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莘庄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莘庄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图2 微信Top“网红”领域分布
图3 短视频Top“网红”领域分布
(图片来自《“网红”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材料二
忽然间,一个模样清秀、身材瘦小的女子在网上大红起来,她被人们称作“东方美食生活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她被评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甚至连《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央视、环球网、“学习强国”APP、共青团中央微博等主流媒体和政府信息平台都在力荐,这个女子就是李子柒。
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能受到全球网友的欢迎?是什么让她收获了央视“从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的高度评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浓郁的烟火味道,恬静的田园气息,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其气质是古典的,呈现方式是现代的。
对“网红”李子柒,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美化了中国农村生活,不能代表全部农村,但其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内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凭借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
然而“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林坚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还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12月12日《李子柒视频海外走红怎么看?》)
材料三
“网红”是时代发展与互联网技术成熟的必然产物,如今,“网红”人数已突破百万人次。
“网红”早已不只是内容传播者,还是意见领袖,潜移默化地引领着社会潮流与受众思维。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部分“网红”持有并宣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相悖,负面影响突出,一些试图通过大尺度直播不雅视频、秀下限博出位的“网红”极大地冲击着社会道德观,极易诱发关注者特别是青少年个人道德品质的错位;还有些通过自黑的畸形直播吸引观众的“网红”,极力迎合大众的“审丑”心理,无形中拉低了关注者的审美取向,严重扭曲了社会审美观;而众多变现力极强的“网红”极易诱导社会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与疯狂追求,激起人们一夜成名暴富的幻想,无形中诱导着青少年的职业选择。
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许多有人格魅力、极具创新思维、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中国好网红”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们网络作品中的主人公或见义勇为、大公无私、抢险救灾,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或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最终走向成功……这些“中国好网红”传递正能量,激发了正能量事件的网络影响力,为社会传递真、善、美,成为社会学习的榜样,对于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在社命的转型发展期,如何使“网红”现象更好地回归主流价值观,进而走向理性?
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应该充分掌握同网民高度群聚性、过度娱乐化的群体心理对行为有支配和影响的规律,通过向社会大众提供新的娱乐形式,分散受众对“网红”传播的一些无营养事物注意力,缓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聊或被压抑的情绪,以培养人们健康积极的心理,减轻“网红”现象泛娱乐化。
而“网红”要想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就要注意对传播内容的议程设置,脱离低俗和没有任何文化价值的消费宣传,避免让网络平台衍变成具有“眼球效应”、背后缺少判断力和道德的信息垃圾站,要创作和传播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产品。
同时,也要培养理性的“个体人”受众,尤其是塑造社会精英这类“个体人”受众在受众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引导受众价值观回归主流,引导网络舆情与受众行为回归理性,避免非理性行为给社会带来忧患。
(摘编自戴玮《新时代“中国好网红”的媒介形象塑造之道》,严俊、李吴泽《群体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红”现象分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的输出内容包括幽默娱乐、时尚生活、科普文化等多种类型,输出形式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为主。
B.在微博Top50“网红”分布领域中,搞笑吐槽类占比三成,而短视频中这种类型的占比则是微博中的两倍多。
C.在三种输出形式中,幽默娱乐类占比高于科普文化类,可以看出“网红”领域分布呈现出较强的泛娱乐化现象。
D.短视频“网红”领域中没有出现文化类,这应该与短视频主播们文化素养不高或不够重视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网红”李子柒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批评她的视频肤浅片面,也有人从积极的角度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B.“网红”在文化传播中要坚守文化自信,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打造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
C.网民可以借助“网红”发布的搞笑吐槽内容,来释放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时负面情绪,从而重获积极健康的心理。
D.“网红”数量巨大,良莠不齐,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又很大,为减少负面影响传递正能量,社会需要“中国好网红”。
