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28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
为此,需要通过转型、调整寻求新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获得再生。
据此回答1~3题。
1.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D.协调—不协调
解析:区域发展的初期,人类活动规模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协调;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人地关系变得不协调;然后通过整治,人地关系又走向协调。
答案:C
2.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导向型工业向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高科技产业资源消耗少、污染小,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答案:A
3.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解析: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此时区域发展需要转型,以谋求新的发展。
答案:A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积温的大小
B.年降水量的大小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
解析: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答案:C
5.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干湿区的界线具有过渡性。
答案:A
下图是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产业带的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6~8题。
6.A地区的重点产业最可能是()
A.以钢铁工业为龙头的冶金产业
B.以蔬菜、水果为中心的新型农业
C.以旅游业为导向的第三产业
D.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工业
解析:A地区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且能源资源丰富,因此应重点发展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工业。
答案:D
7.图示地区产业带呈长条状分布,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分布状况B.主要交通线走向
C.水源条件D.地形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产业带分布与陇海—兰新线走向一致。
答案:B
8.关于C、D两地区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C地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
B.D地区传统的区位优势是交通便捷
C.C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能源开发
D.D地区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邻国众多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C地区位于巫山附近,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有丰富的水能资源;D地区位于云南,应重点发展边境贸易,但交通便利并不是其传统的区位优势。
答案:C
下图为以成都为中心的交通圈分布图。
据图回答9~10题。
9.通过分析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征能够得到的地理要素为()
A.降水量B.人口密度
C.经济发展水平D.地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很大,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交通不便,相同的时间内运行的距离较近。
答案:D
10.现代化交通具有网络化和高速化的趋势,据此可以判断,图中各交通圈()
A.覆盖面将逐渐缩小B.覆盖面将逐渐增大
C.密度将逐渐增加D.将呈同心圆状分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若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加快,相同时间内运行的距离增加,则图中各交通圈的覆盖面将逐渐扩大。
答案:B
下表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单位:公顷)。
据此完成11~12题。
耕地园林林地牧草地水域1996年 1 268 798.5 27 951.8 266 176.3 2 467 943.4 63 801.4
2000年 1 293 944.6 71 783.8 442 971.3 2 237 528.4 66 413.4
2010年 1 353 176.6 141 685.8 691 081.3 1 870 195.4 73 019.4
11.1996~2010年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
C.林果业发展迅速D.种植业发展减缓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判断出该地区牧草地面积大幅度下降,园林与林地面积迅速增长,耕地和水域面积也有一定增长;由此可判断出该阶段此区域林果业发展迅速。
答案:C
12.该区域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B.东北平原
C.华南地区D.华北平原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牧草地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水域面积较小,由此可判断出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
答案:A
13.不同的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下图中四地民居特点与其所在地区环境及人类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A.①——气温低,冬季酷寒、烈风——冰雪穴居,抗风御寒
B.②——终年干旱少雨——半穴居,防热、防寒、防风沙
C.③——终年湿热——傍水而居,交通便利
D.④——夏季炎热潮湿——圆形石屋,防暑防潮
解析:非洲沙漠边缘的民居没必要具有防寒的功能,我国江南水乡的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不是终年湿热;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
答案:A
(2014·宁夏质检)下图中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
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阴影是哪两种干、湿区的过渡地带()
①湿润②半湿润③半干旱④干旱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图示区域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图中阴影部分在400 mm年等降水量线附近,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答案:B
15.该阴影地带是我国()
①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②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③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④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阴影部分以北的黄河沿岸属外流区,②错误;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③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5分)
16.(2014·西安模拟)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25分)
甲乙
(1)说出两区域各自的优势自然资源。
(2)简述两区域发展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
(3)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甲、乙两区域可进行的互补合作内容有哪些?
解析:第(1)问,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该地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乙区域为我国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东部,东部能源、矿产缺乏,但距海近,水资源丰富,海洋资源丰富。
第(2)问,由第(1)问可知,两区域在原料、燃料等区位条件上不相同,故只能从交通、市场、政策等方面来考虑。
第(3)问,甲区域为资源丰富区,乙区域为经济发达区,二者可优势互补。
答案:(1)甲区域的优势自然资源为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或草场资源)。
(两点即可)乙区域的优势自然资源为:水资源、海洋资源。
(2)有开放的政策优势;都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便利条件;农产品丰富;市场广阔。
(3)甲区域可从乙区域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以及劳动力、资源导向型产业。
(三项即可)乙区域可从甲区域引进能源、矿产资源、农畜产品。
(两项即可)
17.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
据此回答问题。
(30分)
(1)在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因素是什么?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据图说出其整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矿产(煤炭)资源丰富。
(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
(写资源、生态、污染三个方面的问题)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转移;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区分布和交通线路布局等;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