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四中学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学习本课可以先开门见山和学生一起梳理“宗教改革”这一概念,让学生把握其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再进入课堂学习。
也可以从教材入手,和学生一起通过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的学习,理解“宗教改革”这一概念。
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第二种方案。
2、本课的教材内容与人教版相关内容有较大的出入(那边的课题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故参考课标和人教版教材对本课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如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结合探讨等)。
3、教材上某些知识点在课堂上不会一一点到,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掌握,也可以通过课后练习题落实。
4、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设计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分析,去辩论,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宗教改革的背景,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
(2)理解加尔文宗教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点
(3)能从主张、影响等角度分析比较路德教和加尔文教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创设、层层设问、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来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辩论中去挖掘观点;在讨论、分析中去理解,去感悟;在积极发言中感受自己的学习心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宗教改革实质上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
(2)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3)通过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其敢于向世俗特权作斗争、突破陈规的勇气和富于进取的精神,以及所体现的人文主义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为1课时
重点: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
易错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课型、教学方法】
新授课
设计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讨论、分析、辩论的方法;师生互动交流法
【教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投影,播放一段介绍“彼得大教堂”的影片)
让学生感受:这片只有0.44平方公里的土地,仅相当于北京故宫五分之三大。
错落着
壮观的梵蒂冈建筑群。
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而且是全球8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
圣彼得教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梵蒂冈将一个宗教的神奇演绎得美轮美奂。
(学生思考:天主教在中世纪的欧洲是何地位?)结合前面学习的文艺复兴,通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文主义思潮、天主教的残酷剥削进入新课教学:挑战教皇的权威。
二、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出示幻灯片:“兜售赎罪券”和“马丁·路德张帖《九十五条论纲》”)
设问:请你站在马丁·路德的立场想想,是什么支撑着马丁·路德宁愿冒着牺牲的危险敢于向世俗的权威挑战,发动宗教改革运动?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让几个学生代表发言)
概括得出:受文艺复兴运动的感化,马丁·路德已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转向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活跃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对天主教皇和教廷大员们磬竹难书的腐化堕落行为大失所望,坚定了改革宗教的决心。
思考:在当时欧洲的众多国家中,为何会在德国首先爆发宗教改革运动,而不是别的国家?(此思考题是结合人教版教材,让学生了解德国的国情)
学生会在马丁·路德是德国人、教皇在德国兜售赎罪券、德国受教皇的压迫最严重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点明德国较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其根本原因。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过程,可以创设如下情景:
甲为教皇派,乙为路德派。
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两派的观点:
甲: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就立刻从炼狱直飞
天堂。
乙:很显然,当钱币仍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
至于代祷之
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
甲:“圣礼”是把上帝的恩典传授给圣徒们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如果没有我们尊贵的教土主
持,你们就不可能获得上帝的恩典,永远不能得救。
上帝啊!真的不可饶恕啊。
乙: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到自己真诚忏悔,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而无须教会的媒
介,你们自以为很崇高吗?信仰的唯一依据就是《圣经》,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甲:要多行“善功”,上帝永远偏爱那些实行禁欲,过贫穷和独身生活的人。
乙:收起你们那套天堂的说教!追求现世的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们要大胆地创造财富,
僧侣们可以婚配,可以还俗。
甲:教皇赦令命你们必须在60天内,撤回《九十五条论纲》中的41条,否则,你们这样的
异端分子一定会被处以死刑的!
乙: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烧毁赦令) (将学生分为两派,相互辩论,教师引导,并让双方的代表阐述观点)
总结两派的观点如下:
路德派
《九十五条论纲》
赎罪券 反对
因信称义
信仰得救 善功
圣礼
神职人员 教皇派
反对 反对
设问: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普通的天主教徒,你打算支持哪一派?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其他学生用掌声回应同自己观点一致的代表)
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能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中分享实惠,如免受罗马教皇的残酷剥削、获得信仰的自由和自主权等。
并能概括出路德派改革的实质是否定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教师指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形成了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而其中又以加尔文创立的新教富有时代特色。
(进入下一目)
三、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出示幻灯片:加尔文。
让学生简要了解他的生平)
思考:为什么称加尔文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让学生带着疑问预习这一目,并相互讨论、概括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和活动)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如下:
(马丁·路德是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创者,加尔文是继承和发展者。
两者的宗教改革思想有其内在的联系和不同特点。
为帮助学生能准确把握“因信称义”学说和“先定论”学说,教师通过投影出示一段材料如下:)
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
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
遵守教会条规,不在于本人的善行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
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藤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
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
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售大减。
材料二:加尔文是瑞士的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
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货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
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
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摘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否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中找到共鸣?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你会更倾向谁的主张?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材料和书本内容去分析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的共同点。
再根据假定的“资产阶级代表”这一立场,鼓励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并提倡踊跃发言阐述观点。
)
得出二者的相同点: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都采取了神学异端形式,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否认教皇权威,对教会信仰、制度、仪式都有不同程度改革。
加尔文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
加尔文
《基督教原理》
天主教 反对
信仰得救先定论
实践斗争发展 表现 组建日内瓦新教会
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制 创办日内瓦学院
和合理性,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
探讨:通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你能否概括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吗?从他们身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给学生以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分析和理解,通过相互讨论,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和活动中把握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影响以及时代性。
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进行评论,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鼓励有独特见地且有创新的看法)
出示幻灯片: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它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从他们身上,学生很可能会有许多发现,予以鼓励。
这里只列举两点)一是从他们身上感受其敢于向世俗特权作斗争、突破陈规的勇气和富于进取的精神;二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他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四、本课知识小结
〔全课讲完后,教师出示主干知识结构图(如下),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巩固练习】
1、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之初普遍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
A 、 宗教和神学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B 、 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C 、 宗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D 、 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与基督教的“因行称义”的本质区别是( )
A 、人们得救的途径
B 、对教皇权威的否定
C 、为人处事的准则
D 、“人”与“上帝”的对立
3、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出的观点出自( )
A 、《九十五条论纲》
B 、《基督教原理》
C 、 因信称义说
D 、先定论说
4、恩格斯把宗教改革称作“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 )
A 、宗教改革是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B 、宗教改革推翻了罗马教廷
C 、宗教改革者发动了起义
D 、宗教改革是欧洲最早的反封建运动
5、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包括( )
①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独裁统治
② 使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
人文主义思潮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加尔文 打破天主教的权威 体现了人文主义含义
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进步
③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课后作业】
(投影:探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西欧历史上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事,分别从文化和宗教的角度向等级制度、世俗特权发起挑战。
试结合史实探究二者的异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背景、运动的实质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课后作业参考内容:相同点:(1)兴起背景相同,都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的;(2)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3)兴起后都迅速波及到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不同点:⑴从背景上看,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
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它还与西欧各国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关,并且各种社会力量都将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2)兴起和开展的时间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到西欧各国。
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要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⑶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供了思想武器。
)同时为方便学生对这两场运动有全面的理解和扩展历史视野,提供一些相关书籍、网上浏览供学生参考。
【相关书籍】
李平晔:《宗教改革与西方近代社会思潮》
孔祥民:《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王军、徐秀云:《意大利文学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孔祥民译:《宗教改革史》等。
【网上浏览】
在google、搜狐等搜索网页上键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关内容”进行查阅,也可登陆“历史风云网”等历史网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