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7(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于某晚9时驾驶货车在县城主干道超车时,逆行进入对向车道,撞上乙驾驶的小轿车,乙被卡在车内无法动弹,乙车内黄某当场死亡、胡某受重伤。

后查明,乙无驾驶资格,事发时略有超速,且未采取有效制动措施(事实一)。

甲驾车逃逸。

急救人员5分钟后赶到现场,胡某因伤势过重被送医院后死亡(事实二)。

交警对乙车进行切割,试图将乙救出。

此时,醉酒后的丙(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152mg/100ml)与丁各自驾驶摩托车“飙车”经过此路段(事实三)。

丙发现乙车时紧急刹车,摩托车侧翻,猛烈撞向乙车左前门一侧,丙受重伤。

20分钟后,交警将乙抬出车时,发现其已死亡。

现无法查明乙被丙撞击前是否已死亡,也无法查明乙被丙撞击前所受创伤是否为致命伤(事实四)。

丁离开现场后,找到无业人员王某,要其假冒飙车者去公安机关投案(事实五)。

王某虽无替丁顶罪的意思,但仍要丁给其5万元酬劳,否则不答应丁的要求,丁只好付钱。

王某第二天用该款购买100克海洛因藏在家中,用于自己吸食。

5天后,丁被司法机关抓获(事实六)。

1.2013/2/86.关于事实一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甲违章驾驶,致黄某死亡、胡某重伤,构成交通肇事罪
(B)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的想象竞合犯
(C)甲对乙车内人员的死伤,具有概括故意
(D)乙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致同车人黄某当场死亡、胡某重伤,构成交通肇事罪
2.2013/2/87.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肇事行为
(B)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逃逸行为
(C)对甲应适用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
(D)甲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数日后向警方投案如实交待罪行的,成立自首
3.2013/2/88.关于事实三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丙、丁均触犯危险驾驶罪,属丁共同犯罪
(B)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丁构成危险驾驶罪
(C)丙、丁虽构成共同犯罪,但对丙结合事实四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对丁应按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D)丙、丁未能完成预定的飙车行为,但仍成立犯罪既遂
4.2013/2/89.关于事实四乙死亡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甲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丙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处置现场的警察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乙自身的过失行为与本人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2013/2/90.关于事实五的定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丁指使王某作伪证,构成妨害作证罪的教唆犯
(B)丁构成包庇罪的教唆犯
(C)丁的教唆行为属于教唆未遂,应以未遂犯追究刑事责任
(D)对丁的妨害作证行为与包庇行为应从一重罪处罚
6.2013/2/91.关于事实六的定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王某乘人之危索要财物,构成敲诈勒索罪
(B)丁基于不法原因给付5万元,故王某不构成诈骗罪
(C)王某购买毒品的数量大,为对方贩卖毒品起到了帮助作用,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D)王某将毒品藏在家中的行为,不构成窝藏毒品罪
甲于某晚9时驾驶货车在县城主干道超车时,逆行进入对向车道,撞上乙驾驶的小轿车,乙被卡在车内无法动弹,乙车内黄某当场死亡、胡某受重伤。

后查明,乙无驾驶资格,事发时略有超速,且未采取有效制动措施(事实一)。

甲驾车逃逸。

急救人员5分钟后赶到现场,胡某因伤势过重被送医院后死亡(事实二)。

交警对乙车进行切割,试图将乙救出。

此时,醉酒后的丙(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152mg/100ml)与丁各自驾驶摩托车“飙车”经过此路段(事实三)。

