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
第三章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2.维护、改造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篇政治发展
第一章政治革命
第一节政治革命的涵义
一、革命与政治革命
人们对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下过种种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从革命发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的意义上来说明革命的涵义的。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革命阶级推翻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
而政治革命就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二、政治革命的特征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
3.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
4.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促的变革。
6.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第二节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一、政治革命的条件
1.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2.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3.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
4.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5.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
二、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
这是政治革命的基本方式。
2.和平过渡。
和平过渡必须以暴力作为后盾。
考察历次政治革命,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两种方式总是互为补充的。
暴力革命为和平过渡创造条件,和平过渡则为暴力革命降低“成本”。
第三节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革命的类型
西方学者对政治革命的研究,形成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标准。
他们的划分有的不够确切,有的没有体现政治革命的性质或实质性内容。
政治革命分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按照革命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政治革命的作用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决定性方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治革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环境。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
第二章政治改革
第一节政治改革的涵义
一、政治改革的定义
改革、改良和革命是人们经常使用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革、改良和革命是表征社会进化与变革的同一系列,但又程度不同的三个概念。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
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次为主体。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3.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进程。
4.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6.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其限度。
7.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第二节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一、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对于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必须贯彻三项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二、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
就是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
在确定最终和总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渐进方式”。
第三节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一、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从宏观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包括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改革的合理目标和周密计划、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等。
二、政治改革的作用
首先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其次,政治改革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第三,政治改革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