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议论性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案(议论性散文)
《过秦论》教案(议论性散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先扬后抑的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2.掌握本文精当的用词和丰富的修辞。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秦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本文对比论证的作用。
2.掌握本文精当的用词和丰富的修辞。
教学难点:
1.本文所阐述的秦亡的原因。
2.先扬后抑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中贯彻启发式原则,辅以提问法、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背景知识。
3.搜集有关秦朝灭亡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秦朝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王朝。
它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这个强大的王朝却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五年。
为什么会这样?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给出了他的解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文帝时,曾被召为博
士,一年间升至太中大夫。
他主张改革政事,力图使国家富强,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的反对,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做了梁怀王太傅。
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了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到处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他因此主张行仁政,重民意,轻刑罚,以巩固中央集权,增强国家的实力来抵抗外
患。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等,都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史论散文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总结经验教训,达到讽喻时政的目的。
《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上篇。
上篇主要分析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总结了秦亡的原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并正音正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论点的?
(2)本文一共写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之间是如何过渡的?
(3)作者在分析秦亡的原因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
3.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