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试验开发过程中的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车试验开发过程中的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
伍操汽研院试验所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整车试验开发过程中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的概念及实践应用中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简要阐述了主观感觉客观化定量化的重要意义,以整车制动领域为例,说明了分析型主观感受客观化的转化方法和相关步骤,指出为制造有魅力、满足感性要求的汽车产品,我们必须重视主观感性的研究。
关键字:主观评价客观测量客观化感性工程
Subjective evaluation and objective test in Automobile test
Wu Cao
(Automotive Engineering institute testing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 Subjective evaluation and objective test are applied widely in automobile test. It explain the virtue and disadvantage separately during the practice in this paper. And that how can convert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into objective data one another. It makes suggestions that we must think much of the research of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sensory analysis) for producing the more attractive automobile.
Keywor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bjective test Sensory analysis Sensibility Engineering
怎样评价一辆汽车的好与差呢?我想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来关注和讨论。
通常汽车品质通过试验来进行测定和评价,目前各大汽车生产厂商对整车测评主要有客观测试评价和与主观感觉评价两种方法。
客观测试评价是由专业试验评价人员针对被评价车辆的类型、测评目的,按照一定的试验标准,采用相应的试验仪器,在特定的试验场地、试验道路对样车进行测试,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编制测评报告。
主观感觉评价则是由专业试验评价人员按照一定的主观感觉评价规范,通过对被评价车辆的观察、操作感受、在典型行驶道路的试乘试驾、常规维护保养的实施,站在顾客、用户的立场,以专业评价人员的水准对样车进行评价,对每一评价项目进行评分、给出评语。
客观测评的质量,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正确的理解试验标准、把握试验条件、组织实施试验、处理试验数据。
对整车性能的某些方面,如动力性、油耗、制动距离等,可以根据客观测评的试验数据简单地比较其性能差异,但对于整车性能的某些方面,如操控稳定性、车内噪音音质好坏评价、座椅是否舒适等,这些方面仅靠客观测试还不能完全反映其好坏,这就要依赖于专业评价人员的主观感觉评价。
另外,嗜好的测定也很难考虑采用对应的物理量和化学量,不利用人的感觉就不能评价。
喜欢或厌恶不能问测量仪器。
一般来说,客观测评适用于汽车本身特性的开路系统试验,测试的数据结果精确、简单、直接、说服力强,而且可以根据开路客观评价试验中的评价指标,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它们与汽车结构参数的函数关系,因此开路系统客观评价试验可以指出改变汽车结构及结构参数以提高性能的具体途径。
但客观测评为了满足试验条件、试验要求及可重复性,普通的公共道路根本无法满足其使用要求,需专用的试验场地(试验场或飞机场),而且为了测试试验数据,往往需要在试验样车上安装大量的传感器,用时较多。
主观感觉评价则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定几条具有代表性的公共道路作为其主观评价路段就可以进行相关的主观感觉评价,而且主观感觉评价主要依赖于驾乘人员的五官感觉,如触摸、听、看、操作等方面来感受整车的情况,人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数据采集系统,人就成了评价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因素。
但由于主观感觉评价人员的差异,如感知力、年龄、教育层次、鉴赏能力、心理、偏爱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等,主观感觉评价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缺点,其一,它受到评价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评价者可能给出差别较大的评价结果;其另一缺点是,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给出“汽车性能”与“汽
车结构”二者之间有何种联系的信息。
因此为尽量减少主观评价结果的差异性,除对主观评价人员进行相关专业评价培训外,事先准备参照标准(参照车)也可以使评价的判断偏差和离散性得到改善。
