜破了斯芬克斯的谜语,制服了斯芬克斯,他因此就成了忒拜城的国王,娶了忒拜王的妻子,也就是和他的生身母亲结了婚。
就在结婚之后,整个忒拜国的领地瘟疫流行,庄稼不再生长,女人神秘地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这就是悲剧《俄狄浦斯》的背景知识,从上文的叙述中,命运初步显露了它的峥嵘。
戏剧的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忒拜领地的瘟疫的情形:“城里正弥漫着香烟,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痛苦的呻吟”[3];“这城邦,正如你亲眼看见的,正在颠簸于血红的波浪里,抬不起头来;田间的麦穗凋零了,牧场上的牛瘟死了,女人流产了;最可恶的带火的瘟神来到这城邦,使卡德摩斯的家园变成一片荒凉,幽暗的冥土里充满了悲叹和哭声。
”[4]作为忒拜的王,为了拯救自己的子民,俄狄浦斯千方百计的寻找瘟疫发生的原因,在通过多种途径找寻原因失败以后,他求助于先知,虽然先知劝他不要追寻下去,但是俄狄浦斯为了忒拜的幸福,不顾一切阻拦,坚持要找到真正的凶手。
当先知告诉俄狄浦斯,“是真的吗?我叫你遵守自己公布的命令,从此不许再跟这些长老说话,也不许跟我说话,因为你就是这地方不洁的罪人。
”[5]俄狄浦斯先是不相信,还分辩说先知污蔑他的清白,但是忒拜国的灾难并没有结束。
于是,他一个个的求证自己身边的人,不顾一切的找寻事情的真相,最后终于发现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己就是给忒拜国带来灾难的人的时候,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向命运发出了悲愤的呼喊:“是阿波罗,朋友们,是阿波罗让这些凶恶的,凶恶的灾难变成事实的;但是刺瞎了这两只眼睛的不是别人的手,而是我自己的,我多么不幸啊!如果什么东西看来都没有趣味,我又要眼睛干什么呢?”[6]
俄狄浦斯远离科任托斯——他所认为的亲生父母所在地,到遥远的忒拜城,在他看来,他不仅摆脱了“弑父娶母”的可能,而且还成为众人拥戴的俄狄浦斯,这是对命运的多么有力的反击!可事实上,那只不过是他——一个完全不知情,毫无意识的可怜人的幻觉而已。
在那层荣耀的表面之下,掩盖着的是命运预示的悲剧已然发生的残酷事实。
从《俄狄浦斯》来看,命运是神一开始就安排好的,而俄狄浦斯虽然猜出了斯芬克斯的谜语,但是却没有认清自己,因而也就造就了人生的悲剧。
他所作的一切,看似在逃脱命运,其实是按照命运的安排一步步的在往下走,直至最后悲剧的产生。
忒拜城的瘟疫正促使人们撕开表层,发现那违背道德伦理,却是无意识地犯下的罪恶。
作为忒拜城的王,俄狄浦斯对拯救臣民责无旁贷。
他积极而且主动地承担起调查和追究已经发生的罪行的任务——虽然他自己对此知道的最少。
他急切的想要弄清楚祸害的来源,要找出杀死拉依俄斯的凶手。
可是无论是询问,还是行动,他都无可避免地碰上与他命运相同的可怕的纠葛。
他曾经有意识地逃避着这种命运,却又毫不知情地落入命运的网中。
俄狄浦斯这时是无所顾忌的,因为依照他的想法,犯下那些罪行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
但这种感觉事实上只是他一个人的幻觉而已。
他正不顾一切地加速着将自己的命运公之于众的进程,也加速着走向灭亡的进程。
终于,一切水落石出。
俄狄浦斯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狂热地想要弄清的事实真相,却昭示了早已预示的他的弑父娶母的命运。
俄狄浦斯力排众议,勇往直前地走到了自己闯开的道路的尽头时,才发现他自始至终的对命运的抗争与逃避实际上竟是对它的服从。
他不幸地被命运玩弄了!他自以为的远离亲生父母,正当的防卫,因猜破谜语作为一种荣誉而接受的婚姻,都只不过是强大命运笼罩下的一个个幻觉而已。
当然,《俄狄浦斯》只是一个神话,我们也许还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而故事中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先知和神在现实中也是不存在的。
其实,俄狄浦斯的故事只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当我们把从这个例子审视其他的领域和范畴时,我们会发现命运无处不在,命运是早就安排好了的,无论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我们逃避命运的行动,也是命运早就安排好了的。
在命运的安排面前,我们人本身是没有可供选择的余地的。
以俄狄浦斯为例,他从一开始的离家出走,就是为了摆脱命运安排给他的杀父娶母,后来又不顾一切的追寻事情的真相,直至最后的结局,恰恰应验了神的谕示。
这说明,人类作为有限的个体,不可能从命运中逃脱出来。
然而,《俄》剧中触发俄狄浦斯悲剧的契机正是人的无法逃避的普遍必然的“原罪”。
所谓的人的原始的罪并不是日常所说的法律上的罪,如杀人越货,巧取豪夺之类的事;同样它也不是道德意义上的罪,不能用道德来规定。
事实上,它是人类的本体论的上一种必然,是从亚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开始的。
1.2原罪论的普世意义
1.2.1宗教意义上的原罪论
原罪(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
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
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耶和华神吩咐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善恶知
