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乡愁余光中
【教学目标】
1.通过划分诗歌的节奏,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通过反复品读诗歌,感悟意象美。

3.通过仿写诗歌,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感受生活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把乡愁诉诸笔端,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心灵的期盼。

乡愁是李白笔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忧伤;是马致远眼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痛;是崔颢口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哀叹。

让我们一起走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2.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概括关键词。

1.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品读诗歌,感悟意象美。

3.仿写诗歌,领略生活美。

过渡语:请同学们迅速默读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二、活动一(约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1.结合链接资料和课下注释,了解作者余光中相关资料,勾画关键信息,注意名、时、地、称、作。

2.自由朗读诗歌2遍,注意以下问题:
(1)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尝试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读。

资料链接: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投入,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自学检测反馈
1.请同学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评价。

点拨语:
提示:评价朗读关注同学的字音、停顿、重读、语速、语调和感情等方面。

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看屏幕)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简介背景: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

祖籍福建永春。

1928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8年迁往香港,1950年去台湾。

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

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乡愁》写于1972年。

)(课件展示)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

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

余光中曾经这样介绍这一首诗的写作背景:用20分钟的时间,我写下了《乡愁》,但是这一种愁绪在我的心中已经蕴蓄了20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乡愁》。

(听朗读)
三、活动二(约15分钟)
过渡语:有人这样评价《乡愁》: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从诗歌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点,品味这首诗歌的美点,在文中做批注。

可以运用下列句式表达:我从诗歌(小节/句子)感受到诗歌的之美。

点拨语:
(1)诗歌的结构美。

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③“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2)诗歌的意象美。

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化虚为实,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托物寄情。

(3)衬托手法:“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

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

(4)用词之美。

叠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节奏美,突出了意象的特点,又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了乡愁之浓。

(三)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你有没有疑惑?请提出来,请大家帮你解决。

四、学习检测(13分钟)
1.朗读席慕蓉的《乡愁》,思考后面的问题。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

1943年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 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迁居台湾。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歌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意象。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寄托在邮票、船票、、等对应物上,席慕蓉的《乡愁》则寄托在、雾里的挥手别离、;两首《乡愁》的区别在于,余光中的《乡愁》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的感情。

2. 仿照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以“乡愁”为话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写一首小诗。

例:别离后,乡愁是奶奶哼唱的歌谣,想起它,泪汪汪。

课堂总结:阔别四十三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

”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起高诵《乡愁》
附: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思乡—————思国—————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