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银行业系统风险特征、分类与原因分析-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业系统风险特征、分类与原因分析
一、银行业系统风险的特征银行业的风险存在很强的系统性,这是受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例如银行业自身的内部因素,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等,还有银行业以外的各种因素,如社会的经济环境因素、因素、因素等各种不同的方面。
银行业系统性的风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整个银行业的内部起作用,与银行业的非系统性的风险相比,其作用的效果更加的明显,如果设置不当所引发的风险也是很大的,甚至可以使银行倒闭,引发经济危机,所以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并且制定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
由于银行风险的可传染性,一个银行发生危机,很可能波及整个银行业,带动整个金融业,形成全面的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所以,在经济生活中,应增加对其的关注度,制定可行的危机处理方案,以防范风险带来的损失。
1.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范围表现出一定的广泛性在经济的发展中,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金融的领域中,银行又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这就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不同之处,风险涉及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广泛性。
银行体系下的所有的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和与这些机构存在一定经济关系业务的主体都是银行风险的存在的载体,其在正常业务的开展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种广泛性,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为风险的防范提供基础的保证。
2.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存在一定的隐蔽性由于在银行也的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名为流动性假象的作用现象,这种假象的存在会对主体之间的业务活动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从而对系统性风险的实质的明确的定义存在一定打掩盖作用,使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的隐蔽性。
隐蔽性的存在可以弥补银行短期的亏损,形成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但是当这种隐蔽性失去作用的时候,银行可能会形成更加严重的亏损。
3.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存在一定的自我增强性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特征是存在传染性,在风险的传染的过程中,会将银行业系统的风险扩大,形成风险的逐渐的增强性。
这主要是由于风险在传染的过程中,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人们在进行市场经济行为的过程中是理性的,这种理性的行为在风险的传染的过程中将会被逐渐的放大,最后导致风险的增大,所以说,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在传递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我增强性。
4.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在传递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传染性由于在经济社会的条件下,整个银行业具有相同的性质和同样的经营范围。
银行的发展易受社会对其的信心的影响,如果银行存在信心危机的潜在的危险。
这种风险一旦存在,就会在社会上由于风险的传染性而广泛的波及。
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银行的危机可能波及到整个银行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形成全面的经济危机,这就是银行风险传染性的具体表现。
二、银行系统性风险分类
现阶段,对于银行风险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其分类的标准可以是多角度的,不同的标准会形成不同的分类。
本文是从银行风险的范围对其进行分类的,按照这个标准,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的作用范围是银行业的内外部,是指风险在这种环境范围的作用下,对整个银行业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变现为负面的影响,并且可能是现实存在的或者是在一定条件下被引发的潜在的风险。
这种对于银行业系统风险描述是一种在风险的存在状态层面进行的描述。
社会的整体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都会
对银行业的风险的激发产生一定的作用,一旦风险被激发并呈现出负面的影响,对整个银行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这种情况是随机的,并且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所以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防,只能制定适当的风险防范机制,将其造成的影响或者损失降低到最小。
而对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市场风险和在政治环境下的制度(政策)风险。
前者的作用范围可以使国内,也可以使国外。
而后者主要与各国的历史成因有关系,拥有良好的制度的国家其潜在风险的存在也很少,所以应广泛开展完善的社会制度的建设。
2.银行业非系统性风险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相对应的就是银行业非系统性风险,其具体的发生的环境就是社会的经济金融环境,作用范围是银行内外部的经营条件,但是由于各个银行的差异性存在,使各个银行之间的经营风险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存在差异的风险就是银行业非系统性的风险。
这种风险的作用效果并没有系统性风险那样的明显,并且在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能使整个银行业都受到波及。
如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对于人员的重视和素质的培养、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等都是其涉及的范围。
只有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对于非系统性风险的重视程度的增加,才能提高银行的风险的防范能力,降低银行的损失,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三、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分析 1.经济周期影响经济周期是经济运转的必然规律,也是对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影响最严重的因素。
在银行的发展中,银行的信用是发展的核心。
在经济处于低谷的时期,银行接收的存款量减少,使银行的货币存量减少,可能引发银行系统性的风险,使银行进入更加不景气的环境。
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由于银行风险的传染性,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业的危机,最终可能引发全国性或者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相反,经济进入繁荣期的时候,银行的存贷款比例增加,增加了银行的现金流量,使银行进入盈利的告诉发展阶段。
所以,经济运行环境对于银行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心理预期作用心理预期一般来说,是决定金融危机发生与否的关键因素。
如果人们的心理预期较高,就会对社会经济和银行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可以更多的运用手中的资金去投资、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形成市场一片繁荣的景象。
但是如果心理预期过低,人们就会紧缩当期的消费和投资,如果对银行未来的预期并不理想,还会从银行中将原有的存款全部取出,减少银行的资金储备量,形成潜在的风险。
并且由于风险的传染性,在相互联系紧密的主体之间进行的风险的传递,也可以是风险逐渐的增强。
理性的投资者在市场的传闻广泛的散步的同时,也会降低对其心理的预期,认为其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社会就可能遭受信心危机,无论其是否拥有应对危机的完善的制度。
所以,现阶段,防止这种信心危机的传播,保证人们心理预期的对已银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其工作开展中的主要的任务。
3.经济全球化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与加快,使国家间的联系日趋的紧密,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生产国际化的趋势,为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基础。
经济的全球化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事物是具有双面性的,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一国的经济会对另一国的产生影响,一旦一国发生风险危机,就可能引发其他国家也陷入危机之中。
例如在拉美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美国经济的走势下降,形成了自身运行的不景气,降低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产生了过多的债务问题,最终引发了整个银行系统性的风险危机。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
学):[1]王倩,蔡强.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应机选择与未来取向[J].江汉论坛.2010,(09):17-22. [2]韩岳峰,张龙.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互补分析及政策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2013,(03):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