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对汉英翻译的启示——以《三国演义》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对汉英翻译的启 示——以《三国演义》为例
Outline
一、形合与意合的定义 二、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 三、《三国演义》中英语形合汉语意合研究与 翻译策略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一:定义
形合(hypotaxis)是指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 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 关系。 意合(parataxis)是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 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 分句的含义表达。 形合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意合注重意义上的 连贯。
2 、变动态为静态。 由于英语形合的特点,英语表达多用静态。英语 造句一般按主谓结构先搭一主要框架,其他成分通过 各种形式上的连接手段直接或间接黏附在这一框架的 里外、前后或中间。因此英语句子一般只能有一个谓 语动词, 其他的动词则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不定式、 分词、动名词、同源名词)或介词短语的形式来表达。 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动词突出,没有分词,介 词贫乏,因而汉语表达多用动态。将汉语译成英语时, 要注意化动态为静态,找出主要动作译成谓语动词后, 将原句中其他次要的动作译成分词或介词短语。
2)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When the rule of the Zhou Dynasty weakened, seven contending kingdoms sprang up, warring one with another until the kingdom of Qin prevailed and possessed the empire. 例2中“周末七国分争”一句中有时间上的顺承关 系,译文中用“when”连接起来,后面的单词“until” 也体现了时间上的一种先后顺序,以及译文句末的增 译部分,都体现出英语形合的特点。
以上译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充分体现了英语 形合、表达多静态的特点。因此,在汉译英时要做到 化动态为静态,使译文更加地道。
3 、变竹形为树形。 汉语讲究意合,句子结构不受形式的约束,多用短句、 流 水句。而英语注重形合,连接手段丰富多彩,关系代词、关系 副词、连接代词、 连接副词应有尽有,多用长句和复合句。汉 语句式结构简约流散,但语义连贯, 围绕话题或主题逐步展开 思维的各个层面,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犹如一根春竹, 一节 之后又生一节。英语的句子结构复杂,层次迭出、句中有句、 环扣镶嵌,犹如一棵大树,枝蔓横生, 主次分明。汉译英时应 注意在句式结构上做相应的变通处理,把简短的、竹节式的汉 语流水句译成结构层次复杂严密的英语树形主从复合句,化简 为繁,以符合英语的行文表达习惯。
8)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 以收民心。” Wu Qiong said, "Yuan Shao is fond of scheming, but he fails in decision and so is not to be feared. But it would be well to give him rank and thus win popular favor." 例8中,译文用he和him代指前边的“袁绍”,避免了重复。 上述两个例子体现了汉语意合,常常需要重复表达前面出现的 词汇或短语;英语形合,多用代词、关系代词或用其他手段来 避免重复。在汉译英要时刻注意变重复为替代,从而得到地道 的译文。
2、汉语意合
与西方民族不同,中国人自古受到儒家、道家、 佛家学说的影响,强调“悟性”与“直觉”,体现 在语言上就是汉语组句主要采用意合法。汉语造句 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 (implicitcoherence),注重时间和事理顺序,注重 功能、意义,注重以意役形。
汉语是重意会的语义型语言。 1)汉语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语义与语序密切相 关。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 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有次。 2)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句式词句整齐,结 构匀称,可以互文见义,往往不用关联词。 3)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的。这类隐性关系句 简明紧凑,分局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 含的。 4)四字格往往历经锤炼,言简意赅,常常是意合 法的佳作。
4)是时曹操自跟皇甫嵩讨张梁,大战于曲阳。 At this time Cao Cao had joined himself to Huangfu Song, and they were trying to destroy Zhang Liang, and there was a great battle at Quyang. 例4中,“大战于曲阳”中“大战”是动词,而译 文中用名词短语“a great battle”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7)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 "If any one opposes the great scheme, he will be dealt with by military law," said Dong Zhuo. 例7中,此句前边已提到过“大议”这件事, 所以译文中用“scheme”替代避免了重复,体 现了英语形合的特点。
4 、变重复为替代。 英语中关系词丰富,词的形、态变化多,并且广 泛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这都是英语中重 形合的表现。英语造句不喜欢重复。而汉语是一种意 合的语言,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本身 的含义来表达,关系词、代词贫乏,有时为了表达清 楚流畅,常常需要重复表达前面出现的词汇或短语, 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重复体现出汉语句意合的特 点。汉语喜欢重复,翻译成英语时要千方百计避免重 复,多用代词、关系代词或用其他手段。
四、小结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对比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注重形 合,注重结构、形式,即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常常借助各种连 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继续引申,就是英语句型如树形,结 构复杂严谨,关系词集结,表达多静态、多用替代。汉语注重 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即意义上的连贯,常常不用或少用连 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继续引申,就是汉语句型如竹形,简 约流散,动词集结,表达多动态、多重复。因此在汉英翻译中 要注意将意合的汉语句型转换成形合的英语句型,化隐性为显 性,变竹形为树形,变动态为静态,变重复为替代,将汉语的 意合语言转化为地道的英语形合语言不听,郑泰、卢植皆弃官而去。朝廷大臣,去 者大半。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卓按兵不动。 He Jin was obstinate, and both Zheng Tai and Lu Zhi gave up their posts and retired, as did more than half the ministers of state, while He Jin sent a warm welcome to Dong Zhuo, who soon camped at Shengchi Lake and stationed there without further action.
5)却说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为破黄 巾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 It must be recalled that Dong Zhuo had failed in his attempt to destroy the Yellow Scarves rebellion. He would have been punished if he had not bribed the Ten Eunuchs heavily for their protection. 例5中,“却说”统领本句,后边的“前将军、鳌 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是要讲述的 具体内容。译文中处理成了it作形式主语,that引导的 是真正的主语。
五、参考文献
[1]Moss Roberts. Three Kindom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2]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40- 46.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研究纲要[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5]刘宓庆.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6]李瑞华.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玄德曰:“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 投别处去便了。” "We three are one in life and in death; there is no parting for us. We will all go hence." 例3中,“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一句中 “义同生死”和“相离”属于动词,而在译文中处理 成了“one in life and in death”和“parting”,变成了 名词形式。
三、《三国演义》中英语形合汉语 意合研究与翻译策略
1、化隐性为显性。 将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时,应认真解读原文的语 义信息,仔细分析句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并列还是主 次),并有意识地添加正确恰当的连接词形式,化隐性 为显性,以保证译文的地道、连贯和完整。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omains under heave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tends to unite; after a long period of union, tends to divide. This has been so since antiquity. 例1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个分句中隐含了 一种先后关系,经过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所隐含的关系, 因此英译时要在每个分句之前添加after。此外,整句中 还隐含了“自古就是这样”的意思,所以句末增译了 “This has been so since antiquity.”,较好地做到了化 隐性为显性。
例6中,“朝廷大臣,去者大半。”在译文中处理 成了“as did...”的结构,把这一句连了起来。后半部 分“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卓按兵不动。”用while连 接成一个与前一句并列的句子。上述两个例子体现了 汉语意合,属于竹形结构;英语形合,属于树形结构。
例5和例6是典型的汉语竹节流水句,按时 间与事理顺序铺陈,单层面递进。英译时,要 先分析句子的逻辑关系,找到主要信息并把它 译作英文的SV核心主干,然后借助各种关系词 将次要信息镶嵌到主干上。
二、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
1、英语形合
英语民族注重逻辑,强调分析,表现在语言表达习 惯上就是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英语造句常用各 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 (explici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 注重以形显义。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型语言。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 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这些外显性 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主要有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短 语)、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 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 较级、人称等)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广泛使用 代词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 补词起连接作用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