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及产品制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微生态产品情况:
第一章微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ecology)是由德国学者Erst Haeckel于1866年提出,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是由联邦德国学者Volker Rush博士于1977年首先提出,并在德国的赫尔本建立起第一个微生态学研究所。

该所的主要工作是关于活菌制剂(生理性细菌治疗),如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

因为是从正常微生物的生态规律出发,因而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微观生态的概念。

1985年Volker Rush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微生态学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这就是说,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微观层次。

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之一康白教授指出:人体或生物体对外必须适应大环境,对内必须适应其体内的微观环境,亦即必须适应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营养、免疫等微观环境,这就是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研究范围。

适应是相互适应,是人体或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的微生态现象。

研究这些现象及其内存规律就是微生态学的核心。

熊德鑫教授也指出,微生态学就是保护人体微生态环境及保护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科学。

医学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现代的生物技术和方法研究医学及相关领域的一门学科。

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人体表体内经常有一层微生物存在,但并不引起不正常或致病现象,这一微生物层就是正常微生物群。

它包括有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等,其中以细菌的数量最为庞大,备受重视。

一个成年人机体大约有1013个细胞,其体内和体表携带的微生物竟达1014之多,即人机体细胞总数只有微生物总量的1/10 ,这些微生物中有约1/3可为人体利用,人体所携带的这些正常微生物群在人体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等生理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微生物大部分与细胞密切接触,交换能量、物质,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

据统计,微生物的酶大约35%可为宿主利用。

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
长刺激、生物拮抗等生理作用。

因此通过医学微生态学的研究,探索正常微生物群所起的作用,必定对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按重量计算: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271g,其中肠道占1000g,肺:20g,口腔占20g,鼻占10g,眼1g,阴道29g,皮肤200g。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主要在肠道,胃肠的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粪便重要的1/3~2/5是微生物。

人体微生物总量相当于一个肝脏大小,产生的酶多于肝脏产生的酶量。

正常菌群可分为原籍菌(autochthony)、外籍菌(allochthonoy)与共生菌群(symbiotic flora)。

原籍菌又称固有菌群(indigenous flora)或常住菌(resident flora)。

外籍菌也称过路菌(transinet flora)。

1、原籍菌一般指在成年人或成年动物体内,一定时期在特定部位定殖,在正常情况下对
宿主健康有益,具有一定免疫、营养及生物拮抗作用的专性厌氧菌。

2、共生菌凡与原籍菌有共生关系的生理性细菌,它与其他外籍菌有共生拮抗关系。

共生
菌已适应宿主,一般来说无传染性如芽孢杆菌。

3、过路菌在宿主一定时期和解剖部位占位密度低的,并具有相当免疫原性的需氧或兼性
厌氧菌。

正常菌群在原生境中是不致病的,但必须强调其宿主特定的解剖部位和一定生理时期,比如新生儿或婴儿时期,双歧杆菌和肠杆菌占位密度差不多,而进入儿童期或成人期,双歧杆菌则成为优势菌群,而肠球菌等需氧或兼性菌就成了外籍菌即过路菌。

肠道菌群
人在出生后不久,就栖息着许多细菌,这些肠道细菌的集团被称之为肠道菌群。

人体肠道内细菌的数目,超过了人体细胞的总数,其总量近一千克左右,差不多等于肺、脑等太器官的重量,同时,从人出生3至4小时后,这些细菌就开始定居在肠道内,并不断地增殖、更新和排泄,且伴随人的终生。

因此,肠内茁群及其恬动对人有很大的影响,肠道菌群主要有以下作用:
(1)营养作用
(2)免疫作用
(3)生物屏障作用
(4)代谢作用
(5)生长、发育和老化
肠道菌群的生态
婴儿在母胎内是在无菌环境中发育的,但是,新生儿出生后不久,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处粘膜上的细菌即开始增殖出生后3至4小时的肠道中开始有链球菌属、大肠埃希氏菌、梭菌属及酵母菌等出现,哺乳后,细菌数急剧增加,普通新生儿,在生后3至4天开始出现双歧杆菌,其它细菌相对减少,到第5天左右,双歧杆菌成为最优势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和链球菌属只有双歧杆菌属的l/l00左右,这时,肠内细菌的生态平衡呈稳定状态。

