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

合集下载

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

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
要修复 。
龙窑逐渐 增长 , 各朝 的倾 斜度 和结构也 不断改 进 , 使龙 窑
烧成 效果不断完善 , 宋、 元时期 的龙窑 出现了一种 在窑室 内砌 筑 多 道挡 火 墙 , 将 其 分 成若 干小 室 , 挡火墙下部设 烟火孔 , 使 室 与 室 之 间相 通 , 即所谓 的“ 分室 龙窑 ” , 到2 1 世 纪初 , 中 国 长 江 以 南 及 东 南 亚 部 分 地 区仍 保 留有 少 数 龙 窑 。龙 窑依 山 坡 而 建 , 自下 而上 分 为 窑头 、 窑床 、 窑尾三部分 。 多 依 山坡 或 土 堆倾 斜建
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
一文/ 刘 梦滢
- ; 摘要 : 泥、 釉、 火是 烧制陶瓷的三元素 , 人们提到陶瓷就会说 , 这是火 的艺 术 , 烧制陶瓷从 配泥 、 成型、 配釉到煅烧 , 每个环节 都
可能造就不同形态 、 纹理的陶瓷作品 。选择什么样 的窑去烧制什么样 的釉 , 从而烧制成什 么样 的瓷器 , 这都 是需 要反复考究 、 实验

了 辉 煌 的 陶 瓷 文 化 ,作 为 始 祖 辈 的 龙 窑 在 历 经 时 代 的变 迁 后 , 通过不断 改进和发 展 , 炉 火 依 然 灼 灼 。龙 窑 又 称 长 窑, 是 一 种 半 连 续 式 陶瓷 烧 成 窑 , 它依 一定 的坡 度建筑 , 以斜 卧 似 龙 而 得 名 。龙 窑 采 用 自然 通 风 方 式 , 以杂柴 、 松 枝 等 植 物 为燃 料 , 窑内火焰多平行 窑底流动 。 早 期 龙 窑 一般 长 十 几 米 到 二 十 几米 , 到 了 宋 代 龙 窑 长 达 五 六 十米 , 个 别 地 区甚 至 达 到 七 八 十米 , 一次 可装烧二万 件瓷器 , 对 当 时 瓷 器 的 发 展 起 很 大作

窑变釉的制作工艺流程

窑变釉的制作工艺流程

窑变釉的制作工艺流程
夫窑变釉之制作,乃陶艺中之妙法也。

其工艺之流程,繁复而精妙,非一般工匠所能及也。

需选取上等之陶土,经水簸、筛选,去其杂质,得其精华。

然后,以轮制或手塑之法,塑成器形,待其自然干燥,方可入窑。

烧制之初,需先以低温焙烧,使其水分尽去,陶土渐硬。

再以高温烧制,使之瓷化,质地坚硬,色泽洁白。

釉料之制备,亦需精心。

以石英、长石、瓷石等为原料,研磨细碎,加水调和,搅拌均匀,得其釉浆。

以刷涂、淋洒、浸渍等法,将釉浆均匀涂于器表,再以高温烧制,使釉与瓷体融为一体,形成密实之釉层。

窑变之过程,乃最为神奇。

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气氛、时间等因素的变化,釉色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或如云霞满天,或如星辰点点,或如山水画卷,或如花鸟虫鱼,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此乃窑变釉制作之大略也。

其工艺之精,其变化之奇,皆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欲得其妙,非但技艺熟练,更需心境恬淡,方能制出上品。

故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窑变釉之制作,非一日之功,需细心研究,不断实践,方能得其真谛。

点烧釉工艺

点烧釉工艺

点烧釉工艺是一种特殊的陶瓷制作技术,它涉及到在陶瓷表面施
加一层釉料,然后通过高温烧结,使釉料与陶瓷表面紧密结合,形成一层光滑、坚硬、耐磨的保护层。

点烧釉工艺的具体步骤可能因不同的陶瓷品种和用途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表面:首先,需要对陶瓷表面进行清洁和预处理,以确保其表面平整、无杂质。

2. 施加釉料:将釉料施加到陶瓷表面上,通常采用喷涂、刷涂或浸渍等方法。

釉料的成分和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 干燥:将施加釉料的陶瓷表面干燥,以防止釉料在烧结前脱落或变形。

4. 烧结:将干燥后的陶瓷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烧结。

在烧结过程中,釉料会与陶瓷表面紧密结合,形成一层坚硬、光滑的保护层。

点烧釉工艺可以使陶瓷表面更加光滑、耐磨,并增强其防水性和
耐腐蚀性。

此外,点烧釉工艺还可以赋予陶瓷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度,使其更具装饰性和美观性。

需要注意的是,点烧釉工艺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尤其是
在釉料的配方和烧结温度的控制方面。

因此,在进行点烧釉工艺时,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

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

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
上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陶瓷工艺,能够使陶瓷表面变得光滑、耐磨、易清洁,同时还能赋予陶瓷更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
1. 涂刷法:这是最常见的上釉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将釉料涂刷在陶瓷表面,并用刷子均匀涂开,然后送入窑中烧制即可。

2. 浸泡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形状规则的陶瓷制品,比如碗、盘、瓶等。

将陶瓷制品放入釉料中浸泡一段时间,使釉料充分渗透到制品表面,然后取出晾干,送入窑中烧制。

3. 喷涂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形状复杂的陶瓷制品,比如花瓶、雕塑等。

将釉料放入喷枪中,通过喷枪将釉料均匀地喷洒在制品表面,然后送入窑中烧制。

4. 滴落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在陶瓷表面形成图案的制品,比如陶瓷花瓶、陶瓷画等。

