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无罪议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惟陈言之务去
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进步。

曾经火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现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同样深深影响并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科技让信息变得透明,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不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鼠标一点即可纵览世间变幻。

一个人不创新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创新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创新是黑暗的。

纵观中华五年前的文明,四大发明,独具鳌头;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赵州拱桥,设计精妙;《本草纲目》,东方巨典;圆周率值,七位小数;丝绸之路,发展经济;青花瓷器,扬名海外;这些璀璨的科技成果让我们无限惊叹古人的智慧。

反之,近代的“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脱轨,严重的阻碍了科技的进步与社会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史近百年的耻辱,也更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当今的世界是开发合作和发展的,我们虽然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发明创造可能不会再被我们称之为科技创新,但是古人先进的思想应该被我们所学习,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应该被我们继承。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惟陈言之务去”,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

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强大的力气,没有坚硬的躯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进步,选择改革,选择创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用辛勤的耕耘才能创造出繁荣的文明。

篇二:议论文理论指导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一)论点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无论写什么文章都必须立论。

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举例:1、如针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商谈香港回归问题,有人提出香港可以暂时不驻军,邓小平则掷地有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问题!
2、“五四青年节”,各地都在举行庆祝活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主要领导悉数参加会议,足见领导对青年的重视。

有媒体用这样观点做题目:关注青年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二)论据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通俗说,就是文章中“摆事实、讲道理”,所以,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事例(名人故事等),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主要是指文中使用的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等。

论据使用注意事项:
1、论据必须为论点服务,即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能证明论点。

2、论据要典型,不能用诸如“我同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同时论据更要丰富(多积累、
勤积累才能做到)
3、论据要新颖。

新颖方能吸引人。

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记住:写作文时,如果你能一下子想到的事例,别人也会一下子想到,所以就注定你的论据不够新颖了。

4、论据丰富时,事例排列的顺序应当这样:古今中外。

(三)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中学阶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引用(引言)论证、事例(名人、时代人物)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以及比喻论证。

举例:
一、揭示实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回扣深化论点。

如:
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10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稀连续试验914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坤凡纳明。

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业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

(考场优秀作文《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这段文字中,作者在列举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四个事例之后,点明了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使中心论点“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论据与论点联系紧密。

二、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正反两种事例形成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

如: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使世界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
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考场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论点。

三、反向假设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从而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

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动作,
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范。

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进肚里。

倘使邯郸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特点,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会??”“假若??会??”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四、正面推理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所举事例的正面剖析,以小见大,从而推论出其具有的普遍意义,强化论点。

如:
史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推荐解狐。

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敌呀!”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护的好县令。

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祁黄羊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我是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并没有考虑他是谁的儿子。

”事实上,祁午正如他父亲所言,办案精细果断,政绩显著。

孔子闻此曾赞叹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

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

(考场优秀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这段文字通过对祁黄羊推荐人才事例的剖析,从正面推论出了“感情左右理性并不能一概而论,应因人而异”的道理。

五、引申类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所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从而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如: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30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800多位。

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300多位时就出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

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

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考场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
这段话由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的事例,引申出一个人做人、处事或认识社会应“出乎其外”,审察反观,这样才会少犯错误。

六、因果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而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如: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他把20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被依军法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考场优秀作文《自信,
但不能盲目》)
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论证方法使用注意事项:
1)例证法。

利用典型事例进行论证就是例证。

运用例证时要注意就事论理,揭示所举例子包含的道理;要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切忌例子加论点,没有具体分析。

2)引证法。

引用名言(还可以用公认的道理、原则等)来阐明观点就是例证。

运用例证时要注意所引道理与论点吻合,切不可生搬硬套,还要对引用的道理进行评析,挖掘它的涵义。

另外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3)喻证法。

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论证观点就是喻证。

运用喻证要注意比喻的确切、精巧、含意深刻。

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文章论证的形象性。

4)对比法。

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或者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就是对比法。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三、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准备
(一)发散思维——定立意篇三: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一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劝学》提纲: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点题,总领全篇)
2、学习的意义(5个比喻)——提高或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5个比喻)——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10个比喻正反对比)——积累、坚持、专一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二
《师说》中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综合运用
《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必要性的文章,它批判了“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匡正时弊高扬“从师”风尚的非凡勇气和精神。

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
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综合运用。

《师说》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又指出学者存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和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作者在首段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师说》第二段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作者借三组对比:
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的说就是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这样层层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深刻揭露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师说》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师说》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大胆借鉴《师说》的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在议论文文中的综合运用。

对比论证就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另外在举事例论证中心时,事例一定得是具体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点,切不能是生编乱造的。

可以借鉴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道德模范事迹等,也可以从教材中挖掘事例,比如庄子的“超脱”,诸葛亮的“忠诚”,李密的“孝道”,陶渊明的“隐逸”,岳飞的“壮怀”,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师说》提纲:
中心论点: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依据)(立)
破正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破)
立反(三层对比)
结对孔子从事的言行(正面事例)(立)
合比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立)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三
《过秦论》中对比论证和恢弘的气势综合运用
《过秦论》一文传颂不朽,很有说服力。

文中对比论证和恢弘的气势综合运用,使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

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

”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一、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时期时,用六国“合纵抗秦”时的力量与秦国相对比。

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兵力之多──百万之众,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的来势汹汹。

另一方面从九国之师庞大的队伍和在与秦国交战时的不堪一击的对抗结果的对比之中,从反面烘托了秦国势力的强大。

二、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了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之弱,反衬秦王朝灭亡之易,为后文引出主旨作了铺垫。

由于作者对陈涉的偏见,文章在论及陈涉时,作了几方面的对比。

文章先从才能上拿陈涉与普通人相比,再将他与孔子、孟子比贤,与陶朱、倚顿比富,以竭力渲染陈涉的个人素质低下。

在此基础上,用陈涉的个人素质与其所领导的起义军的影响力进行对比──“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

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暴政的不得人心。

三、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才能之劣──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起义举事之急──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义军队伍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秦之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

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速,为后文张本蓄势。

四、秦国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对比。

一是以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对比,突出其在内外政策上的变化。

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

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天下进行对比。

攻天下成功,守天下失败;攻取天下漫长,守失天下迅速。

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思考,为后文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奠定了基础。

在《过秦论》中,贾谊采用对比的手法,极尽铺陈之能事,细细说明诸侯各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秦。

但是六国最终却不战而败,“争割地而赂秦”。

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我们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加以铺陈发挥,那当然会显得气势恢宏了。

对比论证和恢弘气势的综合运用很值得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借鉴。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四
《六国论》严谨结构和清晰脉络的综合运用
《六国论》不属于写得自由潇洒或错综奇变类型的议论文,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的论证严谨的特点。

因为头绪清楚,层次清晰,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

第一段是总纲,开头就紧扣题目,一语破的,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明确提出“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

第二段中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先用数量对比,说明秦国之力、诸侯之患,都不在战而在赂秦。

接着,抓住赂秦之失进行批驳,对赂秦的弊端予以彻底的揭露。

首先,作者从敌我双方的利弊来分析“赂秦而力亏”。

从秦国方面来看,他扩大领土、增强力量的渠道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受赂,从受赂中所获得的好处超过战胜而得的百倍;从赂方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