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卷(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
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
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
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
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
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
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
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
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
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
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
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
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
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
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
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 .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 . 《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 .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 . 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引用等论证方法。
C . 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 . 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 . 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C . 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改动。
D . 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2. (18分) (2016高一上·普宁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
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
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
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
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
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
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
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
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
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
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
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
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
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
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
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
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
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
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
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
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
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
灯光下美好有致。
”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
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
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
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
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
有“当代李清照”美誉。
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 . 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C . 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磨难。
D . 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 . “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2)
沈祖棻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3. (18分) (2016高三上·安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狗鲍比
马中行
小弟说,美国比中国先进了一个世纪,你来过过下个世纪的生活。
来了个霸王请客,不由分说,把机票寄来了。
我到纽约才发现,小弟住着一个套房,可他为了省钱,把里屋转租给一个阿拉伯人。
无可奈何,他为我找了一个中国女医生家,与她和她的12岁的小儿子阳阳做房客。
我刚走到她门口,开门扑上来的,是一只小不点儿的、全身长着长长的白毛的、小球球似的狗。
我生平最怕小动物,见了毛烘烘的猫、狗,我全身的毛孔都会竖起来,感到皮肤发刺,心发紧。
这回找了个养狗的户,还和人家合住。
我吓得够呛,女医生连忙“鲍比!”“鲍比!”叫着,把它轰开了。
小弟为了多挣钱要上两个班,只有星期六、星期天带我出去猛玩。
平常我就关在家里,女医生出门时总要关照我,有人按铃,你就拿起话筒问他是谁,屏幕上会现出来人的形象,认得了,你再按开门的钮;还要我一定得把通凉台的玻璃门锁上。
特别要警惕黑人。
纽约就这么吓人。
小弟为解除我的寂寞,给我租了好多录像带。
每回我要看录像,就和鲍比展开了沙发争夺战。
它狗模人样,白天总是躺在正对电视机的沙发上睡觉。
我看着它那侧卧着安然入睡的小样儿发愁,用录像带顶着它的脊背叫它挪挪窝。
可它只要见我坐在沙发上,就要把它毛烘烘的身体偎向我,睁着一双蓝蓝的洋眼睛。
它那小样儿挺招人怜爱,但我怕那一身的毛。
当我轰它走开时,我看到它像小孩受到挫伤,不胜落寞地逃向床底下阴暗的地方。
它大概像我一样,也感到寂寞吧。
一次,我陪女医生出去遛狗,碰上住在隔壁的矮墩墩的riben女人,她操着生硬的英语说,白天我们不在家里,她常常听到鲍比哭。
它也会哭?而且失声地哭?
当它再偎向我时,我试着去抚摸一下它,它马上就来舔我的手,还用它那尖锐的小狗牙,轻轻地咬往我的指头玩,舔我的脸,钻到我的腋下,爬到我的肩上,没完没了。
两个天涯沦落的灵魂,一个人,一个狗。
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是它最忙的时候,我坐在椅子上,它立起来正好够得着我的腿。
