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措施:
▪ 1、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大量引 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 代化运动。
▪ 最早采用西式武器、西法教练的军队(湘军、淮军) ▪ 最早的近代海军(北洋、南洋水师) ▪ 最早的近代兵工厂(安庆军械所、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
局) ▪ 最早的舰船制造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 ▪ 最早的近代军校(求是堂艺局、天津武备学堂) ▪ 最早的用于军事的近代通讯设施(津沪电报线、天津电报
▪ 陈独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 人权并重。”
▪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就是把自然科学 的实验方法普遍化,上升为一种方法论,成为一 种人生态度。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 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它把伦理的觉 悟看成是“吾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因此表现出 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 达五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 辛亥革命口号: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三、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
▪ “人不如人”
▪ 1、主要目的:改造国民性。
▪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结 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 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 2、个性主义,或称个人主义,是新文化运动的一 块基石。
▪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根本之点就在 于“重人的价值”,把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 人格的独立,唤醒“国民之自觉”,作为根本任务 。
▪ “打倒孔家店” 、妇女解放的潮流、白话文运动 、感情“自然流泻”的诗歌创作,都是个性解放的 强烈呼喊。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步遭到破坏, 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1840-1905(66年)帝国主义国家对华的入侵战争
▪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 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通商,赔银2100万两
▪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 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而新文化也在 伦理、心理层面展开了近代化的进程。这样,中 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就 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第三节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
▪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部缺乏活 力的惰性体系,它长期停滞不前,只有在西方文 化的冲击下,才被迫作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 。这个理论模式通常称作“冲击——反应”论。

▪ 2、魏源的《海国图志》等 ▪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姚 莹写成《康 纪行》 ▪ 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 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 ▪ 梁廷坍写戏《海国四说》 ▪ 表现出近代中国人最初的世界意识。
▪ 魏源“:师夷第一人 ▪ 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和民用科学技术的具体主张。 ▪ 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
▪ 租地:香港、九龙、新界(英)、旅大(俄、日 )、威海(英)、胶州湾(德、日)、广州湾( 法)、澳门(葡)
▪ 通商口(16处):广州、天津、上海、厦门、福 州、宁波、营口、烟台、台南、淡水、潮州、海 口、武汉、九江、南京、镇江。
▪ 主权:协定关税权、海关领导权、领事裁判权、 领海、领水自由航行权、北京至沿海12地由外国 驻军把守,铁路、银行、内河航运、对外贸易、 国内贸易均由外国控制。
▪ 从“师夷长技”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 制度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 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 “冲击——反应”理论正是肯定了这个事实,肯定 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在促成中国和其他落后国家 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历史性 作用。
▪ 但是,这只是动因之一。
中,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不足与“夷人”的“长技”,传统 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 ▪ 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 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洋务运动 ▪ “器不如人” ▪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发起的一场改
▪ 攻占北京,焚烧圆明圆,《中英天津条约》 、《中法天 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 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割地150万平方公里,赔银 1400万两,全面开放中国港口。
▪ 3、中法战争(1884-1895)
▪ 《中法新约》《中葡北京条约》《中美㑄工条约》,丢失 越南、外国进入云南、广西。
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 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 命”、“戏剧革命”等相继而起,中国的资产阶级新 文化初步创立起来。
▪ ②百日维新 ▪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 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发动1300举人上书光绪
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 ▪ 1898年4月,光绪接受变法主张,发布维新。9月
上海同文馆
▪ 船政学堂
自强学堂
▪ 西方学制、分科教学体系,学习数学、物理、化 学、博物等自然科学知识。
பைடு நூலகம்
▪ 3、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家,诞生了在本国企业 中做工的第一批产业工人,出现了制造业、交通 业、金融业、邮政业、出版业等一系列近代职业 ,形成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型文化人。
▪ 4、出现了中国第一次近代城市化浪潮,逐步形成 了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和华北地区三大市镇密 集区,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带的 崛起。
总局) ▪ 初步构成中国大机器工业体系的基石(上海轮船招商局、
台湾基隆煤矿、直隶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金陵机 器制造局、兰州织呢局、汉治萍煤铁厂矿公司、开平煤矿 铁路、天津至关外铁路
▪ 2、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了第一批留美、留 欧、翻译了第一批科学书籍。
▪ 京师大学堂 广州同文馆
北京同文馆
21日,慈禧发动政变,禁光绪,杀谭嗣同,康、 梁逃日本,变法失败。
▪ 康有为、梁启超所创造的这种“不中不西、即中即 西”的文化,是戊戌时期新文化的主流。
▪ 2、辛亥革命
▪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以后,革命思潮逐渐取代维 新改良思潮而成为时代的主潮。
▪ 以国内新式学堂师生和留日学生为主体的新式知 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输入 西方民主思想,掀起了一个译介西方社会政治学 术著作的热潮。
▪ 宗旨: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在制度层 面上学习西方文化,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度,以“托古改制”的办法来变革现实。
▪ 意义: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醒,西方思 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中国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 措施: ▪ ①办报纸,立学会,创办新式学堂,资产阶级的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化的因素
▪ 1、西方的入侵,带来了对中国文化价值全面挑战 。
▪ 2、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经济 、政治、文化传统与结构。
▪ 3、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文化与之 相适应。
▪ 4、西方的野蛮与先进的双重性,迫使中国学习西 方。
▪ 二、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
▪ 1、林则徐:开眼第一人 ▪ 1839年春天,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走私时.
