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遗迹——湖南境内抗战遗址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境内抗战遗址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湖南抗战遗址是全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之一。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不仅延续了湖南的历史文脉, 而且也丰富了城市人文景观。然而,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其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如何处理好历史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对促进抗战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湖南抗战遗址的现状及保护和利用价值的调查与分析, 尝试提出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抗战遗址和合理的再利用这些遗址的方法与措施, 从而赋予抗战遗址以新的活力。
关键词: 湖南; 抗战遗址; 现状;
背景:遗址、遗迹是城市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见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 年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指出人类的遗产涵盖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自然遗产是作为一种环境存在, 而将文化遗产中的遗址定义为: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的地方。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指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具有保护的价值。因此, 我们可以将抗战遗址定义为: 抗日战争时期,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其不仅具有文物共有的价值, 也具有其它历史文物所不具备的特殊革命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1 湖南抗战遗址的产生及现状
1.1湖南抗战过程简介
湖南地处内陆,抗日战争时期,从1938年10月27日武汉失守后,湖南便成了抗日战争的前线,是全中国抗日救亡规模最大、声威最壮、持续时间最久的省份之一。其间经历了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等震惊中外的战役,至1945年9月15日,湖南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长沙举行,湖南抗战宣告胜利结束。湖南也成了最终埋葬日军的地方。
战争期间,全省共伤亡262万多人,其中死亡92万余人,重伤170余万人,毁房94万多栋,毁粮4000多万担,损失耕牛64万多头。此外,湖南还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居全国第2)、军粮700 1000
万担、军布300万匹、军棉70000担。8年中实征实募壮丁210多万人(转引自萧栋梁、余应彬《湖南抗日战争史》)。1938年,在“焦土抗战”的口号下,半个长沙误毁于文夕大火,1944年衡阳毁于衡阳保卫战,全城仅剩三栋残墙。仅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有组织的战时服务队为例, 长沙县有6,495人, 浏阳86,058人, 平江有34,340人, 湘潭约36,000人, 醴陵、宁乡、沅江、湘阴等地也组织了训练服务队, 担任筑工事、破坏道路、输运粮弹、收容伤兵掉队兵等任务在湖南进行的会战占全国正面战场会战的约1/4强。日军先后投入兵力60余万人次,伤亡20多万人。中国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包括一批军、师、团长在内的10余万湖南籍官兵为国英勇捐躯。因此,湖南军民对全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2遗址分布情况
现存的湖南境内抗日战争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沙、常德、衡阳、芷江等地。遗址主要以长期的革命活动的发生地、革命事件的直接发生地和革命人物纪念地或纪念物为主, 至少有100 余处, 零散的分布在以上区域范围内, 其中有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一些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单就衡阳而言,有衡阳城区的五马归槽、陆家祖屋、江西会馆、五桂岭抗战前线指挥所、岳屏山“抗战纪念城”碑、张家山衡阳保卫战阵亡将士墓等一批抗战时期重要的遗址遗迹;到衡阳县樟木乡樟木市实地察看了写有“抗战到底是救国家救同胞救自己”的抗战标语墙;到南岳拜谒了忠烈祠、察看了游干班旧址;高岭圆形坑道据点工事遗址等。而且该市现至少有4 处抗战遗址遗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第1 处是“衡阳抗战纪念城”碑和牌坊。但当年蒋中正题写的碑名字迹后来被毁,现碑名是1984 由湖南省政协主席程星龄补题。第2 处是张家山衡阳保卫战阵亡将士墓。第3 处是南岳忠烈祠。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当时由中央政府决定兴建纪念并安葬抗日阵亡将士的地方。“忠烈祠”三字由蒋中正亲笔题写。第4 处是南岳游干班旧址──南
岳圣经学校及礼堂。南岳游干班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曾在这里办班共为三期,为中国军队培养了3000 多名游击战骨干。
1.3遗址分类情况
通过对湖南的抗战遗址、遗迹的资料搜集整理, 根据现存遗迹的特点可分为以下6 大类。
1) 抗战文化运动及文化名人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批著名的外省籍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沈钧儒、邹韬奋、闻一多、朱自清、曹禺等纷纷随文化教育机关内迁或因其他原因来到长沙。他们通过演讲、写文章等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湘籍文化名人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张天翼、廖沫沙等人也先后从外地回到了长沙;一批原来在大学里初露头角的湘籍大学生黎澍、李锐等也回到了长沙。他们因人熟地熟,或办报刊,或在抗日团体和学校任职,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所起作用更大。这些文化人士与原来在长沙的文教界人士李仲融、杨荣国等人相汇合,形成了以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为骨干,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文化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初期,先后来长沙的学生和文化界人士达1500多人,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士约700多人。此外,长沙的抗战文化运动还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关切和支持,史沫特莱、鹿地亘、世界学联代表团等先后访问长沙。大批文化人荟萃长沙,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抗日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 原国民党的党、政、军各部委办事处及其负责人的旧址活动地, 如陆家祖屋、五桂岭抗战前线指挥所,衡阳机场、芷江机场等;
3) 国共合作遗址纪念地,如南岳游干班旧址──南岳圣经学校及礼堂
4) 抗战胜利阶段,中国正面战场反攻的起点和国民政府的洽降地,如各大战役战场及芷江
5) 战时迁长沙各厂矿、高等院校、文化机构旧址, 如西南联大旧址、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长沙分会、会刊《抗战文化》创办地等;
6) 战时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建筑物的旧址, 如芷江抗战签字受降纪念坊、忠烈祠、抗战胜利纪功碑遗址等。
1.4保护与利用情况
目前, 由于对大多数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重视不足, 不少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