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12地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专题
大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5题。

(19分)
【古诗阅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10.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9)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ABD.正确; C.有误,“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故“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技巧主要有四个方面:描写方面、修辞方面、表现手法、抒情技巧。

而题干中已经给了限定,“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尾联”。

情和景的关系主要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思路如下,先找出景,再看情。

如果先有景,后有情,定是触景生情,比如尾联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景和情相反的,是以景衬情。

答案:(9)C。

(10)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古文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

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③扑:打。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__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质:_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______
(4)吾母垂涕.扑之涕:______________
1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B.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只填序号)(1分)
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

古时男子18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②经,这里指经书。

我们常说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1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
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

假:借②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质:询问③句意: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

被:同“披”,穿④句意: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

涕:眼泪(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的样子/这样、对的,故不同; B.拿/拿,故相同; C.代词,代蒋世铨/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故不同; D.才/竟,故不同;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平时积累作答。

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故说18岁错误。

(1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文中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和辨析文体了解作者感情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在读懂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主旨,并从文中找出跟选项有关的内容,分析比较,辨别正误,最后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ABD.正确; C.有误,“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不符合原文,应是怀念和感激之情;故选:C。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敝衣:破旧的衣服。

略无:毫无句意: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重点词有:苟:如果规:劝说句意: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答案:(11)①借;②询问;③同“披”,穿;④眼泪
(12)B
(13)①
(14)C
(15)①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齐齐哈尔、大兴安岭、黑河市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12-16题。

(共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2.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2分)
(1)尝趋.百里外趋:(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
【答案】12.(1)快步走(2)通“才”,才能(每题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条件,即我们常说的“语境”。

综合这两点,既是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看懂一篇具体的文言文的能力。

注意“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趋:读音为qū。

趋指以”短而多的步子快步走“的意思。

基本解释:1.快走:~走。

~进。

~前。

~奉。

~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

~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

~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

2.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向。

~势。

大势所~。

3.鹅或蛇伸头咬人。

4.追求,追逐:~时(追求时髦)。

~利。

~光性。

材:基本字义(1)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资料:~料。

教~。

素~。

题~。

就地取~。

(2)能力,资质:大~小用。

因~施教。

(3)棺木:寿~。

通假字:通“才”。

才能,能力。

任官惟材,左右惟其人。

——《书·咸有一德》士脩身功材。

——《管子·五辅》。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3.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答案】13.(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每句1分,重点词“以是”“假”“昏”“逮”漏译或错译各扣0.5分。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以是”,因此;“以”,介词,把;“假”,借;“得”,能够。

句意: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②句重点词语有:“昏”,愚笨;“逮”,不及,赶不上。

句译: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14.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1分)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答案】1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解析】14.本题考査学生给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

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侯,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的“之”是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人之为学”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语,主谓间要停顿,意思是: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为: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考点解析】文言文停顿、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2分)
【答案】15.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

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围绕两篇文章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的总结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在选文删掉的部分,这一句交代了“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所以在作答时,围绕“勤”和“艰”回答即可;乙文“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用原文语句“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来作答,用自己的语言就是“不学”或“不努力学习”。

此题考查较为简单。

16.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3分)
【答案】16.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各1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及写作手法。

从异和同两方面,从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三个角度作答。

两文都讲了学习问题,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表达方式上有所侧重: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甲文叙议结合,以记叙为主;乙文是典型的议论文,原文中的事例是记叙,但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以议论为主。

同此题考查较全面,也比较难。

但如果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对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常考知识点烂熟于心的话,
得全分也很容易。

正所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一倍;能力也超过别人一倍,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龙东地区(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牡丹江、伊春)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0-—25题,共35分)
(一)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0-13题。

(共10分)
【古诗赏析】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2分)
【分析】《行路难》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开头写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

接着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

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

“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解答】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

赏析句子时,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的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从中看出诗人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从中表现了诗人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

引用典故(或用典),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也能像姜太公(吕尚)、伊尹那样,得到先人赏识重用(或有好的官运)。

也可说“表现了诗人在心境茫然时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答案:
示例: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古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

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

随恭行阡陌
..,俱坐桑下。

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

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

④阴:暗中。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又何间.焉(2)阡陌
..
12.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2分)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2分)
1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2分)
【分析】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

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

(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

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

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

那人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
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

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

”说完就回去向袁安汇报去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又为什么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

阡陌,田间小路。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字词: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可,可以。

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

从,随行,跟从。

句意:(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重点字词:闻,听说;疑,怀疑;使,派遣;视,查看,观察;阴,暗地里。

句意: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其实就是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

由甲文中“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由乙文中“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是:重德化,不任刑罚。

答案:
(1)①参与②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绥化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援.疑质理(2)或遇其叱咄
..
11. 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2. 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辟也
B.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 录毕,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
D. 无从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
13. 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0. (1)引、提出(2)训斥,呵责
11.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12. D
13. 环境描写。

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

(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援.疑
质理”翻译为“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意思是“引、提出”。

“ 或遇其叱咄
..”翻译为“有时遭到他的训斥”,“叱咄”意思是“训斥、呵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