他开始认真研究英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情况主 持编译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 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这部书是近 代中国第一部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打开 了中国人的眼界,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起点, 林则徐则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 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传统文化就向资产 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 中西文化碰撞,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 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 习,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 世界了。
▪ 因此,可以说,鸦片战争所引起的文化危机是中 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
▪ 4、中日甲午战争
▪ 《马关条约》,赔银2.3亿两白银,割让澎湖列岛、辽东 半岛、台湾、琉球群岛,开放重庆、苏州、杭州等
▪ 5、八国联军(英、美、德、法、俄、日、意、奥、西、 荷、比、匈)1900-1901
▪ 《辛丑条约 》,赔银4.5亿两,年息4厘,39年还清,总 共9.8亿两。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 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 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进 一步加深。 6、英国侵略西藏战争(1888年-1893年 )
▪ 《中英藏印条约》、《中英藏印条约补遗》哲孟雄改称锡 金,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 7、1903年-1904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 。
▪ 《英藏条约》,赔偿英国政府50万英镑 ,西藏为英国的 独占势力范围
▪ 总赔款:12.5亿两白银
▪ 领土:150万平方公里(俄)、台湾、澎湖列岛 、琉球群岛、朝鲜(日)、越南(法)、锡金( 英)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八章中国 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 一、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 1、民族危机 ▪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
国家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 义战争,引发中华民族 “亡国”、“亡天下” 的民族危机。 ▪ 2、文化危机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
▪ 二、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 1、经世思想
▪ 经世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修身”的 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 鸦片战争前夕,为挽救国动的衰落,龚自珍、魏 源、林则徐等致力于研究农政、刑名、河工、漕 运、盐法、战守、货币等实学。稍晚,曾国藩、 李鸿章等人也都以经世为目的,学习西方科技, 都是在经世思想的支配下,提出的主张、做出的 实绩。
▪ 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狮子吼》、《猛 回头》,孙中山的许多论著,以及革命派发表在 报刊上的大量时论,都是用鲜明的时代语言来表 达资产阶级的新思想。
▪ 内容与形式上,资产阶级新文化都有了更加独立 的形态,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又名“双十 革命”。
▪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儒家 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近代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终止。
▪ 二、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 “制不如人” 从“力”的层次,深入到智的“
层次”
▪ 1、戊戌变法(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 2、变易思想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变易思想。儒家 经典之一《易经》就是一部专门讲“变易”哲学 的著作。近代中国人在鼓吹改革、变法时常常引 用古代变易思想作为根据。传统变易思想成了“ 变法”的理论根据。维新派还把传统变易思想和 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 特色的进化学说。康有为的“三世”说就是这种 结合的产物。在他的那部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著 作《大同书》中,也可以看到中西变易进化思想 的奇妙结合。
革运动。 ▪ 指导思想:以自强为要旨,倡导“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西学(西技):西方 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标志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反映新兴资产阶级世界观,是世界近代 化的根本动力。 ▪ 中体: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 这个纲领在政治上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 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图以西方近代 科技思想来弥补儒学的不足。这就不自觉地把中 国文化引向了近代化。
▪ 3、倡导“科学”与“民主” 。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巩 固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这就需 要提高国民觉悟,而提高国民觉悟的主要方法是 培养国民的科学与民主意识。
▪ 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树立起科学和民主意识 ,于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这种新的价值观 念和道德观念与传统的以纲常名教为基础的价值 观念和道德观念格格不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