将釉料滴在制品表面,通过流动和滴落形成不同的图案,然后送入窑中烧制。

5. 雕刻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在陶瓷表面雕刻出图案或文字的制品,比如陶瓷印章、陶瓷餐具等。

将釉料涂在制品表面,然后用特制的雕刻工具在釉面上进行雕刻和刻画,最后送入窑中烧制。

以上就是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陶瓷制品和不同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上釉。

陶艺施釉方法

陶艺施釉方法

陶艺施釉方法
陶艺施釉是将涂料涂在陶器表面,然后在高温下烧制成釉层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陶器变得更加美观,还可以增强其耐用性和耐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陶艺施釉方法:
1. 浸渍法:将陶器浸泡在涂料中,让其吸收足够的涂料,然后将其放在烧窑中进行烧制。

2. 刷涂法:使用刷子将涂料均匀地刷在陶器表面上,这种方法可以控制涂层的厚度和颜色。

3. 喷涂法:使用喷枪将涂料均匀地喷在陶器表面上,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涂抹大面积的陶器。

4. 滴涂法:将涂料滴在陶器表面上,可以制造出独特的效果,如水滴状的斑点。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施釉前应该先将陶器清洗干净并晾干,以确保涂料可以充分地吸收和附着在陶器表面上。

施釉后,陶器应该在高温下烧制,以将涂料转化为釉层。

在烧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釉层的质量和持久性。

总之,陶艺施釉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艺,需要认真的准备和实践,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陶器。

- 1 -。

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

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

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烧窑是陶艺创作的最后一道、也是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如同描龙画凤后的最后点睛,也仿佛一场华美交响音乐会的最后高潮。

所有经历过这一过程的人都兴奋地诉说,每一次烧窑时等待的焦虑、对成功的期盼、作品出窑瞬间的喜悦和满足感,那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心情,并且像痛君子一样,期待一次又一次地重现!烧窑需要很高的技术。

首先将已经成型、晾干并施好釉的陶瓷坯体送入窑内,高温燃烧,陶瓷坯体和釉料在火中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梦幻般地成为陶艺作品。

但是如果烧窑技术掌握得不好,烧成作品轻则会出现备种小银疵,重则会破裂,你的全部努力可能成为泡影。

一般来说,陶艺爱好者和陶艺家并不需要自己亲自烧窑。

比如在景德镇,因为景德镇的陶瓷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制瓷行业内分工非常细,不同的工序都有专门的行家进行操作。

陶艺家通常只要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专门的窑厂代为烧制就行了。

据说,因为烧窑的技术难度最高,自古以来烧窑的窑工是所有工种中工资最高的,窑工凭借他们的经验和一双火眼金睛把握烧窑时的火候、时间。

近年,由于陶艺制作的普及化,新型的、适合陶瓷工作室的小型窑炉出现了,这些小窑炉采用煤气或电作为燃料,自动控制炉温,使用相当方便,所以越来越多海内外陶艺家们以拥有自己的窑为自豪,并亲自烧窑。

但是无论是否自己亲自烧窑,对于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来说,掌握一些烧窑常识对陶艺创作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说:“这件作品被烧坏了”,仿佛是说,我将作品送进窑里的时候是好好的,出窑时它才破裂了或釉烧得不理想,所以是烧坏了。

这种想法时常是不准确的,陶艺作品出窑时出现问题不一定是烧窑的问题,很可能是造型时没有考虑到陶瓷坯体在高温时的特性造成的,这令我们认为有必要介绍以下烧窑的技巧。

烧窑前的准备一、了解你的窑炉烧制陶瓷的设施叫做“窑”,它包括窑门、火膛、炉床、烟囱四个组成部分,作品就放在炉床里。

提高陶瓷烧制效率的技巧与窍门

提高陶瓷烧制效率的技巧与窍门

提高陶瓷烧制效率的技巧与窍门陶瓷烧制是一门古老而精细的工艺,对于陶瓷艺术家和制作人员来说,提高烧制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提高陶瓷烧制效率的技巧与窍门。

首先,选择合适的原材料是提高烧制效率的关键。

陶瓷烧制的原材料包括陶土、釉料等。

选择质量好、适合烧制要求的原材料,能够减少烧制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

此外,了解原材料的特性和配比原则也是必要的。

不同的原材料有不同的烧制温度和时间要求,合理的配比可以提高陶瓷制品的质量和烧制效率。

其次,控制烧制温度和时间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直接影响着成品的质量和烧制效率。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陶瓷制品的变形、开裂等问题,而过长或过短的烧制时间也会影响制品的质量。

因此,艺术家和制作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陶瓷制品和烧炉设备,合理地控制烧制温度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烧制效果。

此外,优化烧炉设备也是提高烧制效率的重要手段。

陶瓷烧炉的设计和使用对于烧制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先进的烧炉设备具有温度控制、节能等功能,能够提高烧制效率并减少能源的浪费。

此外,合理地布置烧炉内的陶瓷制品也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制品的摆放方式和烧炉内的通风情况会影响烧制的均匀性和效率。

另外,提高操作技巧也是提高烧制效率的重要因素。

陶瓷烧制需要经验和技巧的积累,艺术家和制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

例如,掌握好陶瓷制品的制作过程,包括捏塑、修整、上釉等环节,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的错误和损耗。