母乳喂养儿肠道内双歧杆菌比人工喂养儿要高出lO倍,这是因为人乳汁中具有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肠质即双歧因子。

正常苗群在人的胃肠道构成一个生物层,该生物层还分不同层次在肠道粘膜深层,主要存在着双歧杆菌和乳杆菌。

中层是类干菌、消化链球菌、韦荣氏球菌和优杆菌等,而表层则为需氧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据电镜所见,深层的细菌紧贴牯膜表面,称为原籍菌群,它们都为糖被所包裹,一般比较稳定。

正常菌群是一个敏感的系统,宿主的器质性、功能性或精神上的任何改变,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改变都将引起正常菌群的变化,后者反馈性地又引起宿主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可以认为正常菌群和人体的呼吸、循环和消化等系统一样,是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正常菌群对各种因素反应迅速,据报告,机体受凉引起咽喉肿痛或腹痛、腹泻,常立即伴随着相应部位菌群生态平衡的失调。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

这个组合是指在共同的宏观环境条件下,正常微生物群各级生态组织结构与其宿主体内、体表的相应的生态空间结构正常的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状态就是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包括微生物与宿主两个方面。

在微生物方面应包括定性、定量、定位三个方面。

对正常微生物群生态空间的检查,首先要确定检查的位置。

同一物种群,在原位是原籍菌,在异位就是外籍菌。

原籍菌与外籍菌在生物学是相同的,但在生态学上是不同的。

原籍菌在原籍是有益的,如果脱离了原籍,转移到外籍,变成了外籍菌可能就是有害的。

定性是指对微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分离与鉴定,确定种群的种类。

定量是指对生境内的总菌数和各种群的活菌数的定量检查。

微生态平衡必须与宿主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生理功能相适应,例如,肠道的微生物群在婴儿、青少年、壮年和老年存在着有规律的动态变化。

宿主的一定生理功能都伴随着微生态平衡的变化。

例如哺乳期,特别是母乳喂养儿比起人工喂养
儿来,肠道中的双歧杆菌要高出1O倍。

总之,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微生态环境、宿主与微生物三个方面,这三个因素是综合的、相互联系的。

在微环境因索的影响下,宿主与微生物保持着动态的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失调是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1、抗生素
抗生素自问世以来挽救了亿万人的性命,但是它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

中国微生态魏曦教授指出:“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之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微生物群和引起菌群失调”。

2、感染
感染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会导致微生态平衡失调
3、精神因素
人的精神压力过大,精神紧张,以及如焦虑、恐惧等精神因素也会导致微生态失衡
4、疾病因素
许多疾病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如肝病、肿瘤、糖尿病、外科手术、创伤、烧伤等。

5、饮食
饮食结构也决定着微生态平衡。

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有利于肠道微生态环境,而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则不利。

6、年龄
肠道的微生物群在婴儿、青少年、壮年和老年存在着有规律的动态变化。

例如哺乳期,特别是母乳喂养儿比起人工喂养儿来,肠道中的双歧杆菌要高出1O倍。

而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检出率和菌数减少。

7、天气、气候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微生态失衡的表现
(1)菌群失调: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

(2)定位转移:包括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

横向转移:即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下消化道菌向上转移引起的小肠污染综合症;下泌尿道细菌转移到肾盂引起的肾盂肾炎等。

