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鄂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读入情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
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
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 诵读提炼。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
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
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 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
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
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