此外,熟练掌握烧炉的操作方法,合理地调节温度和时间,也能提高烧制效率。

最后,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生产计划也是提高烧制效率的关键。

艺术家和制作人员需要根据制品的数量和烧炉设备的容量,合理地安排制作和烧制的时间,以确保生产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此外,及时地处理制品的问题和质量反馈,进行改进和优化,也能提高烧制效率和制品的质量。

总之,提高陶瓷烧制效率需要综合考虑原材料的选择、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烧炉设备的优化、操作技巧的提升以及时间和生产计划的合理安排等因素。

陶瓷烧制中的釉料配方与应用技巧

陶瓷烧制中的釉料配方与应用技巧

陶瓷烧制中的釉料配方与应用技巧陶瓷是一种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而釉料则是使陶瓷作品更加光彩夺目的关键。

釉料的配方和应用技巧对于陶瓷的质量和外观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陶瓷烧制中的釉料配方与应用技巧,希望能为陶艺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灵感。

一、釉料配方的基本原则在制作釉料时,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釉料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金属氧化物。

硅酸盐是釉料的基础,而金属氧化物则决定了釉料的颜色和特性。

其次,釉料的成分比例决定了釉面的光泽度和质地。

不同的釉料配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根据作品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配方。

二、常见的釉料配方1. 透明釉透明釉是最常见的釉料之一,它能够使陶瓷作品呈现出光滑、透明的外观。

透明釉的配方通常包括硅酸盐、碱金属氧化物和玻璃形成剂。

其中,硅酸盐提供了釉料的基础,碱金属氧化物提供了釉料的流动性,而玻璃形成剂则有助于釉料的熔融和固化。

2. 颜色釉除了透明釉,还有许多不同颜色的釉料可以使用。

颜色釉的配方中通常包含金属氧化物,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

例如,氧化铁可以使釉料呈现出红色或棕色,氧化铜可以使釉料呈现出绿色,而氧化铬可以使釉料呈现出蓝绿色。

三、釉料应用技巧1. 釉料的施加方式在施加釉料时,可以使用刷涂、喷涂或浸涂等不同的方式。

刷涂是最常见的方法,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刷子来实现不同的效果。

喷涂可以使釉料均匀地覆盖整个陶瓷作品,但需要使用专业的喷涂设备。

浸涂是将整个作品浸入釉料中,可以使釉料均匀地渗透到作品的表面。

2. 釉料的厚度控制釉料的厚度对于作品的外观和质感有很大的影响。

过厚的釉料可能会导致釉面起泡或流动不均匀,而过薄的釉料则可能会导致釉面不光滑。

因此,在施加釉料时需要控制好厚度,可以通过多次涂刷或调整釉料的浓度来实现。

3. 釉料与胎体的匹配釉料与胎体的匹配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不同的胎体对釉料的吸收能力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胎体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釉料。

一般来说,胎体吸水性较强的作品适合使用吸水性较高的釉料,而胎体吸水性较弱的作品则适合使用吸水性较低的釉料。

上釉传统工艺

上釉传统工艺

上釉传统工艺釉是一种特殊的陶瓷表面装饰工艺,广泛应用于陶瓷制作中。

在釉的制作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配比、烧制等环节都有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釉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将介绍釉的制作方法、常见的釉种类以及釉的应用领域。

一、釉的制作方法釉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材料的选择和配比、烧制过程。

1. 材料的选择和配比:釉的主要成分包括石英、长石、黏土等,根据需要可以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如氧化物、碳酸盐等。

材料的选择和配比对于釉的质量和效果有重要影响。

2. 烧制过程:釉的烧制过程需要在高温下进行,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预烧,将釉料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使其形成坚硬的釉膜。

然后是高温烧制,使釉膜完全熔化,与陶瓷胎体结合成一体。

二、常见的釉种类釉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透明釉、白釉、彩釉等。

1. 透明釉:透明釉是一种无色或微黄色的釉,适用于各种陶瓷器物的表面装饰。

它能保护陶瓷胎体,增强陶瓷的光泽和观赏性。

2. 白釉:白釉是一种具有白色或乳白色的釉,常用于瓷器的制作。

白釉能够使瓷器更加洁白明亮,增加其质感和美观度。

3. 彩釉:彩釉是一种具有颜色的釉,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金属氧化物来调配出各种颜色。

彩釉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瓷器、陶瓷瓷砖等制品的装饰。

三、釉的应用领域釉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常见的有陶瓷制品、建筑装饰材料等。

1. 陶瓷制品:釉是陶瓷制品的重要装饰工艺,能够增加陶瓷制品的观赏性和使用寿命。

透明釉、白釉和彩釉都常用于陶瓷制品的装饰。

2. 建筑装饰材料:釉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材料,如陶瓷砖、瓦片等。

透明釉和彩釉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美观度,使其更具装饰性和艺术性。

总结:釉是一种重要的陶瓷表面装饰工艺,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和配比以及烧制过程的控制,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颜色和效果的釉。

透明釉、白釉和彩釉是常见的釉种类,广泛应用于陶瓷制品和建筑装饰材料中。

釉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加产品的美观度和观赏性,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通过对釉传统工艺的学习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动陶瓷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电窑烧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电窑烧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烧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百陶会)装窑:1、装窑前要将陶瓷器皿底足的釉料彻底擦拭干净,以防止粘板。

