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历史一轮通史版试题: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2018·湖南娄底联考]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建立
B.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
C.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宪法是指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可知,1954年三大改造尚未完成,中国仍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因此这部宪法“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故选D项。

2.[2018·江苏宿迁期末]“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
B.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
C.由立法机构变为协商机构
D.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体现了其立法的职能,而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不复存在,而是作为政治协商机构,故选C项。

3.[2018·湖南衡阳月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该材料主要( ) A.表明了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反映了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是比例代表制
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形成
答案 B
解析人大代表的选举以一定比例的人口为基础,同时适当照顾城市,这就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故选B项。

4.[2017·四川攀枝花联考]《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答案 B
解析题干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5.[2018·湖北孝感六校联考]观察并阅读下图,关于该图所涉及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①西藏人民享有自治权利始于1965年②西藏是最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区③藏族人大代表比例最大,直观地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本届人代会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候选人可以是汉族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①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正确;②在五个自治区中,西藏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最晚的自治区,正确;③由饼状图可知:藏族人大代表比例最大,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④西藏自治区主席候选人应当为藏族人,错误,故选A项。

6.[2018·武汉二中期末]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就实现人民民主政
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

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答案 B
解析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制度借鉴了俄国的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而不是独创,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各民主制度吸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制度的代表不仅有工人、农民,还有其他阶层的人员,具有广泛代表性,故C 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故D 项错误。

7.[2018·河南百校联考]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

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答案 D
解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还面临诸多问题,国家的法律建设才起步,不可能实现了有法可依,故A项排除;由于法律不完备,所以“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不合题意,故C 项排除。

据材料“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8.“文革”期间,党政机关遭受冲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受到人身迫害,造反派无视法律、破坏法律,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

这些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是( )
A.“文革”的全面发动
B.“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
C.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D.中共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答案 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这反映的是“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故B项正确。

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二、非选择题
9.[2017·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周官》中提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在古汉语中“议”包含了商讨、谋划、评价、抉择等含义。

“议”的活动包含了三个要素:第一,通过语言进行协商(“语”);第二,协商过程中有理性的思考(“谋”);第三,协商的目的指向事情自身可能具有的最为恰当的解决方式(“宜”)。

在典籍中,“所议之事”主要是政治事务,如“议储”“议兵”“议勋”“议罪”等等,都可以归之为“议政”,即政治协商的范畴。

在制度设计上,在上述所论及的先秦“三朝”制度中,“治朝”就是君臣之间每日的例行朝会,凡有官爵者皆可参加,讨论具体的政治事务。

秦汉以后,随着皇权专制体制的确立,“朝议”制度就逐渐成为国家决策的关键形式。

具体而言,“朝议”又有“廷议”和“集议”之别。

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传谕旨,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等,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摘编自卢兴、吴倩《中国古代政治协商传统
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材料二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
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
的历史方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政治协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和新中国关于“政治协商”的不同及二者产生的相同政治影响。

答案(1)特点:协商议政形式不断规范,发展固化为政治制度;协商议政的事务广泛;君主是协商议政主导者。

(2)缘由:近代中国社会对民主政治有强烈的诉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民主为治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管理需要;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古代治国以和为贵精神的影响。

(3)不同:协商的根本目的不同:前者实际上是君权的辅助形式,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权的统治;而后者目的是协调利益关系以实现个体和集团的合法权利。

协商主体的地位不同:古代“君”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权,而“臣”和“民”的地位是从属性的;而现代政治协商在民主制度框架内进行,协商中的个人之间、党派之间都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每个协商主体都享有生命、财产、言论等多方面的自由权利。

影响:政治协商在制度上为政治决策过程规定了理性协商的程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执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上述所论及的先秦‘三朝’制度中,‘治朝’就是君臣之间每日的例行朝会”“秦汉以后……关键形式”可得出协商议政形式不断规范,发展固化为政治制度,“‘所议之事’主要是政治事务,如‘议储’‘议兵’‘议勋’‘议罪’等
等,都可以归之为‘议政’”可得出所议之事广泛的特点,根据古代制度的特点可以得出所谓“议政”也只是在君主领导下的议政。

第(2)问,根据材料二,由“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等信息分析得出。

第(3)问,第一小问不同,可以从组织“政治协商”的目的,组织者的阶层利益,参与者的主体地位来进行比较即可;第二小问相同政治影响,需要从二者对决策正确性的保障上,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对执政效率方面进行叙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