纵向转移:黏膜 黏膜下 肌层 淋巴组织等
(3)血行感染:包括菌血症、脓毒败血症。

(4)移位病灶:通常是菌群失调、定植抗力下降-细菌转移-脏器、组织形成感染病灶,如肝、肺、腹腔等处的感染或脓肿。

定位转移、血行感染、移位病灶与菌群失调有密切的关系,是菌群失调的进一步发展。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也称为微生态调节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用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或其生长促进物制成的制剂,用以补充和扶持宿主生理性微生物,特别是其中的有益菌,调整和维持微生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微生态制剂目前主要分为3类: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

益生菌制剂:是指有益于宿主健康和生理功能的含活菌、死菌或包括其组成和产物的细菌制品,经口或其他途径投入,可以改善宿主粘膜表面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此类制剂可以促进菌群生态平衡,是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细菌制剂。

此类制剂有:单一活菌制剂如整肠生、丽珠肠乐胶囊等。

多菌联合制剂如:培菲康、吗咪爱、金双歧。

死菌制剂如:乳酸菌素片、乐托尔等。

益生元制剂:是指一些不被消化的食物成分,能够选择性地促进肠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繁殖,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此类物质有:各种寡糖类物质如乳果糖、蔗糖低聚糖、低聚果糖、棉子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玉米低聚糖和大豆低聚糖;一些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枸杞、五味子、刺五加、云芝、阿胶、四君子汤、扶正固本丸等也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机能,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合生素制剂:也叫合生元,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用的制剂,既可发挥益生菌的活性,又可以选择性的增加这些菌的数量。

第二章益生菌
1989年Fuller把益生菌(Probiotics)定义为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到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态制剂。

Arameo等1996年对益生菌提出进一步定义:益生菌是含有生理性活菌或死菌(包括其组分和代谢产物),经口服或其他途径投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的微生物群或酶的平衡,或刺激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提高机体定殖能力或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

益生菌的种类
益生菌所采用的菌种主要来源于宿主正常菌群中的生理性优势细菌,非常驻的共生菌等。

常见菌属有以下几种:
1、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常见有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

乳酸杆菌是人和动物的胃和小肠中的主要正常菌群。

乳酸杆菌制品在食品、保健品以及药品等领域应用最广泛。

2、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双歧杆菌属是人类正常肠内微生物群的主要成员,该菌为厌氧菌,制剂保存困难,常用种类有:青春型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等。

3、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肠球菌为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成员,在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粪肠球菌(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这二个品种已作为肠道疾病预防或改善的制剂而广泛应用。

4、链球菌属(Sterptococcus)
主要有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等。

5、芽孢杆菌属
目前药用的芽孢杆菌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
6、其他尚有梭菌属、明串株菌属、片球菌属、乳球菌属、类杆菌属、酵母菌等等亦都属于
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添加、发酵等许多领域。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1、生态平衡理论
宿主、正常微生物群和外环境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

正常情况下,这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少数优势种群对整个平衡起着决定作用。

一旦由于抗生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手术、过敏等因素引起正常菌群变化,微生态平衡遭破坏,继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2、拮抗理论
肠道内正常菌群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的屏障结构。

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

机械屏障:包括上皮细胞脱落、纤毛运动、肠蠕动以及粘液分泌等;
化学屏障:是指肠内菌群产生的生物酶、活性肽以及代谢产物如乙酸、乳酸、丙酸、过氧化氢和细菌素等活性物质,阻止或杀死致病菌在体内的定殖;
生物屏障:定殖在黏膜或皮肤上皮细胞之间的正常菌群所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通过定殖保护作用影响过路菌或外袭菌的定殖、占位、生长和繁殖;如下图
免疫屏障:益生菌免疫赋活作用产生sIgA(黏膜免疫)、IgA、IgD(体液免疫)及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形成的免疫屏障结构。

3、生物夺氧学说
利用无毒、无害、安全需氧微生物暂时在肠道内定殖,使局部环境氧分子浓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下降,造成适合正常肠道优势菌群――有益的厌氧菌生长的微环境,促进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的生长,最终恢复正常的微生态平衡。