3.以李子柒为例,简要分析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应当如何更好地走向理性。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以来,首都师范大学COP课题组在北京和山东做了持续数年的调查、实验和分析,参照上述研究基础以及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经验,课题组研判,疫情期间电子产品用时激增对大中小学生视力、心境等身心健康指标可能产生如下影响: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使用时长都属于“重度”使用,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更甚。
这会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效率下降,由此可能引发亲子矛盾、家庭矛盾、家校矛盾。
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使用1.5课时(约1.35小时)电子学习环境,一年后即被发现引发了视力下降。
当前大中小学的“重度”使用引发大范围的视力下降应该是大概率事件;“重度”使用还会带来失眠、偏头痛、肌肉萎缩、颈椎弯曲、皮肤疾病等;对于本专科生尤其研究生来说,由于电子产品每天用时高达17个小时,已严重挤压睡眠、饮食和锻炼时间。
课题组对北京地区本科生的访谈发现,疫情以来绝大多数同学基本上“宅”在家里,出现了50天未出过家门的案例。
长期缺少自然光照会加重对学生视力的损害,而且不仅限于此,长期在封闭空间的生活、学习或工作还会带来心理和身体其他方面的损害。
考虑到长期的封闭空间生存状态、长期的电子产品重度使用以及网络学习负担对学生以及家长的影响,我们都应高度重视,以积极预防学生近视、学生抑郁、家长抑郁、青少年暴力、家长暴力的发生以及由此给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的更深层次的损害。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
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向学校扩散,保障亿万师生健康,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在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
为全面了解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的基本情况,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除港澳台)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网络学习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共收回有效问卷77939份,其中,小学生54387人(占69.8%)、初中生19022人(占24.4%)、高中生4530人(占5.8%)。
77.3%的学生认为在不能到校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网络学习是个好方式,72.9%的学生对居家期间的网络学习方式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
关于在家学习效果,近七成(69.4%)学生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仅有2.9%的学生持有“非常不满意”的态度。
从群体分布看,北京(83.4%)和山东(83.2%)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满意度更高,乡镇和农村学生(72.7%)、中等成绩以下学生(67.8%)、民办学校学生(65.4%)、高三学生(62.2%)、家庭条件较差学生(55.7%)
对网络学习的满意度依次降低。
关于网络学习的满意度,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平均得分依次为2.27、2.14、2.34(满分为4,如下数据均采用同样标准)。
高中生满意度平均得分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初中生得分最低。
初中生多处于叛逆期,学习积极性低于高中生,而小学生则对于网络学习方式感到好奇,致使满意度略高于初中生。
调查显示,居住在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网络学习满意度依次为2.25、2.18、2.26、2.23,表明居住在城市和乡镇的学生满意度略高于县城和农村学生,但县城学生的满意度低于农村却值得关注,或许说明农村学生相对于县城学生,对学习的渴望更高。
数据分析表明,成绩优秀、良好、中等、中等以下的学生网络学习满意度依次为2.19、2.24、2.26、2.35。
可见成绩处于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学生网络学习满意度较高,成绩优秀的学生满意度最低。
这可能是因为成绩中等及以下学生更喜欢自主化、非正式的网络学习,更倾向于摆脱学校教育的强制性规定,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由于对自身要求较高,网络学习难以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导致满意度较低。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3月20日)
材料三:
新冠肺炎防疫期间,家长不仅要关注带养孩子的各种让人烦心的技术性问题,更要超越性地反思那些也许不曾被意识到,但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性问题。
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教育,关乎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物种如何和谐共生,这是家庭教育很少涉及的生态环保话题。
这次疫情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新冠病毒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传播给人类?家庭教育如何补上生命教育这堂大课?二是人与人关系的诚信友善教育,重要性正如加缪在《鼠疫》中所说,“与疫情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
新冠病毒的传播让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这距离却让我们更为真切地体会到诚信和友善的可贵。
当家长和孩子一起不怕麻烦,放弃侥幸心理,如实上报,居家观察,避免危及他人生命,危及社会安全与稳定,就是身体力行地示范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了。
三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爱国敬业教育,映照在战“疫”这面和平年代的镜子里。
学问再好的科学家,地位再高的官员,再有声望的明星和企业家,不同的价值观被疫情的“镜子”照出了高下。
价值观的高低关乎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高度和发展安全,是精打细算的利己还是爱国爱民的利他,是临阵退缩还是敬业向前,每天的新闻,就是最合适的教育素材。
这次疫情防控是个关键事件,是对孩子进行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家庭育人的精神境界和家风格局的契机。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3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使用1.5课时电子学习环境,一年后即被发现引发了视力下降。
