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知识精讲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知识精讲人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6中国人口迁移
第6课“我国人口迁移”,简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2. 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三. 知识结构:
四. 知识要点:
1.6中国人口迁移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封闭的封建农业经济时代)
始于:秦汉时期
1.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2. 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3.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4. 唐安史之乱,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封闭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1. 特点:
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流动数量少。

(1)活跃时期:1954—1960年,建国初期的活跃经济。

(2)低潮时期:1961—1976年,文革期间的严格管理。

(3)回升时期:1977—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

2. 人口迁移方向:
人口净迁出地区——XX、XX、XX、XX
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XX
人口净迁入地区——其他地区
3. 迁移人员类型(目的):
(1)安置失业、闲散劳力
(2)支援新工业区
(3)移民支边
(4)高校搬迁、招生、分配
(5)水利设施移民
(6)压缩城市人口
(7)自发迁移
(三)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
1. 特点:
(1)规模趋大,流动人口猛增
(2)原因:改革开放
(3)迁移目的:自发性务工、经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2. 流动方向:
(1)农村到城市
(2)内地到沿海
迁出、迁入格局发生了变化,如XX变为净迁入区
五. 疑难解析
1. 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待业的劳动力供求矛盾。

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⑤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⑥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
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住房等方面的压力,也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2. 中国人口迁移轨迹
在中国人口的迁移史中,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1)古代:①“永嘉之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迁入XX、XX、XX、XX等地)。

这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②“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l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

③“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战争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徒,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阶段。

④“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登上汗位后,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移。

经过以上的人口迁移,使得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人口,我国南方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也使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可以说完成了我国人口重心、文化重心自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2)近代:①“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之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X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遂迫使华北
破产农民移人东北。

②“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期,我国人口迁移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由政府直接引导较多,其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有:
①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各大城市抽调大批干部、工人、技术人员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

<1> 干部南下。

<2> 支援新建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

②动员大批复员转业军人和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国营农场建设。

<1>官兵垦荒,支援边疆。

<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口迁移也由国家直接引导走向自发迁移。

①民工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谋求职业。

②孔雀东南飞: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形成了“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

③水利工程移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兴建水利工程86000余座,淹没耕地3000万亩;移民1250多万,其中三峡移民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移民,至2009年工程竣工,规划移民113万,到2000年底,己安置移民25万。

④西部大开发:为加快西部开发,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中央及西部各地方政府都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东部地区的高素质人才流向西部,形成了新的人口迁移潮流,即自东向西的人口迁移。

纵观中国人口迁移,可以说人口迁移使得中国得以在更大的区域保存和发展,使得多民族之间的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人口的迁移流动是中国历史发展,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典型例题】
[例1]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
A. 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B. 向西部大X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基地
C. 加速开发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部输送
D.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CD
解析:此题为2001年XX、XX省高考题。

解答该题应着重从西部资源优势和西部人口问题两方面去考虑:一是西部石油、天然气丰富;二是西部人才缺乏,人口素质在全国属于较低水平。

[例2] 1978年,XX省农民人均收入比XX省高2/3,这种差距是多少年来吸引干百万XX 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可到1985年,XX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XX,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1)1985年以来,XX农民纯收入大大超过XX农民,试分析其原因。

(2)试分析题中反映人口迁移过程的变化所说明的问题。

答案:
(1)XX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区位优势多。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影响下首先得益,农村生产力极大地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

(2)说明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就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解析:1985午前后的XX自然条件并没有大的变化,其经济起飞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完全是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相关的战略部署。

在全国,XX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首批得益省份。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选择题:
1.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A.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B. 政府采取措施强制移民
C. 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
D. 海外的就业条件好
2. 以下人口迁移,属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的是()
A. 支边开荒,建设新城
B. 大量的自发迁移
C. 务工、经商
D. 高校招生、搬迁、分配的人口迁移
3.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还正确的是()
A.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 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 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D. 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形成的
二. 综合题:
4. 读图“1984年到1995 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_________的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______和______
(4)这一时期原为人口净迁出的_____省和_____市,开始变为净______省市。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A
2. AD
3. ACD
二. 综合题:
4.
(1)逐年增加
(2)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自发;务工;经商
(4)XX;XX;迁入
搬走心里的石头
一个乡下人在城里一条商业街开了家店铺。

刚来时,他发现这条街坑坑洼洼,到处是残砖乱石,他觉得很奇怪。

邻街的商家告诉他,这些石头有用,街上的生意不好做,石头可以使经过的路人或车辆慢下来,人们走进店铺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才能有商机呀。

乡下人对这种逻辑颇不以为然,他不听周围人的劝阻,坚决搬走路上的石头,并找人将路面修平。

这以后,这条街人车畅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商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增。

众人疑惑不解地问乡下人:路畅其流,人们驻足停留的机会少,何以商机反倒增多了呢?乡下人答:路不好走,人们心生抱怨,便不愿走此路,多选择绕道而行。

经过的行人少了,商机怎能会多?搬走石头修平路面,使其畅通,绕道的人自然便会回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