它把两只前爪放在我的腿上拍着要东西吃。
我把一块肉从高处丢下,它总能准确无误地用嘴接住,然后津津有味地、张大嘴嚼着。
我为女医生和阳阳表演我的拿手菜贵州鸡和红烧肉,阳阳一边大口吃着,一边抱怨他妈不给他做。
顺便我们也喂鲍比点,谁知它的胃口越来越高,它先是不吃狗食了,然后是不吃面包要吃香肠和肉饼,到吃过贵州鸡、红烧肉以后,它连香肠也不吃了。
喂它吃的,它不再张开嘴接,而要用鼻子嗅,是贵州鸡或红烧肉,它才张开嘴,否则一律不接。
别看鲍比如此矫情,它从不敢找阳阳要东西吃,不但不敢斗胆去拍他的腿,甚至不敢挨着阳阳拍我或女医生的腿。
阳阳其实非常爱鲍比,但他是顽童式的爱法,没轻没重地拍它一下或吼它一声,鲍比坚决不接受阳阳这种爱的方式,总是远远避开他。
只要阳阳一声叫它,它马上悄悄躲进床底下。
女医生因工作忙,无暇养狗,决意把鲍比送给在洛杉矶的女儿,无论阳阳怎么抗议、闹情绪,女儿的朋友还是来接鲍比了。
女医生、阳阳和我三人送鲍比到机场,鲍比被关进了一个小铁笼子。
我们三人决意要一直把它送到登机口,和
它一块儿通过X线检查。
我刚越过X线,看见迎面两个黑人女工作人员,捂着嘴、哈着腰笑得不可收拾。
我一回头,X线口的工作人员和入口的乘客也都在哄然大笑。
这时我才发现,在打开铁笼检查时,鲍比跑了出来,此刻它正立起来竖在地上,为自己冲出铁笼洋洋得意地蹦跳。
他们又把它关进笼子,放在登机口,等候检票。
这时,阳阳突然说,鲍比在哭!我俯下身去,果然看见它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哼哼叽叽地抽泣。
我赶忙打开笼子把它抱起来。
阳阳伸手要抱鲍比,可鲍比突然很愤怒地抗拒他,咬他。
虽然常和阳阳斗气,可从来没有真正咬过他,今天可没准,它是真的生气了,可能以为自己被送进笼子全是阳阳害的。
送走鲍比,我们回到家,再也听不见它欢乐的吠叫,看不见它那蓝蓝的眼睛和嬉戏的娇态、憨态。
【注】①没几天,女医生的女儿打来电话,说鲍比到洛杉矶后,天天都寻寻觅觅,似在找我们。
一天,带它上街,它远远看见前面一个妇人,以为是我,挣脱绳子,穿越马路,奔跑追去,被一辆急驰的汽车撞倒,猝然死去。
②一个孤独的小生命,为了寻求爱,惨死轮下……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中弟弟强行邀请“我”去美国,“我”去了美国后弟弟却将“我”安排在别人家居住,这说明弟弟的邀请是虚情假意的。
B . 小说中的小弟为了生存玩命地工作,“我”这个姐姐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也很少陪同,这表明美国社会里人伦关系的冷漠。
C . 小说中,小狗鲍比对“我”给的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情节安排,说明鲍比对“我”充满着一种信任与依赖。
D . 小说在写我们去机场上送走鲍比时的情节中,运用了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来表现鲍比被关笼中的愤怒、委屈。
E . 小说的最后说“一个孤独的生命,为了寻求爱,惨死轮下……”,这句话是作者的感叹,它有着揭示、深化主旨的作用。
(2)在这篇小说里,“我”与小狗鲍比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化发展过程?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
(3)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对文中划线的句子“两个天涯沦落的灵魂,一个人,一个狗”的理解。
(4)这篇小说结尾的①②两段文字可否删去?请结合小说,从情节结构、形象刻画、主旨表达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6分)
4. (16分) (2016高二上·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
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
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
’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
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
”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
及病,遣上医临治。
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B . 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
C . 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
D .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
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 .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商议建造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 .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
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 . 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
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
翻译
①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②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5)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5. (5分) (2017高三下·河北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
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
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
③摐摐:拟声词。
④釭:灯。
(1)
对词作表现的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友人的赞颂之情。
“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B . 相聚的欢愉之情。
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C . 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之情。
D . 对友人的埋怨之情。
词人听说友人所在地宁静闲适,但从不邀请词人,表现内心的埋怨。
(2)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
B . “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 . 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 . “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 . “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6. (5分) (2017高一上·河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不仁;________,不知;________,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2)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三、语言文字应用 (共5题;共23分)
7. (2分)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B . 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
C . 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D . 你能做的一切,从应该被做的角度来看,始终只是沧海一粟。
8. (2分) (2016高二上·湖南月考)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位于四川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