疫情期间大中小学生“重度”使用电子产品视力会下降。
B.疫情期间大中小学生电子产品的“重度”使用会带来失眠、偏头痛、肌肉萎缩等健康问题,由此可能引发亲子矛盾、家庭矛盾、家校矛盾。
C.材料一谈论了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电子产品用时激增对大中小学生视力、心境等身心健康指标可能产生的
影响。
D.在“疫”这面和平年代的镜子里,科学家、官员、明星、企业家的价值观被爱国敬业教育照出了高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期间高中生对网络学习的满意度平均得分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初中生得分最低。
这主要与高中生人格成长愈加健全、学习意识更为主动有关。
B.城乡不同学校中小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满意度不同,但总体差异较小。
居住在城市和乡镇的学生满意度高于县城和农村学生,但县城学生的满意度最低。
C.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除港澳台)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网络学习的满意度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对网络学习总体持满意态度。
D.防疫期间,家长首先要关注带养孩子技术性问题,其次还要反思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性问题。
3.新冠肺炎防疫期间,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一直是社会探讨的热点话题,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笛
刘向阳
他勾头埋在一堆电路板里,保安说外面有人找他。
出来后,意外地看到樟树下面停着一辆车,乌黑锃亮。
妈妈打扮得差点认不出来了。
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哽咽着钻进了车里。
你跟爸爸吗?晚上,她发来一个抖动的表情。
是的。
我爸喝酒打牌买彩票,醉了输了都是我的错。
我们要坚强。
她加了一个竖着大拇指的符号。
她喜欢音乐,她的头像炫着一杆青青的竹笛。
她空间那首《最幸福的人》,也是他的最爱。
她长什么样子呢。
他觉得自己真奇怪,素未谋面,关心她干什么?即便同城同区,相距并不遥远。
她在一家衣架厂上班。
麻雀大的厂,待遇虽差,却自由,能够提早下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问她喜欢做什么,她说去表演。
表演?他的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画面:高雅的舞台中央,一位少女横吹玉笛,舒缓地倾诉她的忧伤与欢乐。
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他满脸泪水地迎着她娇美的脸庞……
你们一般在哪演出?
呵呵。
我能见你吗?
不见面好。
你妈还来看你吗?
他默然下线了。
有一次去南郊公园,他无意中看见了那辆乌黑锃亮的车。
妈妈下了车,疼爱有加地牵着不相识的小男孩过马路。
那一瞬间,他特嫉妒那个抢走了他母爱的孩子,牙根咬得脆响。
四岁那年,我患了小儿麻痹症,妈妈不辞而别,是爸爸给了我希望。
我家门前有棵樟树,树上的广播喇叭每天都会传出曼妙的音乐,有时像潺潺的小溪,有时像婉转的鸟鸣。
我问爸爸,樟树怎么会唱歌?爸爸手把手教我吹笛,说,樟树快乐啊,花草虫鸟,猪牛羊鸡,都被它感染得笑呵呵的……
他摸摸脸,湿湿的。
岁末的一天,冷风扑面,华灯初上,他筒着袖子加入了喝同事喜酒的人群。
觥筹交错中,进来一中年男人,问,各位老板,点歌助助兴吧。
有人接过歌单,剔着牙,点了《春天里》。
男人后边跟一女孩,发往后梳,翘一朵洁白的小花,胸前斜挂一杆青笛。
男人嗓音粗犷,女孩吹笛伴奏。
但还没唱完,就遭邻桌呵斥,人家千百年的好事,埋在春天里怎么行?这一首没钱。
男人拉着女孩,走向下一桌讨要献歌。
女孩泪光点点。
他冲男人招招手。
男人牵着女孩趔趄而至。
女孩发上小花翩翩,白得耀眼。
众人这才注意到,女孩走路是一瘸一拐的!一双湛蓝的眸子,蓄满了太多的梦幻与向往。
他点了一首《最幸福的人》,女孩眉儿微蹙,轻启薄唇,婉转深邃的旋律,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把大家带进了音乐的殿堂。
他噙泪盯着深情演唱的女孩——她少女的身躯都集中在左腿上,右腿仅是一个象征;她沐浴在柔和而橘黄的光辉里,额角沁出了一层晶莹的汗珠。
难道是她?他按捺住差点要跳出来的心,看着男人拖着自制的音响设备,搀扶女儿走上街头。
月影,人影。
冠盖如伞的樟树下面传来了阵阵悠扬的笛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说明他们母子关系冷漠,从而突出了“他”处境的悲苦可怜。
B.这篇小说语言洗练,词语使用精准生动,如“勾头埋在”“焊死在”“翘一朵小花” 等,用凝练的动词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C.小说最后“他”猜出卖唱女孩儿就是自己的网友“青笛女孩儿”,为此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头像”“小儿麻
痹”“表演”等多处伏笔。
D.小说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但是从前文内容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结尾处青笛女孩儿在樟树下吹奏的很可能是那首《最幸福的人》。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末段画横线句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读者认为:“他”花钱点歌这一行为不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这一情节设计不够合理。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并阐述理由。
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
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是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
暗主则不然,所爱习亲近者,虽邪枉不正,不能见也;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选自《淮南子》,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2.《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________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_______类。
3.明主是如何对待群臣的意见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颈联中“惊”字,古人有“一字出而言之不尽之感”,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不尽之感”都包括哪些方面。
6、按要求选择。
(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7、文创产品就是文化的延伸品。
