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六讲《伤寒脉法十49-60》
脉法四十九。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里讲脉有残贼,怎么理解这条条文呢?我们搭脉,我们面对一个病人的脉象,什么是常脉?知道了常脉以后,就知道什么是有所变化,什么是受克犯,什么是不足,什么是有余。

残贼,这是种说法,就是残害,贼寇。

按照我们在脉象上理解,残是不足的意思,贼就是克犯,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讲的是正气不足,精气不足,一个讲的是邪气有余。

邪气有余,正气定为不足;但正气不足,邪气不一定有余,只是看哪一方面为偏重。

弦紧浮滑沉涩,这几种脉象,在我们正常四季脉象中都是兼夹有所体现。

春脉,春弦,可以滑吗?可以滑,郁而不能发,欲发不得发,这是春势,如果积累比较足,就有滑象,弦滑、洪滑,这个时候都可以兼夹。

紧脉,早春脉有紧象,阳气初生,早春脉象。

浮脉,春夏脉,尤其是暮春、夏天的脉相,秋天的脉象,阳气慢慢生长起来以后都兼有浮象。

浮滑沉涩,在常脉之中也有体现。

这里名叫残贼,就是说它是不应时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个不应时,第二个不应部位,脉有六部,不应部位。

还有呢,在不同的不应季的病中产生了,此名残贼。

弦脉,弦为木象,脉气现为弦象,木象现了,其他四行呢?其他四行弱。

证明寒在内,只有木象一象,病在这一行,所以这一行出现了问题,产生出来弦脉。

弦为木象,木象是什么?木克土,六残贼脉之首。

在临床之中,你像张璐说,七成以上的病都兼夹有弦脉。

为什么?人秉风气生长,和风生万物,邪风杀万物。

我们秉风气,就是说我们人是有生生不已这个特性,但是呢,生意一受到郁遏就会产生弦脉,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种种环境上的,这些情况导致我们内在的身体生机受到了郁遏,就出现了弦脉。

所以在临床之中,病人弦脉,弦象居多,尤其是左手。

左手弦脉不升,右手弦脉不降。

黄元御先生解释的就是:“木旺则脉弦,土虚者忌之;水旺则脉紧,火
虚者忌之;表盛则脉浮,里虚者忌之;里盛则脉沉,表虚者忌之”。

他就是从这几方面讲所谓的残贼,就是不同情况下出现的。

不是说这几种脉不好,不对时候,不对部位出现了不好。

脉法五十。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寸口者,脉之大会要,一身营卫气血周流,复会于寸口,所以呢独取寸口。

“诸微亡阳”,微是什么感觉?我们平常摸脉象,摸的是什么?摸的是营卫气血鼓荡的现象。

脉象的大小呢,首先前提是脉气得到这儿,脉气不足,到不了这儿,无论是阴还是阳,都是很微弱的;到了这儿以后,然后再说,有的时候脉细,力道足,形不足,那就是阴分不足。

有的时候气涩,有的时候实大,然后是感觉还没多大生机,有点瘀滞,像结脉,这就属于阴有余,阳不足。

“诸微亡阳”,这是人体元阳为虚,不论升降。

寸口脉阴阳讲的升降,升不足,阴象现起来了,收不足的,就浮在外,阳气就喧闹在外。

这是二种现象。

“诸微亡阳”,微脉显示的元阳不足,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养阴不能用,温阳药,姜桂附也不能用,姜桂附用了之后气血本来就不足,你刮那么大风,然后升,没得可升。