2、在不了解釉料的流动性的强弱时,可在作品底部垫氧化铝饼,以防止粘板。

3、素烧装窑要确保叠摞在一起的作品重量搭配合理。

还应注意在烧成过程中粘土的收缩,合理摆放作品。

4、釉烧时千万不要让坯体之间的距离过于接近(相距一指即可),这样不仅有利于热量流通,也可避免某件作品表面出现问题而殃及他周围的坯体。

5、无论是素烧还是釉烧,都不可将作品装的过满,切不可将作品与炉丝相接触(作品距离炉丝至少两指)。

6、每装一层都要将棚板背面的灰擦干净,以避免灰尘对作品造成污染。

同时保证立柱保持在垂直的一条线上,不然,将导致棚板变形开裂。

烧窑:1、在烧成前必须确保坯体已经完全干燥。

2、在前300℃之前,要根据窑炉内散发出的水气,来决定何时关窑门和风口。

(可将一块玻璃置于窑门前,若玻璃上面有雾气,则说明窑内水气还没排净)3、烧制升温曲线的调试按照规定步骤操作窑体,特殊情况可根据具体作品进行调整。

4、烧窑过程保证室内的通风,以及电路的安全问题。

开窑:1、在100℃之内,才可打开窑门,不然内外温差过大,造成坯体炸裂。

2、开窑时,要佩戴隔热或防火手套,避免烫伤。

3、开窑后如发现有坯体炸裂,一定要将残渣全部清理干净,否则再次烧窑时,残渣融化会将炉丝熔断。

4、开窑后如发生有粘板情况,及时将棚板处理干净。

5、开窑后,将棚板置于棚板车并码放整齐,立柱也按照不同规格摆放整齐,这样既保护了窑具,又方便下一次的使用。

2013年6月27日景德镇百陶会陶艺装备有限公司。

瓷器烧窑方法范文

瓷器烧窑方法范文

瓷器烧窑方法范文瓷器烧窑是指将瓷胎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施釉后,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的工艺过程。

瓷器烧窑方法的选择对最终瓷器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瓷器烧窑方法。

1.高温氧化烧窑法高温氧化烧窑法是最常见的瓷器烧制方法之一,也是传统的烧窑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加热空气中的氧气来实现烧制过程。

首先,在瓷器上施加釉料后,将其放入烧窑中,接着升温到1000℃-1300℃左右,进行氧化烧窑。

在这个温度下,瓷器表面的釉料会逐渐熔化并与胎釉融合,瓷胎中的矿物质则会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瓷器特有的质感和光泽。

同时,高温还能使瓷器成为致密的结构,提高其硬度和抗冲击性。

2.还原烧窑法还原烧窑法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烧窑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在烧制的过程中,窑内气氛是还原性的,即窑内氧气含量很少。

这种烧制方式可以使瓷器表面的釉料还原为金属氧化物,从而产生特殊的色彩效果。

还原烧窑法具有艺术性较强的特点,根据瓷器的需求,可以通过调整窑气氛的氧气含量和温度等参数来控制瓷器表面的颜色变化。

3.普通窑烧制法普通窑烧制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烧窑方法,常用于小规模的瓷器生产。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瓷胎放入烧窑中,然后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烧制一定的时间后取出。

普通窑烧制法通常适用于质地较为简单的瓷制品,如小件饰品、手工陶艺等。

由于烧制温度和时间较难控制,因此该烧制方法的成品质量相对较低。

4.电窑烧制法电窑烧制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烧窑方法,主要是利用电能将窑内温度提升到适宜的烧制温度。

电窑可以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因此可以得到较为均匀和稳定的烧制效果。

电窑烧制法适用于各种尺寸的瓷制品,无论是小件饰品还是大型装饰瓷器,都可以通过电窑烧制获得较高的质量。

在进行瓷器烧窑时,除了选择合适的烧窑方法外,还需要控制烧窑的温度、时间、窑内气氛等参数,以保证最终瓷器的烧制质量。

此外,由于烧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需要注意瓷器的放置和炉内的通风等细节操作。

综上所述,瓷器烧窑方法涉及多种技术和工艺,选择合适的烧窑方法有助于提高瓷器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梭式窑的烧成技巧

梭式窑的烧成技巧

梭式窑的烧成技巧1. 你知道吗,控制温度可是梭式窑烧成的关键啊!就好比煮汤,火大了汤就煮干了,火小了又煮不熟,那温度把握不好,烧制的东西可就全毁啦!比如说烧制陶瓷,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出问题呀。

所以一定要仔细调节温度哦!2. 哎呀,装窑也有大学问呢!摆放得不好,那可就像乱堆的积木,容易倒还效果差。

就像摆水果摊一样,要整齐有序,各个角落都要照顾到。

烧制艺术品时,把它们合理地放进梭式窑,才能有好结果哟!3. 通风可太重要啦,这就像人需要呼吸新鲜空气一样!不然烧出来的东西能好吗?比如烧砖的时候,不好好通风,那砖的质量能有保障吗?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呀!4. 烧制时间的掌握简直绝了呀!时间短了没烧好,就像饭没煮熟,时间长了又可能过了,好比烤面包烤焦了。

想一想,烧制琉璃的时候,时间把握精准,才能出来美美的琉璃呀!5. 燃料的选择也很关键呢,不是什么都能用的呀!优质的燃料就像是给梭式窑吃了大餐,动力足足的。

要是燃料不行,那不就像让运动员吃垃圾食品,还怎么有力气比赛?比如用合适的燃气来烧窑,效果就会很棒呀!6. 注意啦,预热也不能马虎哦!这就像运动员赛前热身一样,不预热直接上,那不是容易受伤吗?在烧制金属的时候,做好预热,才能有好的出品呀!7. 梭式窑的维护可别小瞧呀!就像你爱护自己的宝贝车子一样。

