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货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货币
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冶铜技术也日趋成熟,这为后来的金属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春秋晚期到战国,在中国广大的地区,并存有布币、刀币、圜钱和铜仿贝四大货币体系。

这一段历史至秦始皇统一货币,历经约三百余年。

流行于魏、晋、韩、赵、燕(部分)等中原广大地区,地望在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全部,陕西省大部,山西省中北部等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的地区。

布币的形状源于生产农具中的铁铲,古代称这种铁铲叫鎛。

鎛与布读音相近,加上后人认为钱这种东西无脚走天下,到处流布,所以就专叫布币了。

存在决定意识,因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货币的形态也取像于农具了。

布币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是空首布,即“铲”的头部是中空的,仍然可以纳柄,就象现代的铁锹可以插入木柄一样。

晚期的布币已经没有中空的首,变成扁平,称平首布。

外形也小了许多,平首布使用起来比空首布就方便多了,也节省了资源。

这是历史的进步。

各地区的空首布、平首布大小形制不尽相同。

空首布有大中小数种,从布币的肩来分,有平肩的,也有斜肩的,还有耸肩的。

从布币的足来分,有方足、圆足、尖足等数种。

有的无文字,有的有文字。

有文字的从单字到多字都有。

从计量单位上分,有以“朱”(铢)为计量单位的,有以“两”为计量单位的,有以“釿”为计量单位的。

有以“寽”为计量单位的。

如果单看形状,还有的平首布币既不像圆足布,也不像尖足布和方足布。

钱币界称其为异形布。

战国晚期楚国还铸行一种大布,布上文字为“殊布当釿”。

体形大,钱币界称为楚大布。

同时其还有一种小形的,面文“四布”,背文“当釿”。

应是大布的辅币,均十分少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孔布”,旧称“三窍布”。

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

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

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

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

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

大小布值恰好为2:1。

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上?、下?阳、平台、?与、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县又出土一枚仅见的“宋子”,计约15种左右。

三孔布考证有三种观点:1.三孔布以朱两计重系秦制,当为秦铸;2.形制雷同赵圆足布,出土均在赵故地,是为赵币;3.战国末年秦占赵后赵地所铸货币。

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

各种布币可谓“百花齐放”,这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前的普遍现象。

刀币流行于齐国大部(山东半岛)和燕、赵的小部分地区。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

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

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

齐国地处海滨,得渔盐之利,经济更为发达。

刀具是渔猎之家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于是,刀这种形态的工具成为齐国货币——刀币的参照。

齐刀面有“化”字而称“刀化”。

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齐刀体大厚重,均有文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均有。

三字的刀币名:齐法化。

化是货的简书,法是法定,齐法化就是含义就是“齐国的法定货币”。

因为齐国的刀币体大厚重,故被钱币界称为“齐大刀”,以区别于燕、赵铸造的刀币。

地处北垂的燕国,也铸造刀币为本国货币,但形体小且轻薄。

普遍在刀身上一面铸一“明”字,一面铸地名或炉别。

故被钱币界称为燕明刀。

小形的刀币取形于狩猎先民的随身割削工具。

燕国铸造的刀币族中,还有两个特殊品种,一是尖首刀,一是针首刀。

顾名思义,尖首刀的刀首是尖的;而针首刀的刀头则更尖,几乎呈针尖状。

赵国也铸行刀币,但赵国的刀币没有弧度,是平直的,故被钱币界称为赵直刀。

前些年,在杭州绍兴战国遗址附近还出土了一种类似古代兵器的小型戈,小而轻薄,引起钱币界的关注,最后大家一致认定这是一种新发现的戈币,十分珍贵。

历史总是在进步着,布币刀币取代贝币是一种进步,但布币刀币在使用中的不便是显而易见的。

终于被后来出现的货币形态所逐渐取
代。

圜钱出现的最晚,约在战国中期以后。

所谓圜钱,就是一种圆形有孔的铜铸币。

一般认为取像于象征财富权力的玉璧。

因为它是圆形战国时期,楚国是南方最大的国家。

楚国有一套自行的货币体系——蚁鼻钱。

流行区域在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把这种铜仿贝的货币称为蚁鼻钱,因为其中的一种(也是数量最大的),凸面有阴文“各六铢”,看上去象一只蚂蚁,趴在凸面高鼻上面,后人就称其为蚁鼻钱了。

还有一种钱的钱文,象人的面部,怪怪的表情,被称为鬼脸钱。

这都是前人典型的望文生义。

因为那种文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即使是“各六铢”,学术界也还有不同的看法,未成定论。

其中只有“君”、“行”、“金”等字比较明确,
基本没有分歧意见。

有孔的形制,比起刀币、布币更便于携带的授受,所以成为一种更加符合商品交换日益增长需要,同时也更为进步的金属铸币形式,用者称便。

圜钱流行区域主要是三晋、秦、中原的周、齐、燕等地区。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铸币的形制虽然有了变化,但原有货币单位却基本保留着。

周和三晋的圜钱,单位仍是““釿””;秦国的圜钱仍称“两”;齐、燕地区仍称“化”。

圜钱最初为圆形圆孔,后发展为圆形方孔。

有人说是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决定的。

我则有不同看法,如果说圆形方孔是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决定的,那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早就形成了,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铸成圆形方孔呢?我认为还是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有关。

圜钱批量铸成后,要对留有浇铸口的“毛刺”进行打磨。

打磨的方式是在穿孔中穿上一个金属的“棍子”,然后用错刀进行打磨。

圆孔的圜钱在打磨时会跟着转动,效率为之降低。

如果改为方孔,穿棍也是方的,那么“钱币”就会牢牢固定于穿棍上,工作起来效率倍增,如此而已。

我们的很多前人,在做学问时往往靠主观臆想,常常把简单的东西搞的很莫测很神秘,贻害甚多。

圜钱的出现与流行范围的不断扩大,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也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