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吃奶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瑞士吃奶酪
作者:欧阳军
来源:《华人时刊》2024年第01期
我在瑞士法语区曾度过两年光阴,谈到当地的饮食文化,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吃奶酪。
在欧美,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
尤其在瑞士这个盛产奶酪的国家,每个人每年消费的奶酪足足达20kg。
那儿还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顿饭没有奶酪就像一天没见太阳。
”瑞士奶酪种类繁多,即使每天换吃一种,一年下来也尝不完所有的品种。
驰名世界的格律耶尔干酪和爱芒特干酪均产于此。
在飞往瑞士的飞机上,供应的西餐里配有一小块用锡纸包成三角形、贴有彩色商标的瑞士奶酪,十分精致好看。
我剥开锡纸,要尝个究竟。
可是,扑鼻而来的却是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好奇地咬了一小口,臭味一下子袭到了喉咙眼儿,险些没“哇”地一声吐出来。
那难忘的第一次品尝使我有一段时间对奶酪“敬而远之”,不敢轻易尝试。
但在瑞士,若想与奶酪“断绝关系”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在市场、商店还是在报刊杂志上,处处可见奶酪的“尊容”。
食堂、餐馆,时时也会有那股臭味缭绕。
瑞士朋友十分好客,但到人家做客不会吃奶酪可就麻烦了。
瑞士烹调,无论是做汤还是做馅饼,煎蛋还是拌沙拉几乎样样离不开奶酪。
有时还用奶酪作主食,最常见的是刀刮干酪和干酪火锅,这是瑞士人用来请客的最有名的风味餐,就像北京人吃烤鸭、涮羊肉那样久负盛名。
头一次吃刀刮干酪是一位老画家爱玛·比娜格太太请客,她选了洛桑市中心一家颇有名气的风味餐馆。
餐馆里面的装潢摆设充满了古朴的乡土气息,几位侍者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吹奏着山区的古老曲子。
比娜格太太十分内行地说:“在这种地方才能吃到正宗的刀刮干酪。
”连同另请的七个朋友,我们在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周围落坐,在若明若暗的烛光下,在悠悠曲调萦绕中,仿佛置身于阿尔卑斯山区小木屋。
喝过开胃酒后,桌上摆出了醋渍小黄瓜、水煮马铃薯、烟熏香肠和生晒肉片,这种肉是用生羊肉腌过调味料后,在洁净的雪山上风晒而成的。
吃时把它切成极薄的片,所以呈棕红色、半透明状。
随即,厨师捧来直径1尺多长、厚度达3寸、像砧板似的大圆奶酪,当众将它对半分开,让我们亲眼确认是上好的格律耶尔干酪后,便在餐桌旁架起了一個上面带有铁夹的烤盆,随后把那硬得像砖头般干酪切口朝下固定在铁夹上,下面用文火加热,烤软的部分用刀一层层分别刮在客人的盘子里,客人便用马铃薯块蘸着热乎乎的奶酪,就着生晒肉片,呷着白葡萄酒
美美地吃起来,比娜格太太与她的朋友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这刀刮干酪的吃法,教我如何动刀动叉,我手脚笨拙地效仿着他们。
当我把那在他们看来是美味佳肴的食品送到嘴里时,奶酪的怪臭味,生羊肉的膻腥味儿令我无法掩饰直皱眉头。
大家见我这副苦相,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比娜格太太安慰我道:“来瑞士不吃刀刮干酪,这等于你白来一趟。
不过,奶酪这东西会叫你越吃越想吃的。
”
为了不扫大家的兴,也为了我这一到钟点就要进食的胃,我便用鼻子憋着气,硬着头皮,囫囵吞枣地往下咽。
因为厨师得慢慢地烤,一层层地刮,每人要等着轮上四五次才能吃饱,所以吃这种东西要花很长的时间,万万急不得。
瑞士朋友们告诉我,吃这刀刮干酪,情趣之一就在这“等”字上。
不等哪来畅谈与倾诉,不等哪来交友的机会。
干酪火锅是瑞士人吃奶酪的另一绝招。
就是把干酪和白葡萄酒同时放入一只不断加热的锅里,待完全溶为粘稠的液体后,便用咸面包块醮这奶酪糊糊吃。
由于干酪火锅做法比较简单,所以许多人在家里请客常做这种火锅。
干酪火锅吃过后,全身往往热烘烘的,很适合于冬天吃。
瑞士的奶酪品类繁多:有牛奶酪、羊奶酪,有去脂酪、全脂酪,有鲜酪、发酵酪,有软巴巴的带黑点的湿酪、硬邦邦的带气孔的干酪。
有的奶酪表面还带有厚厚的一层绿色霉菌,发酵得越久臭味越大。
于是我从不太臭的吃起,吃得多了,较臭的也渐渐能接受了,甚至慢慢产生了兴趣,时间长了不吃,我还真对它有了“思念之情”。
回国后凡是从瑞士来的朋友,我必叮嘱他们带些奶酪给我解解馋。
(责编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