识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7]
这是神对他创造并赋予了灵性的人类的第一次警告。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开了,你们便如
神知道善恶。
”“于是,女人见那棵树上的果子好做食物,也悦人的眼目……
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吃了,又给与她一起的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神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万物之后,只是觉得世界需要人,便以泥土造了人,虽然是依自己的形象创造并赋予人以灵性,但在赐予人类以生命的同时并没有赋予人类辨别善恶做出正确选择的智慧和能力,最初,人类是以孤独状态被迫丢弃于万物之中的。
上帝创造亚当的时候,便是选定了他来替上帝管理这个世界。
这说明,当时的亚当有着控制世间一切事物的能力,能与万物沟通,代替上帝处罚那些违反了上帝制定的规则的人。
这在他能听懂化身为蛇的魔鬼的话这一点也能得到证明。
因着亚当的悖逆犯罪,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罪使其灵性当即的死亡,造成人性的坠落,这也使他失去与神沟通的力量。
人接受了撒旦的诱惑,吃了那智慧树上的果子,获得辨别善恶的智慧,然而终不能如神一般,却遭到神的审判与惩罚。
从此,神永远的封锁了通向生命树的道路。
我们的祖先以永恒的生命与幸福为代价换来了理性和智慧。
自此,人成了有限的存在者,被永远逐出了象征着永恒生命与幸福欢乐的伊甸园,这便是祖先所犯下的“原罪”。
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上帝的意志,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这罪遗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灾难、痛苦和死亡的根源。
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一个“罪人”。
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
奥古斯丁说:“原罪——就是那从一人入了世界,又传给众人的罪,也就是那使许多种不同的罪包括其中。
”[3]他所写的《忏悔录》,是在《圣经》的精神指引下写成的,它源于拉丁文Confessiones,原意为“认罪”,在基督教文献中,又转意为承认神的伟大,歌颂神的恩泽。
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原罪包括了这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自己一生蒙受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颂歌;二是承认了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犯下无数罪过和错误。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充满自我罪恶意识。
奥古斯丁认为自己在襁褓之中就犯下了种种罪恶,在他的《忏悔录》中有这样的陈述: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
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嫉;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不让一个极端需要生命粮食的兄弟靠近丰满的乳源,这是无罪的吗[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人性本恶的观点同《圣经》是相同的。
《旧约》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10]。
表明同样观点的还有《新约》中一则著名的故事:一个妇人行淫时被捉住了,按照摩西制定的律法,她该被用石头砸死,耶稣却对那些要处死她的人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人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都出去了[11]。
当然,奥古斯丁的叙述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的,这也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奥古斯丁本身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写《忏悔录》的目的正是在于向上帝忏悔自己的过失和缺陷,袒露自己卑微的心灵,以此来得到上帝的救赎。
在每个基督徒看来,上帝是至善的、万能的、永恒的,而自己是有罪的,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原罪,自己的缺陷,向上帝进行真诚的忏悔,才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最后灵魂升入天堂,这便是西方人心中的原罪意识。
1.2.2 普世意义上的原罪论
纵观西方的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的阐释是各式各样的。
在基督教哲学中,上帝是万能的主;在西方哲学中,逻各斯就是上帝;在笛卡尔的理论中,数就是上帝,上帝就是一;在古希腊神话中,上帝就相当于至高的神。