主观评价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汽车试验评价,在研究人—汽车闭路系统的试验方面更有其优越性。
表1列出了主观感觉评价与客观测试评价特征比较。
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汽车的测量仪器和计量工具基本上很难代替人的主观感觉评价,而人的主观感觉评价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
因此,在实际对汽车性能的测试评价中,工程技术人员总是将客观测试评价与主观感觉评价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即所谓的“综合性能评价”。
综合性能评价既包含了客观测试数据的内容,又包含了主观感觉评价的内容,因此,容易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
然而,随着对主观感觉评价研究的深入,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尽量想将主观感觉评价的结果客观化、尺度化、数量化。
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型主观特性客观化研究,二是嗜好和综合判断主观特性客观化研究。
分析型主观特性是依赖人对汽车的物理量进行测量,如果有适当的测量仪器,可以用测量仪器将人置换,实施计量化比较容易;嗜好性主观特性是人的感觉状态本身成为感觉评价的测量对象的特性,如香、美等,实施计量化较为困难,但国外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利用数学理论方法,并利用一些仿真设备进行培训与应用,使嗜好性主观评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发展成为固有的数据解析处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参见参考文献)。
表1 客观测试评价与主观感觉评价的比较
下面以整车制动性能的主观感觉评价和客观测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一下分析型主观特性客观化的应用。
主观感觉特性客观化一般按照以下程序步骤进行。
见表2
表2感觉特性客观数据化的步骤
序号步骤主要工作内容
1 目的明确化提高评价(检查)精度,而且也考虑工时等,研究实施的好处,明确应该定量化的目的。
2 明确构成感觉特性的具体特性融合统计方法和固有技术,更充分了解评价人员的经验,明确具体特性。
3 具体特性贡献率调理根据统计方法和固有技术进行因果分析,调查具体特性的贡献率。
比较内容客观测试主观评价
测试手段物理化学仪器人
测试过程物理法、化学法生理的、心理的输出数值语言
仪器差、个人差小大校正容易困难
灵敏度有限良好
再现性高低疲劳和适应小大
训练效果小大
环境影响小大
实施容易性安装仪器(用时多)简便、迅速测试范围小(不能测试嗜好)大(能测量嗜好)综合判断困难容易
4 研讨对应的物理特性 对与贡献率高的具体特性和对应的物理特
性进行技术研讨。
5 测试仪器的研讨 对能充分评价物理特性的测试仪器进行研
讨和试验,判断适用性。
6 与感觉特性相对应的物理特性的评价水准的确定 利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确定与感觉特性相应的物理特性的评价水
准。
7 测量仪器适用性的研讨 验证设定的物理特性评价水平与感觉特性
是否充分对应。
8 客观测试系统评价 考虑设备、人、环境等条件,具有方便性的
定量化系统是否发挥功能作用?进行综合
评价。
9 标准化
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改进 按照以上程序步骤,根据长期的主观感觉评价和客观测试实践,初步将制动性能的主观感觉部份项目以对应的客观测试数据指标对应,。
表2是制动性能主观感受和客观测试指标对比表。
表3 制动性能主观感受和客观测试指标对比 主观感觉评价项目
客观测试评价量化指标 制动效能
制动距离(m)、平均减速度(m/s/s)、MFDD 制动踏板力大小评价
制动踏板力(kg )
制动踏板行程感觉长短评价
制动踏板行程(mm ) 制动踏板力线型感
制动特性曲线进行一次线性拟合,用方差进行评价 制动踏板行程线型感
制动特性曲线进行一次线性拟合,用方差进行评价 制动踏板刚性感
刚性系数 制动反应快慢
制动系统反应时间(s ) 制动系统抗热(或水)衰退性能
衰退前与衰退后制动距离和MFDD 差 制动整车稳定性 横摆角速度、车轮轮速
根据以上主观感觉评价项目,就可以用相应地客观测试量化指标进行测试评价,从而达到主观特性客观化的应用目的。
在新车型的开发过程中,主观感觉评价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常整车试验开发中,较为常见的作法是先由人的主观评价发现问题,然后用仪器来进行计测,再根据计测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修改调整方案。
汽车,从初期运送顾客和货物的机械工具,逐渐向振动和噪声小、安全、操作性好,进而向乘坐舒适性好的方向发展。
就是说顾客越来越要求汽车具有满足自己的感觉欲望,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魅力。
图1 向制造有魅力的汽车演变
在制动有魅力的汽车时,从工程学角度捕捉感性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特别重要的是感性
评价的数据化和计量化,即“如何把人的感情及情绪变为数据,转换成可计测的物理量”(见图2),在国外甚至将感觉评价研究提升为“感性工程”,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在感性工程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体现汽车产品“以人为本”、“人车和一”的开发理念。
参考文献:
1.《感觉评价的基础与应用—汽车的感性工程》.天坂格郎,长泽伸也.日本规格协会 1988年8月
2.《汽车理论》.清华大学. 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