4、免疫赋活作用
益生菌可以作为非特异免疫调节因子,通过细菌本身或细胞壁表面结构成分刺激宿主免疫细胞,同时还能发挥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宿主B细胞产生抗体。

5、营养作用
益生菌能够合成多种维生素如叶酸、烟酸、维生素B1、B2、B6、B12等,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促进机体对钙、铁、维生素D的吸收,具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

6、三流运转学说
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

是指宿主与微生态系统之间互相传递、交换和利用。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与临床应用
生理功能
1、增强消化功能
益生菌可以发酵乳糖生成更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乳酸;水解人体消化不完全的蛋白质;
增加可溶性钙、磷及某些B族维生素的含量。

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能促进人体消化酶的分泌和肠道的蠕动,进一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例如双歧杆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其生长还可以提高粪便湿度,从而有效地防止便秘,抑制腐败和有毒物质的生成及分解毒物。

2、调节胃肠道的茵群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
益生菌能维持并保证肠道菌群最佳优势组合和稳定性,纠正肠道的功能紊乱,其抑制致病菌、增强机体防御功能的原因还在不断研究中,归纳主要机制如下:
(1)产生代谢产物和生理活性物质形成化学屏障杀害病原微生物。

益生菌在肠道中发酵产
生的大量低分子酸,H202,及抗菌活性肽等物质,可以抑制病原性细菌生长繁殖。

(2)通过黏附机制和竞争排斥作用形成生物学屏障阻止病原菌的繁殖和对肠道上皮组织
的吸附。

例如双歧杆菌能以磷壁酸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与其他兼性厌氧菌一起对致病菌产生屏障作用⋯。

(3)通过生物夺氧方式阻止病原菌的繁殖。

某些需氧芽胞杆菌以胞子或活菌形式进入畜禽
消化道后生长繁殖,消耗肠内的氧气,造成局部厌氧环境。

益生菌多为厌氧菌,如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等,从而有利于其定植和生长;而人体内致病菌多为需氧菌,因此生长受到抑制,减缓多种肠道疾病。

益生菌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长,故也有显著减缓腹泻的效果。

(4)刺激肠道免疫系统,诱导宿主自身免疫反应,增强宿主机体抗病能力。

3、免疫增强作用
微生态制剂可刺激宿主的免疫应答,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此外,微生态制剂还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补体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4、抗肿瘤作用
益生菌的细胞壁主要组分为细胞壁酰二肽(MDP)和脂磷壁酸等,可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使之分泌具有杀瘤活性的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及多种抗体。

同时,益生菌还可通过诱导机体产生NO、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等机制,以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5、降低胆固醇作用
一系列体外研究认为,益生菌可能通过以下机制达到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1)产生游离胆酸盐与胆固醇共沉淀;
(2)细菌的酶对胆酸盐的去结合作用;
(3)胆固醇结合至细菌细胞膜或壁上;
(4)细菌对胆固醇的吸收;
(5)共沉淀和吸收作用同时发生。

6、其他
Lieske等的临床研究显示,摄人益生菌可降低尿草酸盐排泄率,从而预防和治疗肠源性尿草酸盐过多及其引起的泌尿系结石的目的。

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限制肠道草酸盐吸收。

益生菌的主要临床应用
急性腹泻
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排便的次数明显超过平时的习惯频率,粪便稀薄、含水分较多,可伴有腹痛、发热,主要由肠道致病菌及肠毒素等造成。

急性腹泻时存在严重的菌群失调,肠杆菌增加,而肠道中厌氧菌属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均显著减少,使畅道内环境发生紊乱临床实践中,发病率高,是门、急诊的常见病,急性腹泻多由肠道微生物感染所致,大多使用抗生素抗菌治疗,。

而肠道微生态制剂等能改善肠道内环境,又无明显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在肠炎和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在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中,有20%的人会发生腹泻。