丙发现乙车时紧急刹车,摩托车侧翻,猛烈撞向乙车左前门一侧,丙受重伤。

20分钟后,交警将乙抬出车时,发现其已死亡。

现无法查明乙被丙撞击前是否已死亡,也无法查明乙被丙撞击前所受创伤是否为致命伤(事实四)。

丁离开现场后,找到无业人员王某,要其假冒飙车者去公安机关投案(事实五)。

王某虽无替丁顶罪的意思,但仍要丁给其5万元酬劳,否则不答应丁的要求,丁只好付钱。

王某第二天用该款购买100克海洛因藏在家中,用于自己吸食。

5天后,丁被司法机关抓获(事实六)。

【正确答案】
1.2013/2/86.关于事实一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甲违章驾驶,致黄某死亡、胡某重伤,构成交通肇事罪
(B)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的想象竞合犯
(C)甲对乙车内人员的死伤,具有概括故意
(D)乙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致同车人黄某当场死亡、胡某重伤,构成交通肇事罪
【正确答案】B,C,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交通肇事罪、因果关系判断、故意过失认定、想象竞合犯的理解。

A、D选项,(1)在危害行为方面,甲有逆行违章行为(A1);乙亦有两项违章行为:无驾驶资格(A2)、略有超速(A3)。

(2)在因果关系方面,无论乙有无驾驶资格(A2),事故都会发生,事故(R)与乙无驾驶资格的违章行为(A2)之间无条件关系。

乙“略有超速”(A3)是轻微过错,不负主要责任,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D选项错误。

(3)黄某死亡、胡某重伤的结果(R),与甲逆行的行为(A1)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甲构成交通肇事罪,A选项正确。

B、C选项,(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故意犯罪。

本案中甲虽是有意实施违章行为,但对危害结果的造成是过失心态,应当认定为过失犯罪,C选项错误。

甲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不属想象竞合犯,B选项错误。

(2)交通肇事罪是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别法,两者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法条竞合关系,触犯两罪,应以特别法交通肇事罪一罪论处。

2.2013/2/87.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肇事行为
(B)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逃逸行为
(C)对甲应适用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
(D)甲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数日后向警方投案如实交待罪行的,成立自首
【正确答案】A,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因果关系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自首。

A、B、C选项,(1)“因逃逸致人死亡”指因肇事者逃逸、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须死亡结果与逃逸不救治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胡某因伤势过重“5分钟后”即死亡,说明即使甲当时及时救助,胡某仍会死亡,死亡结果(R)与逃逸行为(A2)无因果关系,不属“因逃逸致人死亡”。

(3)介入因素不中断因果关系链,只能将死亡结果(R)归因于之前的肇事行为(A1),属交通肇事行为致人死亡。

故而A选项正确,B、C选项错误。

D选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1条第3款后段:交通肇事逃选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
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况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D选项正确。

3.2013/2/88.关于事实三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丙、丁均触犯危险驾驶罪,属丁共同犯罪
(B)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丁构成危险驾驶罪
(C)丙、丁虽构成共同犯罪,但对丙结合事实四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对丁应按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D)丙、丁未能完成预定的飙车行为,但仍成立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A,D
【试题解析】(1)丙既醉酒开车,又追逐竞驶(“飙车”),构成危险驾驶罪;丁追逐竞驶(“飙车”),构成危险驾驶罪。

二是共同犯罪。

A选项正确。

(2)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在造成具体危险的情况下,是特别法与一般的法条竞合关系,应按特别法危险驾驶罪论处。

在只造成抽象危险的情况下,危险驾驶行为不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故丙应按危险驾驶罪论处。

B选项错误。

(3)根据事实四,因无法查明死亡结果由丙、丁造成,故死亡结果与丙、丁的行为无因果关系,不能认定二人构成交通肇事罪。

C选项错误。

(4)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四项行为除违规运输化学品是具体危险犯,其他三项均为抽象危险犯),只要实施行为即认为具有抽象危险,即构成既遂,无须飙车行为实施完毕。

故D 选项正确。

4.2013/2/89.关于事实四乙死亡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甲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丙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处置现场的警察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乙自身的过失行为与本人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A,B,C,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因果关系判断,主要涉及条件关系的认定、同时犯因果关系。

