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竹蜻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竹蜻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昆虫中的竹蜻蜓,并了解其生态环境;
2.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爱护和保护自然界中的昆虫,并形成“保护环境、爱护
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
1.竹蜻蜓的基本生态知识;
2.竹蜻蜓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
3.竹蜻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方式;
4.竹蜻蜓的栖息环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竹蜻蜓吗?竹蜻蜓是一种什么样的昆虫?”
2. 讲解(20分钟)
老师用图片和PPT向学生介绍竹蜻蜓的基本生态知识,并讲解竹蜻蜓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及生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观察与实验(40分钟)
老师带领学生观察竹蜻蜓的外部特征,并在实验室中给学生提供一些显微镜和实验器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实验内容包括观察竹蜻蜓的足、翅膀、眼睛等部位的特征,了解竹蜻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方式。
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竹蜻蜓的栖息环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总结(10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询问他们对竹蜻蜓的了解和收获,帮助学生确定相关知识点并总结归纳。
5. 课外作业(20分钟)
老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找到一些竹蜻蜓的图片或视频,并描述其中的细节,让学生在调查和研究竹蜻蜓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竹蜻蜓。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在时间分配上需要做出调整,应该减少课前和课后的时间,增加观察和实验的时间。
同时,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到校为学生讲解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大学生对竹蜻蜓的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课程设计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