AAD是由于肠道内微生物的不平衡引起,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

可导致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

继而导致负责定植抗性的内源性菌群的减少及结肠发酵能力的下降。

艰难梭菌和催产克雷伯杆菌在一些病例中与AAD的发生相关,是发生结肠损伤的原因。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异常繁殖。

产生大量毒素。

轻度时表现为腹泻,严重时腹泻伴有全身症状并出现灶性肠假膜形成。

研究表明。

无论在抗生素治疗的初期还是中期给予益生菌制剂。

均能显著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

并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和腹泻次数。

对于已出现伪膜性结肠炎的病人。

用益生菌制剂配合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不仅疗效好而且能防止其复发。

迁延性、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即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解稀烂或水样便,每天超过3次以上。

临床比较多见,患者病程较长,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造成很大心理压力。

慢性腹泻原因很复杂,有胃肠道本身病患引起.也有全身性其他疾病引起;有病理性的也有功能性的;有炎症性,也有非炎症性的。

比如各种慢性胃肠道病变、糖尿病、慢性肾病及肿瘤等,除病变本身引起腹泻外,长期服药(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又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功能紊乱.出现胃肠道动力障碍,导致长期腹泻。

而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工作、生活中压力增加,也造成了功能性慢性腹泻的增加。

因此慢性腹泻逐渐成为常见疾病。

由于病因多、病情复杂,也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而肠道菌群失调又是一个主要原因。

大家知道,肠道的正常菌群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日,正常菌群之间保持着恒定的比例关系,从而使人体保持正常生理平衡状态,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失调,均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出现各种胃肠道症状,慢性腹泻就是其中典型表现,长期慢性腹泻患者,或多或少都有肠道菌群失衡的存在,因此,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过程中,加用益生菌制剂,对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补充双歧杆菌或乳杆菌可显著改善腹痛、腹泻症状,提高其疗效、防止复发,其疗效优于单用抗生素。

新生儿黄疸的防治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

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有高危因素存在时易引起胆红素性脑病,从而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有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患儿口服益生菌制剂5天,可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十二指肠液和粪便中肠腔内B-葡萄糖醛酸酶的含量。

小儿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多样,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因素。

益生菌制剂通过增加腹泻者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和活力,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以恢复正常的菌群平衡,达到缓解腹泻症状效果,对细菌性腹泻、菌痢、顽固性难治性腹泻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国外研究显示,嗜酸性乳杆菌治疗可使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迅速恢复,患者的平均病程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

肠道轮状病毒感染
双歧杆菌、乳杆菌可通过增强IgA的产生,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其病程缩短。

儿童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

在多个国家的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

口服不同的益生菌制剂均能有效治疗此类腹泻。

用乳酸杆菌制剂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可使患者平均病程和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使用益生菌制剂治疗儿童腹泻能降低腹泻的持续时间和频率。

并减少粪便量。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表现为肠道的非特异性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发病机制未明,目前认为肠道菌群的失调为始动因素,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从而诱发肠道炎症。

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补充益生菌能明显缓解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的炎症以及症状。

目前认为微生态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主要为:(1)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巨噬细胞表达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一a 、白细胞介素(IL)一1和IL一6,同时阻断核因子一KB的活化。

(2)诱导调节性T淋巴细胞分泌高等水平的IL—l0和中等水平的IL一4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一B,进而通过旁观者抑制效应诱导肠道免疫耐受,从而抑制肠道的免疫病理损伤。

(3)诱导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粘连蛋白,进而抑制致病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移位,因而可避免肠道免疫细胞的激活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

(4)紧密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成空间占位保护效应,同时能分泌细菌素等抗菌物质,从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阻止致病菌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

(5)调节肠道通透性,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6)降解肠道内的抗原物质,下调免疫系统对肠道内抗原物质的高反应性。

IBS
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大便性状异常,而无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的症候群。

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调和IBS的发生密切相关。

已知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突出表现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明显减少,而类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显著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