要是不维护,出问题了怎么办?隔一段时间检查检查,让它一直好好工作。

烧制精美的瓷器,可离不开维护良好的梭式窑哟!8. 配方也很重要哇,这可是烧制的秘密武器!不同的配方就像不同的魔法药水,能变出不一样的东西。

像烧制特种陶瓷,独特的配方才能造就独特的品质呀!9. 经验真的超级重要呀!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掌握梭式窑的烧成技巧。

就像学骑自行车,摔几次才会骑得好。

多实践,多总结,梭式窑就能为你创造出神奇的作品啦!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要想梭式窑烧出好东西,这些技巧都得好好掌握,一个都不能少!。

釉的温度烧成计算

釉的温度烧成计算

釉的温度烧成计算
釉的烧成温度通常根据所选用的釉种类和烧成条件来进行计算,下面列出具体的计算方法:
1.确定釉种类:选择适合的釉种是烧成釉的第一步,不同种类的釉烧成温度也不同,例如釉、明釉、青花釉等。

2.确定烧成范围:根据产品要求确定所需的烧成范围,一般包括烧成温度、烧制时间、等温时间、降温速率等,这些参数对于釉烧成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3.确定生烧温度:确定烧成釉的前提是要先进行生烧,生烧温度的确定需要考虑到釉的成分,烧成釉所需的化学反应等因素,一般采用120度到200度高温烧制2~4小时,使釉材料固化,减小烧结收缩率。

4.确定烧成温度:根据釉的成分和烧成条件,计算出适当的烧成温度,一般情况下,烧成温度为生烧温度加50度到250度,烧成时间为生烧时间加1到3个小时。

5.确定等温时间:等温时间是指在烧成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让釉更加均匀地烧结,一般采用等温时间为2~3个小时。

6.确定降温速率:烧成结束后釉体需要冷却的时间越长,其烧成度就越高,因
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降温速率,一般采用缓慢降温的方式,使釉体冷却得更加均匀。

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

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

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
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是指使用传统的瓷器制作工艺,采用不同颜色的釉料进行烧制的技艺。

这种技艺通常用于制作彩瓷,也称为彩色釉瓷。

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精制釉料:首先要准备各种颜色的釉料,釉料通常由矿物质和氧化物混合而成。

不同的釉料会产生不同的颜色。

2. 制作瓷胚:使用黏土或陶瓷泥制作瓷胚,可以手工捏制或使用模具制作。

3. 上釉:将制作好的瓷胚放入瓷炉中,用刷子或喷枪将釉料均匀地涂在瓷胚表面。

不同颜色的釉料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色。

4. 烧制:上釉后的瓷胚放入瓷炉中进行烧制。

烧制过程分为干燥、预烧和高温烧制等多个阶段,温度和时间根据釉料种类和设计要求不同。

5. 雕刻和修整:瓷烧制完成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雕刻和修整,以使瓷器更加精美。

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艺师傅和复杂的生产流程,熟练掌握这种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与研究。

这种传统技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瓷器艺术的高级形式,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陶艺上釉方法

陶艺上釉方法

陶艺上釉方法
哇塞,陶艺上釉,这可真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技艺啊!
要进行陶艺上釉,首先得准备好釉料,就像画家准备颜料一样。

然后就是上釉的步骤啦,这可马虎不得呢!把素烧好的陶艺作品清理干净,确保表面没有灰尘和杂质。

接着就可以开始上釉啦,用刷子、喷枪或者浸釉等方法把釉料均匀地涂在作品上。

这里要注意啦,釉料的厚度要适中,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就像给蛋糕抹奶油一样,得恰到好处呢!而且要注意釉料不能滴到不该涂的地方,不然可就前功尽弃啦!还有哦,在操作过程中要小心不要碰到已经上好釉的地方,不然会破坏釉面的。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是非常重要的呀!就像走钢丝一样,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出问题呢。

要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避免釉料溅到身上或者眼睛里,那可不得了啊!同时,也要保证作品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晃动或者掉落,不然精心制作的作品可就毁啦!
陶艺上釉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啦!可以用于制作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让它们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也可以用于日常的陶瓷餐具,让吃饭都变得更有乐趣呢!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通过上釉可以让作品更加美观、耐用,而且还能增加作品的价值呢,这不是很棒吗?
比如说,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陶艺家制作的花瓶,那上釉的效果简直太惊艳啦!花瓶上的釉色均匀、细腻,就像给花瓶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

而且这个花瓶经过上釉后,不仅更加美观,还更加坚固耐用了呢,这就是上釉的魅力所在呀!
所以说呀,陶艺上釉真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有趣的技艺呢!它能让普通的陶艺作品变得与众不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大家都可以去尝试一下哦,说不定你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作品呢!。

宋官窖上釉制作工艺

宋官窖上釉制作工艺

宋官窖上釉制作工艺
宋官窖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之一,上釉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宋官窖上釉制作的一般工艺流程:
1.坯胎制作:首先,制作宋官窖的陶瓷器皿需要准备坯胎。

