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诊断脑梗死的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诊断脑梗死的价
值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5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按1:1比例选取同期收治5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CTA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以及颅内及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分布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头颈部动脉、颅内动脉及侧支循环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颈内动脉颅段、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头臂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头颈部血管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IA患者应用CT头颈联合CTA扫描,一次扫描所获取的头颈部动脉成像图像完整,提高了TIA检出率,对于血管斑块稳定性的判断也能够更加准确,可以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脑梗死
引言
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且多为重症患者。

临床上对于患者的病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加以判断,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订有着较好的帮助。

临床医师利用CT血管成像(CTA)扫描能够对患者的血管壁、管腔附近组织病变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而短暂性脑缺血(TIA)可能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

TIA的发生和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且发作往往比较突然,病情发展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是脑梗死以及一过性
脑血流降低引起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具有较高复发率,所以临床上非
常重视对TIA的判断与诊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并
按1∶1比例选取同期收治5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7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7.8±8.8)岁。

脑梗死病程1~5天,
平均病程(2.89±0.33)天。

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66.8±7.2)岁。

脑梗死病程1~4天,平均病程(2.59±0.42)天。

1.2方法
患者选择仰卧位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包括主动脉弓至颅顶。

使用ZTI-1200
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碘佛醇20mL,在肘正中静脉或者上肢远端静脉注入,每秒
5mL,对于患者颈动脉达峰层数进行观察。

根据层数计算扫描延迟时间(计算方法:10+nx2+2s)进行扫描。

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射350mgI/mL碘佛
醇70mL,每秒流速为5.0mL,随后注入生理盐水30~40mL,每秒流速为5.0mL。

扫描范围自患者气管分叉下缘至颅顶部位。

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kV;探
测器宽度:40mm;螺距:0.984∶1;旋转时间:0.5s;进床速度:39.37mm/s;
层厚:0.625mm;矩阵:512×512;重建层厚:5mm。

1.3观察指标
1)脑梗死类型,包括多发性脑梗死(存在2个以上脑梗死病灶,直径为2~
20mm)及腔隙性脑梗死(直径为0.2~15mm的囊性病灶);2)血管闭塞程度评分。

观察血管狭窄程度;3)血管斑块类型。

于斑块中心测量CT值;4)血管狭窄分布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颅内段及颅外段动脉狭窄分布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比较
观察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CTA图像对比(图1,2)。

表1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对比〔n(%)〕
2.2两组患者脑血管闭塞程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头颈部动脉、颅内动脉及侧支循环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脑血管闭塞程度评分对比(x±s,分)
2.3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斑块类型对比
两组共检出斑块488块,图像可见部分斑块中心呈低密度影,周围环绕有高
密度影,部分斑块表现为局部隆起或呈弥漫性增厚,呈较均匀的密度影。

观察组
患者头颈部血管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斑块类型对比〔n(%)〕
2.4两组患者血管狭窄或闭塞分布情况对比
两组共检出狭窄或闭塞段数408段,其中,两组患者颈内动脉颅段、ACA及MCA、头臂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PCA、椎动脉颅内段、椎动脉颅外段及基
底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4。

表4两组患者血管狭窄或闭塞分布情况对比〔n(%)〕
3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多,且很多患者都属
于重症患者,所以有必要进行提早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以影像学方式判断疾病能
够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头颈部血管技术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在探查
患者头颈部血流情况时也不会损伤患者,具有无创性,因此患者比较容易接受。

CT头颈联合CTA扫描对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具体程度能够进行及时了解,可为
临床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像,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性,对于血管情况能够进行细
致地了解。

在TIA诊断中,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临床影像学
医师也越来越意识到诊断的重要意义。

国内相关的专家也提倡对TIA患者进行影
像学诊断,很多患者影像学资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阳性。

最新研究发现,TIA可能和血栓调节蛋白具有相关性。

脑梗死发生后,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增高,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这说明脑梗死的发生与脑缺血密切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的独立发生危险因素。

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诊断及控制,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CT头颈联合CTA扫描,一次扫描所获取的头颈部动脉成像图像完整,提高了TIA检出率,对于血管斑块的稳定性的判断也能够更加准确,可以降低患者的风险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爽.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诊断脑梗死的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4):265-266.
[2]李振强,廉丽敏,田茜,张岩.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05):1049-1050.
[3]杨波,顾伟,薛晨,顾庆春.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对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的诊断[J].世界复合医学,2019,5(05):96-98.
[4]纪俊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A的诊断及应用价值[D].青岛大学,2018.
[5]黄华洪.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诊断脑梗死的价值与优势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8):64-65.
作者简介;吴小松(1988年.10月-)男,苗,贵州印江,本科,初级
主要从事:影像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