上帝是万能的、至善的、永恒的存在。
其实,抛却基督教经典中的上帝形象,我们可以认为,上帝是一个普世的存在。
不止是在基督教中,我们人人心中也有一个“上帝”。
这个上帝不是我们信仰的具体的对象,而是我们一生追求的至善。
人类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而我们追求的终极目的便是接近我们心中的“上帝”,这也就是西方哲学中的目的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上帝即无限。
廓清了上帝的概念,我们可以引申一下:原罪论并不像有的神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离开了基督教的教义框架和历史框架就失去了意义,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其实也具有普世意义。
“当我们将原罪论换算为原罪意识,并用文化哲学的眼光打量它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命题尽管深刻但是并不神秘。
原罪意识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体验和精神意识不但早于奥古斯丁,甚至也远远早于基督教经典的诞生。
原罪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意识觉醒,他从人类诞生的第一时刻起就已存在。
人类诞生的标志就是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禽兽族群中具有了超拔出来的种族觉醒,意识到了自己是人类。
如果我们将人类想象为在血腥中麻木地与猎物搏杀的野蛮汉子,这肯定是不符合事实的。
自从人类意识到自己是人类,人类对于万物的追猎捕杀不仅仅是出自本能,而是具有反省自身行为的精神能力,对于同类之间因为争夺生存在原或者因为情感矛盾而出现的搏杀,当然也具有反省能力。
这种反省能力使得人类第一次一边行为一边对自己的行为提出质疑,质疑的过程也就是为自身的行为承担精神上的责任。
”[12]
在摩罗看来,原罪论并不是因为基督教经典才产生的,而是同着人类的诞生就出现了的。
原罪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并不只是在基督教教义的范围内才有,而一种普世意义上的罪感情结。
本文对于摩罗的以上观点,基本上持赞同态度。
其实,简单说来,原罪就是人类认为自己有罪,就是自己对他者怀有某种亏欠感。
尽管我们不是基督徒,但是人类所共有的本性使得我们人人皆有原罪。
不管我们是不是基督徒,是否信仰上帝,我们都可以从基督教中的原罪观来观照自身。
不容否认的,我们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缺点,都会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这个意义上,我们心中肯定会有一个可供我们衡量的对象,那个对象就是“上帝”,就是无限。
相对于上帝的至善、全能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欠缺的存在,都是一个不完整的的人,即有限的存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人作为有限的存在
2.1“认识你自己”——认识人自身的有限性
人,到底是什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这个问题也许是最富诱力和永恒性的命题了。
早在人类还不得不以全力适应外部自然的时候,一种对自身的内向观审视就已经伴随着那种对世界的外向观察。
然而,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遨游太空,我们可以制造毁灭人类几十次的核武器,我们可以用高科技分析到最小的物质,克隆的出现,甚至使得人类自认为可以媲美上帝的存在,然而,在精神家园里面,人类却迷失了自我。
对于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中国古人先贤们是从外部世界出发,来探寻人的本质,把人同社会和道德道义联系起来,把人看成社会的一部分和各种责任和道义的载体;而西方哲学家则是反省自身,更多的从对内部世界的观照中来认识人的本质。
2.1.1人作为道德的载体
关于对人的认识,在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是孔子。
他说:“仁者,人也。
”这一命题蕴含了孔子关于人的哲学和人的价值、人的本质的一系列理解。
首先,他认为,道德理念“仁”是人的最高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
孔子把道德理念“仁”当作衡量人、评价人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根本尺度,认为人在修习“仁”的过程中,不仅要克己、修身,还要爱人、复礼。
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弘扬儒家学说。
他和孔子一样,坚持认为“仁也者,人也。
”他不仅把“仁”看作是人的本质,还把仁义、仁爱看作是人生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相比孔子,孟子更重视道德的教化,认为道德教化能把人的道德按照善本性提升至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13]舍生取义,就是说为了仁义的理想不惜牺牲生命,仁义乃人生的最高理想。
“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