通常使用黏土经过混合、搅拌、过筛等工艺制成坯胎,并通过手工或机械压制成所需形状的坯胎。

2.绿釉施加:宋官窖的特点之一是绿釉。

在坯胎表面施加一层绿釉,绿釉是一种含有铜绿或铬绿的釉料,通过涂刷、浸泡或喷涂等方法施加在坯胎表面。

3.初次烧制:施加绿釉后的陶瓷器皿进行初次烧制,一般在约800°C至1000°C的高温下进行。

初次烧制的目的是使釉料与坯胎结合,并形成基础的绿色釉面。

4.刻花或雕刻:在经过初次烧制的绿釉表面,可以进行刻花或雕刻工艺,以增加器物的美观度和装饰性。

5.上釉:在绿釉表面施加一层透明釉或釉料,以保护和增加陶瓷器皿的光泽。

上釉通常使用硅酸钠或长石等作为原料,并通过浸泡、喷涂或刷涂等方法施加在绿釉表面。

6.再次烧制:上釉后的陶瓷器皿进行再次烧制,一般在约1200°C至1300°C的高温下进行。

再次烧制的目的是使釉料熔化并形成均匀、光滑的釉面。

7.冷却和修整:经过再次烧制后的陶瓷器皿需要进行冷却,并进行修整和打磨,以保证器物表面的光滑和整洁。

8.装饰和包装:最后,经过冷却和修整的陶瓷器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装饰,如喷绘、贴花等,并进行包装,准备出售或展示。

以上是宋官窖上釉制作的一般工艺流程,具体的制作过程可能会根据陶瓷器皿的形状、尺寸、装饰风格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烧窑的技术经验

烧窑的技术经验

烧窑的技术经验一、火的作用陶瓷通常是由高岭土、石英、长石等原料配比后烧制成的洁白、光润半透明的器皿或工艺品。

陶瓷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既有量变,也是质变。

大体来说,由原料制作成型的坯体,是一个量变过程,这其中融入了人对形状的艺术创作和追求,而从坯体的入窑,经过高温烧成,才完成了从泥土到陶瓷的质的转变。

由量变到质变 泥变瓷 主要是火的作用。

人们利用地球上各种硅酸盐原料制作陶瓷,也要依靠火的作用才能显色,只有经过火的烧炼才能做成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陶瓷艺术品。

烧窑工人的任务,也就是烧火、看火、管火、用火。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陶瓷器的制作也是一种火的艺术,而窑炉的技术就是一门研究火的学问。

火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温度和气氛两个方面。

窑炉里的火焰,把热量传给制品,使制品的温度逐渐升高,在低温阶段 900℃以下 坯体经历排除机械水、结晶水,有机物氧化、碳酸盐、硫化物分解等过程。

在高温阶段 900℃至烧成温度 坯体开始形成液相与固相熔融并产生结晶的针状莫来石晶体,从而变成瓷器。

所谓烧成温度,即产品量变到质变的温度,没有火就没有热量,产品就不能升温,产品不能升温,上述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就不能完成,一句话,没有火,就没有瓷器。

在依靠燃料燃烧的"火焰窑炉" 指对火焰气氛有要求的窑炉 中,有火才有气氛。

氧化的气氛产生于完全燃烧的火焰,还原的气氛产生于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而气氛对陶瓷制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白瓷原料中都含有少量的Fe2O3 德化地区原料一般在0.8%左右,优质原料0.4%以下 由于Fe2O3的着色力极强,使瓷器染上赤黄、黑色,严重影响瓷器的白度。

若将陶瓷的坯体之中的Fe2O3,还原成低价的氧化物或金属铁,那么瓷器就显得更白或白里泛青,更惹人喜欢。

因此,瓷器的出现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而发现了还原烧成则是人类生产技术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二、火的关键点火焰的气氛会影响白瓷的成色,而气氛的调节是烧好窑的关键,气氛制度的稳定,更是烧好隧道窑的关键之一。

铜红釉烧制技术

铜红釉烧制技术

铜红釉烧制技术?
答:铜红釉是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

理论上讲,以氧化铜做发色剂,在还原焰中煅烧,就能得到鲜艳的红色,这就是铜红釉。

要烧造这种铜红釉,需要严格控制烧成气氛,而且在配料时也要掌握适当的氧化铜比例。

从化学特性上说,氧化铜在高温下比较容易挥发,因此在配料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因素,稍微增加铜的含量,使之挥发之后仍有足够的发色能力,才能烧成鲜红的色彩。

此外,烧成是用还原焰,需要特定的柔和而平稳的还原作用,保持一氧化碳含量在4%~6%,最后只需要一点点氧化焰,这是形成红色胶体的关键。

如果超过限度,就会使红褪色而倾向黄色或绿色。

釉内若加入锡或铁的氧化物,有助于铜的还原和红色胶体的生成。

古早烧窑工艺

古早烧窑工艺

古早烧窑工艺古早烧窑工艺一、概述烧窑工艺是制作陶器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古早烧窑工艺则是指古代人们采用的传统陶器烧制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已经逐渐被淘汰,但其传承的技术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

二、原材料准备1.泥土挖掘:首先需要挖掘泥土,选择含有适量黏性和粘土成分的土壤。

2.泥土清洗:将挖来的泥土放入水中浸泡,待其沉淀后将上层清水倒出,重复此步骤直到水清为止。

3.晾干:将清洗干净的泥土晾干至少一周,以便去除多余水分。

4.筛选:将晾干的泥土用细筛子筛选出杂质和大块状物质。

5.揉捏:将筛选后的泥土加入适量水分并揉捏成均匀稠度的黏性泥团。

三、造型与雕刻1.造型:将揉捏好的泥团放在转轮上,用手或工具慢慢塑造成所需形状。

2.雕刻:在泥坯表面用刀或其他工具进行雕刻,以增加其美观度和实用性。

四、晾干与烘烤1.晾干:将造好的陶器晾干一段时间,以便去除多余水分。

2.烘烤:将晾干的陶器放入烧窑中进行烘烤。

首先要进行低温预烧,然后逐渐升温至高温,最后冷却。

五、窑口封闭与开窑1.窑口封闭:在陶器放入烧窑后,需要将窑口封闭起来。

这可以使用泥土或其他材料进行密封。

2.开窑: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温烘烤之后,需要等待陶器冷却后才能开窑取出。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操作。

