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英语名词解释整理(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英语名词解释整理(3)
药学英语名词解释整理
18.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19.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20.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21.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22.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23. 质反应:药理效应随剂量表现为反应性质变。

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

形成S型曲线。

24.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
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

(尽可能小则好)
25.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

(尽可能大则好)
26.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27. 最大效应(E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28.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29.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30.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

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31.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32.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33.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量效曲线右移
34.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

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35.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36. 首关效应/首关消除(first-pass effect/elimination):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37. 分布(distribution):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38. 生物转化:代谢或药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

最终目的是使药物排除体外。

39. I相反应(phase I reactions):氧化、还原、水解(多数丢失活性或产生活性、毒性)
40. Ⅱ相反应(phaseⅡreactions):结合反应,与体内水溶性大的物质结合,利排泄。

41. 酶诱导药:提高药酶的活性,增加自身或他药代谢速率。

苯巴比妥、利福平
42. 酶抑制药:抑制药酶的活性,减慢他药的代谢速率。

西米替丁、环丙沙星
43. 排泄(excretion):体内药物或其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排泄:肾小管细胞的有机酸转运载体和有机碱转运载体。

分泌机制相同的两药合用,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药效增强延长。

44.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随胆汁分泌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小肠上皮吸收,再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

45.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46. 时量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47. 峰浓度(Cmax)一次给药后血浆的最高浓度。

吸收和消除达平衡
48.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及速度。

(反应吸收速率和程度)
49.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静脉注射(iv)与血管外给药(ev)时AUC比值。

用于评价同一种药物的不同给药途径吸收情况。

50.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某药“标准制剂”与同种药物的不同或相制剂,在相同给药途径下的AUC相除,所得值;评价: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的不同批号;同一品种的不同剂型不同药厂生产的相同剂型之间的吸收情况是否相近或等同;
5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体内药物总量达到平衡后,按此时测得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体液总容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52. 半衰期(half-life,t1/2):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状态后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53. 房室模型: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房室,划分主要取决于药物体内转运速率。

54. 稳态浓度(Css,坪浓度):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

55.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药物针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进行的治疗。

56. 化疗指数(CI):动物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之比,是毒性、疗效的重要指标,值越大,表明药物毒性小,疗效高,临床应用价值
也较高。

57. 抗菌药物:对细菌或其它病原体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化合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合成。

58. 抗生素 (antibiotics):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需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化过程的典型抗菌药物,而对感染细菌的真核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59. 抗菌活性 (antimicrobial activity):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60.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61.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62.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既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且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63.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需要机体免疫系统配合以清除细菌。

如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等。

64.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菌药物后,虽然抗菌药物的血清浓度降低至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下或已消失后,对细菌的抑菌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65.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66.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抗菌药物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相隔相当长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67. 抗菌谱(antimicrobial spectrum)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68. 窄谱抗菌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某一属细菌。

如异烟肼仅对分枝杆菌属的结核杆菌有效。

69. 广谱抗菌药:对多数细菌甚至其它病原体(原虫)也有作用。

如四环素和氯霉素。

【药学英语名词解释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