涉嫌与乙死亡结果具有条件关系的因素有四个:甲逆行,乙无驾驶资格、略有超速,丙的撞击,警察处置现场。

(1)首先,警察处置现场的行为无任何过错,无条件关系,更无因果关系;乙无驾驶资格、略有超速的违章行为,与事故的造成无条件关系,也无因果关系。

(2)对于甲逆行(A)、丙撞击(B),可认为是“同时犯因果关系”模型,关键问题在于事实认定问题。

(3)假设事实可能一:如果乙被丙撞击前已经死亡,则丙死亡与甲逆行(A)有因果关系,与丙撞击(B)无因果关系;(4)假设事实可能二:如果乙被丙撞击之后才死亡。

①如丙的责任大(如丙直接轧死),则死亡结果与丙撞击(B)有因果关系;②如甲的责任大、丙的责任小(如一般司机都来不及刹车),则死亡结果与甲逆行(A)有因果关系;③如甲、丙责任一样答,或不能查明二人责任大小(推定同等责任),则死亡结果与甲逆行(A)、丙撞击(B)都有因果关系。

(5)但是,因为无法查清乙被丙撞击之前已死亡,还是撞击之后才死亡。

由于无法证明死亡结果具体是由甲、丙谁的行为导致,根据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实认定、证据推定规则,应当认为都无因果关系。

(6)故而,涉案四个因素均与死亡结果之间无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其中两个因素是本来就无条件关系,两个因素系因无法查明事实而无法证明有因果关系。

5.2013/2/90.关于事实五的定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丁指使王某作伪证,构成妨害作证罪的教唆犯
(B)丁构成包庇罪的教唆犯
(C)丁的教唆行为属于教唆未遂,应以未遂犯追究刑事责任
(D)对丁的妨害作证行为与包庇行为应从一重罪处罚
【正确答案】A,B,C,D
【试题解析】(一)王某(1)如果王某真的为丙顶罪,其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作假证明包庇,根据《刑法》第310条,可构成包庇罪。

此种情况下,因王某自担罪责,不属“证人”,不能构成伪证罪。

(2)但本案案情是,王某客观上没有实施顶罪的包庇行为,主观上也无顶罪的意思,没有包庇故意,不能构成包庇罪。

(3)王某谎称帮助顶罪而欺骗丁给其5万元酬劳,根据《刑法》第266条,构成诈骗罪。

(二)对于丁(1)丁驾驶摩托车“飙车”,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构成危险驾驶罪。

(2)丁教唆王某帮助顶罪,按照共犯从属说,因王某未实施包庇不法行为,故而丁不能构成包庇罪的教唆犯。

注意:这里不构成包庇罪教唆犯的原因,并不是因本犯不具期待可能性。

(3)关于妨害作证罪,因其是伪证罪教唆行为正犯化的情况,本身是正犯,故而无需具备共犯从属性。

该罪的实行行为是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

在本案中,由于王某不属“证人”,对象人不符合,故丁不能构成妨害作证罪。

注意:这里不构成妨害作证罪的原因,也不是因本犯不具期待可能性。

故ABCD说法均错误。

6.2013/2/91.关于事实六的定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王某乘人之危索要财物,构成敲诈勒索罪
(B)丁基于不法原因给付5万元,故王某不构成诈骗罪
(C)王某购买毒品的数量大,为对方贩卖毒品起到了帮助作用,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D)王某将毒品藏在家中的行为,不构成窝藏毒品罪
【正确答案】A,B,C
【试题解析】A选项,王某没有以加害丁为内容对丁进行威胁、要挟,没有实施敲诈行为,不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B选项,诈骗罪的成立只需骗取他人认识错误而交付,并未限定基于合法原因给付才构成诈骗;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认识错误基于不法原因而给付,也构成诈骗。

C选项,根据片面对合犯的原理,刑法只规定贩卖毒品的行为构成犯罪,未规定购买数量较少毒品的购买行为本身构成犯罪(当然购买数量较大可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购买者既不构成独立的罪名,也不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D选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第1条的规定,以自己吸食目的购买毒品,不构成贩卖毒品罪,数量大的可构成持有毒品罪。

根据《刑法》第349条(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的规定,窝藏毒品罪中的毒品,特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用于犯罪的毒品,不包括以自己吸食目而购买的毒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