六、装饰与涂釉1.装饰:在陶器表面进行装饰可以增加其美观度和实用性。

这可以使用各种颜料和工具进行操作。

2.涂釉:涂上透明或彩色釉料可以保护陶器表面,增加其质感和光泽度。

七、结语古早烧窑工艺是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术,其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操作。

虽然现代的制陶方法已经逐渐变得机械化和自动化,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文化价值。

釉烧法和覆烧法

釉烧法和覆烧法

釉烧法和覆烧法篇一:釉烧法和覆烧法是陶瓷烧制中常用的两种工艺方法。

釉烧法是指在陶瓷器物表面涂覆一层釉料,然后通过高温烧制使釉料熔融,附着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釉层。

釉烧法可以提高陶瓷器物的光泽度和表面的硬度,同时能够保护器物表面不受腐蚀和磨损。

常见的釉烧法制备陶瓷器物包括瓷器、玻璃、陶器等。

覆烧法是指在器物表面涂覆一层耐高温的涂料,然后通过高温烧制使涂料熔融,附着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

覆烧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陶瓷器物的保温性能,同时能够保护器物表面不受腐蚀和磨损。

常见的覆烧法制备陶瓷器物包括瓷器、高温合金等。

釉烧法和覆烧法在陶瓷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陶瓷器物的性能和品质,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篇二:釉烧法和覆烧法是陶瓷制作中两种常见的烧制方法。

釉烧法是指将陶土制成坯体后,在其表面涂上一层釉料,然后进行烧制。

这种烧制方法可以让陶器更加光滑、美观,同时也可以起到保护陶器的作用。

釉烧法一般用于制作瓷器、玻璃器等。

覆烧法是指将陶土制成坯体后,将其放置在另一个已经烧制好的陶器上,然后进行烧制。

这种烧制方法可以制作出具有复杂结构的陶器,例如多层陶器、镂空陶器等。

覆烧法一般用于制作瓷器、玻璃器等。

釉烧法和覆烧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釉烧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制作出更加光滑的陶器,并且可以起到保护陶器的作用。

缺点在于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燃料。

覆烧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制作出复杂的陶器结构,并且可以节约能源和燃料。

缺点在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釉烧法和覆烧法都是陶瓷制作中重要的烧制方法,各自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烧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
烧窑是陶艺创作的最后一道、也是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如同描龙画凤后的最后点睛,也仿佛一场华美交响音乐会的最后高潮。

所有经历过这一过程的人都兴奋地诉说,每一次烧窑时等待的焦虑、对成功的期盼、作品出窑瞬间的喜悦和满足感,那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心情,并且像痛君子一样,期待一次又一次地重现!
烧窑需要很高的技术。

首先将已经成型、晾干并施好釉的陶瓷坯体送入窑内,高温燃烧,陶瓷坯体和釉料在火中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梦幻般地成为陶艺作品。

但是如果烧窑技术掌握得不好,烧成作品轻则会出现备种小银疵,重则会破裂,你的全部努力可能成为泡影。

一般来说,陶艺爱好者和陶艺家并不需要自己亲自烧窑。

比如在景德镇,因为景德镇的陶瓷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制瓷行业内分工非常细,不同的工序都有专门的行家进行操作。

陶艺家通常只要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专门的窑厂代为烧制就行了。

据说,因为烧窑的技术难度最高,自古以来烧窑的窑工是所有工种中工资最高的,窑工凭借他们的经验和一双火眼金睛把握烧窑时的火候、时间。

近年,由于陶艺制作的普及化,新型的、适合陶瓷工作室的小型窑炉出现了,这些小窑炉采用煤气或电作为燃料,自动控制炉温,使用相当方便,所以越来越多海内外陶艺家们以拥有自己的窑为自豪,并亲自烧窑。

但是无论是否自己亲自烧窑,对于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来说,掌握一些烧窑常识对陶艺创作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说:“这件作品被烧坏了”,仿佛是说,我将作品送进窑里的时候是好好的,出窑时它才破裂了或釉烧得不理想,所以是烧坏了。

这种想法时常是不准确的,陶艺作品出窑时出现问题不一定是烧窑的问题,很可能是造型时没有考虑到陶瓷坯体在高温时的特性造成的,这令我们认为有必要介绍以下烧窑的技巧。

烧窑前的准备
一、了解你的窑炉
烧制陶瓷的设施叫做“窑”,它包括窑门、火膛、炉床、烟囱四个组成部分,作品就放在炉床里。

历史上窑的形状和技术也是在不断改进的,目的是提高炉温和更好地提高热效益。

我们根据它的形象称之为:馒头窑(见右上图)、葫芦窑(见左图)、龙窑(见右下图),过去的年代它们当然都是烧柴火作为燃料。

现代为了环保和节约成本,窑炉基本上改用煤、油、煤气、电作为燃料(电窑),由于技术的改变,陶瓷的价值判断也随之变化。

过去烧柴窑时,完全凭靠看火师傅的火眼金睛和经验观察,控制火力和气氛,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根据仪表自动控制,理论上成品率应该相对比较高,但实际上我们还欠缺看火师傅代代相传的看火经验,依然时常出现一些问题。