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巧妙构思,可以制成书签、折扇、手机壳、行李牌…… 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或《论语》三本书中任选一本,为其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又会怎样设计?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
(不少于 100 字)
8、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
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不超过150字。
9、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面对媒体各种动听诱人消息的轮番宣传,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人不仅自己不相信,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
参考答案
1、1.D
2.C
3.①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正向引导。
例如“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的“中国好网红”李子柒被评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甚至连《人民日报》、“学习强国”APP 等主流媒体和政府信息平台都在力荐推广;②“网红”自身要创作和传播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产品,使自己有别于泛娱乐化的“网红”。
例如李子柒的视频作品讲好了中国故事,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是有别于泛娱乐化的有价值的文化产品;③理性受众特别是精英受众要引导大众价值观回归主流,引领网络舆情及受众行为回归理性。
比如包含大学教授在内的文化学者对李子柒的中肯点评正逐步引导网民对“网红”及其作品的追捧回归主流,走向理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短视频‘网红’领域中没有出现文化类”错误,材料一图3是短视频Top 50“网红”领域分布图,文化类只是没有出现在前50名,不代表所有短视频“网红”领域里都没有文化类,且原因推测“这应该与短视频主播们文化素养不高或不够重视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于文无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
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
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C项,说法绝对,网民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也许可以借助“网红”发布的搞笑吐槽内容得到释放,但不一定能重获积极健康的心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李子柒为例,简要分析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应当如何更好地走向理性。
”,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介绍有关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的内容,同时结合李子柒的事例进行简要分析,最后概括说明。
题目要求以李子柒为例,简要分析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应当如何更好地走向理性。
在解答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分析李子柒成功的因素。
根据原文“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应该充分掌握同网民高度群聚性、过度娱乐化的群体心理对行为有支配和影响的规律,通过向社会大众提供新的娱乐形式,分散受众对‘网红’传播的一些无营养事物注意力,缓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聊或被压抑的情绪,以培养人们健康积极的心理,减轻‘网红’现象泛娱乐化”,可知要想让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应该发挥正向导向的作用,减轻“网红”现象泛娱乐化,帮助网民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
李子柒制作的“网红”视频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的肯定,让她收获了央视“从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的高度评价。
正是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才让李子柒的“网红”视频得到广泛地传播,引起了广大网络受众的关注、点播和表扬。
可以说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是李子柒获得成功的一大因素,这也启示我们“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
当然,李子柒的成功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根据原文“而‘网红’要想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就要注意对传播内容的议程设置,脱离低俗和没有任何文化价值的消费宣传,避免让网络平台衍变成具有‘眼球效应’、背后缺少判断力和道德的信息垃圾站,要创作和传播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产品”,可知要想让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网红”自身也应该创作和传播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产品,使自己有别于泛娱乐化的“网红”。
从李子柒的“网红”视频来看,李子柒没有追随大众“网红”的泛娱乐化潮流,其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内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
根据原文“同时,也要培养理性的‘个体人’受众,尤其是塑造社会精英这类‘个体人’受众在受众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引导受众价值观回归主流,引导网络舆情与受众行为回归理性,避免非理性行为给社会带来忧患”,可知要想让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理性受众特别是精英受众要引导大众价值观回归主流,引领网络舆情及受众行为回归理性。
对于李子柒的“网红”视频,很多精英受众,特别是大学教授在内的文化学者进行中肯点评,强调了李子柒“网红”视频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标准,逐步引导网民对“网红”及其作品的追捧回归主流,走向理性。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