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谵妄的识别与护理干预个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患者谵妄的识别与护理干预个案
一、疾病概述
谵妄是一种以意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改变和感知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住院患者和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谵妄的发生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可能导致患者的功能状态下降和死亡率增加。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 高龄是老年患者发生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如脑萎缩、神经元丢失、神经递质系统失衡等,这些都可能增加谵妄的发生风险。
2. 躯体疾病也是常见的病因,如感染、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紊乱(如低血糖、高血糖、低钠血症、高钠血症等)、肝肾功能不全等。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谵妄,如炎症反应、脑血流改变、神经递质紊乱等。
3. 药物因素也不容忽视。
老年患者常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一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镇静催眠药、阿片类药物等可能会诱发谵妄。
4. 手术和创伤也是导致谵妄的危险因素。
手术后的疼痛、应激反应、睡眠剥夺等都可能促使谵妄的发生。
5. 环境因素,如住院环境的改变、噪音、光线不足、睡眠剥夺等,也可能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谵妄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 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水平的下降,可从轻度嗜睡到昏迷不等。
患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减弱。
2.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刺激分散。
患者可能表现为不停地环顾四周、注意力难以持久等。
3. 认知功能改变:包括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受损)、思维混乱等。
患者可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认识周围的人等。
4. 感知觉异常:可出现幻觉、错觉、妄想等。
幻觉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形式,如看到不存在的人或物体、听到奇怪的声音等。
错觉是对实际存在的事物产生错误的感知,如把输液管看成蛇等。
妄想则是患者产生一些不真实的信念,如认为有人要伤害自己等。
5. 情绪和行为异常: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烦躁不安、攻击行为等情绪和行为改变。
也有的患者表现为淡漠、退缩、少言寡语等。
四、治疗要点
1.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躯体疾病,如控制感染、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等。
对于药物引起的谵妄,应调整药物剂量或停用可能导致谵妄的药物。
2. 非药物治疗: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噪音和光线刺激,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2)给予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3)进行认知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注意力和定向力。
(4)鼓励患者适当活动,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3. 药物治疗:在非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奥氮平等)、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地西泮等)。
但药物治疗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加重谵妄症状。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
1. 血常规: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等。
可以发现代谢紊乱,如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血糖、高血糖、肝肾功能不全等。
3. 脑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 或 MRI,可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
4. 脑电图:对于诊断谵妄有一定的帮助。
谵妄患者的脑电图常表现为弥漫性慢波活动。
六、护理诊断
1. 急性意识障碍:与谵妄引起的意识水平改变有关。
2. 有受伤的危险:与患者的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行为异常等有关。
3.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患者的食欲减退、进食困难等有关。
4. 睡眠形态紊乱:与住院环境改变、疾病疼痛、心理压力等有关。
5. 焦虑:与疾病的不确定性、环境改变等有关。
七、护理措施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注意力、定向力、认知功能、情绪和行为等变化,及时发现谵妄的早期症状。
(2)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躯体疾病的变化。
(3)观察患者的饮食、睡眠、排泄等情况,了解患者的整体状态。
2. 提供安全的环境:
(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减少噪音和光线刺激。
(2)设置床档,防止患者坠床。
将危险物品如刀具、热水瓶等远离患者。
(3)对于有行为异常的患者,必要时给予约束保护,但要注意约束的方法和时间,避免损伤患者皮肤。
3. 促进营养摄入:
(1)根据患者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对于食欲减退的患者,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鼓励患者进食。
(3)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应给予鼻饲或胃肠外营养支持。
4. 改善睡眠质量:
(1)保持病房的安静和黑暗,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2)合理安排治疗和护理时间,避免在患者睡眠期间进行操作。
(3)对于睡眠障碍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适当的镇静催眠药物。
5. 心理护理:
(1)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感受。
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2)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谵妄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
(3)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八、案例分析
现病史:患者,男性,78 岁。
因“反复咳嗽、咳痰 20 余年,加重伴呼吸困难 1 周”入院。
患者 20 余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每年发作 3 个月以上,多在冬春季节发作。
近 1 周来,患者咳嗽、咳痰加重,伴有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
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入院后,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烦躁不安等症状。
查体:体温 38.5℃,脉搏 110 次/分,呼吸 28 次/分,血压 160/90mmHg。
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 12×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 85%。
生化检查:血糖10mmol/L,电解质正常。
血气分析:pH7.35,PaO₂55mmHg,PaCO₂65mmHg。
头颅 CT 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Ⅱ型呼吸衰竭、谵妄。
治疗及护理: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吸氧等治疗。
同时,采取以下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提供安全的环境,设置床档,防止患者坠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保持病房安静,合理安排治疗时间;进行心理护理,与患者交流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意识恢复清晰,定向力正常,烦躁不安等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