二、让泥坯完全干燥
陶艺作品在进入窑炉进行烧窑之前,要经过几天的晾晒,确定它们已经完全干燥透了。

如果泥坯中所含的水分没有完全蒸发,在进行烧成时,坯体中的水分遇热会膨胀、蒸发,导致作品产生龟裂,甚至毁坏。

但是刚造型好的湿泥坯要防止它的急速干燥,否则也很容易开裂。

所以,干燥时根据当地气候的变化,在炎热的夏季要避免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选择阴凉的地方风干;在北方的寒冬要避兔刚完成的作品结冰,因为冰融化时作品也会随之坍塌。

要放在温暖的地方,比如在温暖的阳光下。

记住,性急吃不到热豆腐!
烧窑
一、温度
一般温度越高陶瓷瓷化得越充分,有人便以为烧制陶瓷的温度越高越好,这是非常错误的。

窑温要根据泥坯和釉的需要进行设定。

比如瓷土必须达到11 00度以上才可能完全瓷化;但是一般陶土的熔解度较低,比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和灰陶的烧成温度只有几百度,如果烧成温度太高可能会烧熔,而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可能达到1000度;现代陶艺通过增加粘土中的硅石含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陶土的耐火度,烧成温度可以达到1300度。

相反,如果没有达到应有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烧生”,也是败笔。

釉和彩烧制的情况和坯土一样,不同的釉和彩所需要的烧制温度也不相同,比如唐三彩属于低温铅釉,它的烧成温度只需要800度左右,而著名的祭红釉却是高温釉;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需要1100度以上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而釉上彩的粉彩、五彩、新彩几百度的烘烧就够了!
无论烧成温度是多少,一般陶瓷器的烧成大致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l、低温阶段:这是烧窑的开始阶段。

我们要让温度从常温慢慢地升到300度左右,这时泥股和釉内残余的水分进一步蒸发,但并不发生化学变化,所以这时要加强窑炉的通风,以利于排出水分。

2、高温阶段:作品坯体的水蒸气已经完全排除,将温度从300度升到需要的烧成温度,这时陶瓷的坯体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和化学变化。

排除分子结构内的结晶水,进行氧化、分解;然后进一步熔融为液相,再重新结晶,逐渐达到瓷化。

3、保温阶段:这个阶段需要使温度保持与高温时一样,让其化学和物理反应更进一步持续,使构成瓷质的石英、二氧化硅等排列更加完善、平衡。

4、冷却阶段:这时窑内温度从高温逐步降至常温,陶瓷器凝固,最后烧结成为瓷器或陶器作品。

注意,千万不要因为性急,温度还没有完全冷却前不要打开窑门,那样很可能会使陶瓷坯体因突然降温而出现破裂,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装窑
装窑之前,应首先按照坯体的高度和大小进行归类,并准备好所需的棚板和支柱。

棚板的摆放通常是采用三点支撑,有时也可以采用四点,但稳定性较差,可以垫粘土球或铝粉找平。

棚板之间及棚极与窑壁间要留有适当的空隙,有助于热能的流通。

装容时应注意造型单纯的小件坯体放在底高盘类敞口的器物置于中间;大件坯体放在上层。

在同一层面上,外形较大的坯体先放,小件坯体填空位。

素烧装窑坯体可以适当叠压,但要注意不能压的过重,也不可密封或套紧。

底部较大的坯体底足最好垫上支钉,以利火热流通。

釉烧时坯体间必须留出适当的空隙,以防止坯体的粘连。

烧制
坯体的烧制,经常因为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烧成次数和烧成方法。

坯体没有烧过的叫生坯。

生坯直接上釉,烧成的叫做一次烧成。

一次烧成省燃料、省时间,比较经济。

生坯经过一次素炼以后再上釉烧成的叫二次烧成。

一次烧成及二次烧成各有利弊,决定的因素在于釉的需要及技术和坯体的状况等。

烧成的方法大体分为氧化焰烧成(OF.)和还原焰烧成(RF.)两种。

氧化焰烧成即是在烧制过程中,窑内一直都有充分的氧气燃烧,直至完成。

还原焰烧成,是当窑内温度上升至900度左右之后,开始调整火焰,减少赛内的氧气,使赛中产生缺氧的情形,导致火焰需从坯体成釉中寻找可供继续燃烧的氧气。

电窑一般只能烧成氧化焰,而煤气容则烧成原气氛。

但需注意调整过程中风门的大小和煤气的进给量,否则气体在赛内过多,不能充分燃烧,会造成火烙逆流。

素烧
所谓素烧一般是指阴干后的生坯烧至850度~900度的温度,烧解坯体内的有机物碳化物和水分,并使坯体硬化不再溶于水并利于施釉而言。

通常的烧法是开始加温的时候,要很慢,窑门留有足够的空间,使水气能从窑门及烟囱通畅排出,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关小窝门。

通常在400度不再有水气的时候可以关紧密门。

这时升温的速度可以稍微加快。

但到573度左右的时候要把速度变慢,因为此时坯体会急剧膨胀,若升温太快,坯体极易炸裂。

而后烧至850度~900度停火。

降温不可以太快,温降到100度左右开窑取坯。

釉烧
釉烧是整个陶艺制作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坯体经素烧施釉后,装入窑内,根据釉的种类、烧成温度和所需气氛的不同,调控烧成方法,而烧到不同的温度,一般在1200-1250度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