这个时候就得考虑温固先后天的根本,以药味甘缓平淡为主。

兴木火就是在刮风。

现在元阳这么微弱,小火苗,刮不了风,得护着。

要护着怎么护呢?土护着。

中土其实护持着五行,但护持太多不透气。

“诸濡亡血”,濡脉是什么?濡,三点水旁,相濡以沫,就是一种湿润、柔细这种感觉。

“诸濡亡血”,濡弱,濡相对要兼弱。

过去的人爱把濡脉跟细脉相提并论,我觉得不一定。

很多的人根据“诸濡亡血”,又推断出来濡脉要浮,这不一定。

“诸濡亡血”,这个濡呢,脉不一定很弱,不一定很沉,是软,就是那种没力量,没劲,没神,所以“诸濡亡血”。

血是什么?血性奔发啊,血足了要弦,要滑,就是要发,气足了就要收;无血呢,就是一点奔发的力量都没有,不升了。

同学:就是死水。

行者:也不是死水,就是很软、柔细。

“诸弱发热”,弱为什么发热呢?
同学:气血不足,升不动。

行者:虚弱的人有时候会出现发热。

补中益气汤证,是因为左路升阳不足,右路无以敛降,无力而降。

这个弱不是沉弱,相对是浮而弱,很可能会大而弱。

“诸紧为寒”,这不用讲。

“诸乘寒者则为厥”,什么叫乘寒者?
同学:外感为病。

行者:寒者,太阳寒水之经,那是北方肾气,寒水所司。

乘寒者呢,左路水中生木,木中生火,这是正象,这一病肯定是逆象。

乘寒怎么乘呢?寒气上乘,右路阴寒之气。

这下面来了,你看,“郁冒不仁”。

同学:一派阴象,浊阴不降。

行者:肯定浊阴不降,那是寒气。

这才是厥呢,厥逆,什么高血压,糖尿病,乱七八糟这一套厥逆全在里面。

只有这一条是厥的,往左路没得厥,叫顺。

“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胃无谷气”,谷气弱,胃气弱,无力敛降,右路降不下来,阳明不能司权了。

“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这里面“口急不能言”,大家在临床之中也会遇见类似的,有些病人,想说说不了,老是急,说话老是感觉不利索。

这里面你就得考虑是不是中土之气不足,中土之气不足,然后呢当降不能降,当升不能升,脾塞不通,中焦脾缓转不了。

“口急不能言”,急嘛,肯定,肝木郁在里面,然后呢口不能言,木火还升达不上去,中焦脾气还转枢不了。

“战而栗”,这个就有点木气失根,动摇之象。

“诸乘寒者为厥”,我们就是大概体会这个大象就行了,以后逐渐就会明白,阴阳升降就这一条道路,时间久了以后,虚静为宝,这个通透虚静的心,这个条文都是用来阐述我们这颗心的。

不是说,哎呀,我悟道了,我悟了个道,诸经都是我的注脚,好像有个道;没那个东西!很多人上来听我讲,哎呀,到了那个境界。

像以前老讲高士
宗,高士宗不是讲吗,“盖学医者如剥蕉心,剥至无可剥,方见至理”。

你看,芭蕉剥来剥去,剥至最后,两个叶里面是空的。

脉法五十一。

“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

故令十一。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这里讲濡弱,濡刚才讲了,软。

弱呢,就是沉,无力,起不来,感觉也是一种没力量。

濡弱呢,这在内经里讲,春脉,春三月,脉濡弱招招,如按长竿末梢。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长杆最末梢那点,又软又细的,他讲树那个长枝。

那是一点生意,甲木那一点点升意,“濡弱招招”。

“何以知乘脏?何以知乘府?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阳呢,右脉为阳,浮则为阳,“诸阳浮数”,这里讲的是脉的大象,浮数之象,三阳气不得敛降,为乘腑。

这个好理解。

腑气嘛,传化物而不藏,腑是通行的,要往下降,通行不藏,腑气要通降,以通降为和。

这个时候呢,诸阳浮数,阳气瘀塞在外,不得通降,不得流通,这就是乘腑,腑气上乘,阳老呆在阳位。

阳只能往阴走,腑要往阴走,传化物的,从最高的华盖开始,水路,陆路两条路。

“诸阴迟涩为乘脏”,左路木火要升达,木火升达带动的是五脏六腑的脏精,精气要起亟,现在精气不能起亟,迟涩,它起码濡弱也行。

它不濡弱,濡弱招招,其实这濡弱里面它带点就像内经里面讲的,它必带弦象,它没这点弦象它不是甲木。

同学:有没有迟涩以外的其他的脉象呢?
行者:这是讲的大象。

木火要升达是什么?弦,滑,对吧。

你看这里面讲的涩,迟;迟对应的是什么,是数,是急。

这个迟里面还带着缓,是吧,缓怠。

所以它正好是整个金水之象。

同学:它表现出迟涩来,说明一点升意都没有。

行者:说明升意受遏,受郁遏了。

为什么受郁遏了?可能是里面五脏的精气,因为长期的熬夜,劳累,就不足了,突然一下接不上了,没有那么多精气往上激发了。

迟涩乘脏,这都不是轻病。

同学:肾脏可以,因为是本脏,其他四脏也都行?
行者:这里可以就一部脉而论,也可以就五脏整个大象来论。

五脏都在肾,五脏整个精都在肾,但是如果它一脏有病,比如说肺部脉,肺病,沉、迟涩,一部脉的现象也是乘脏,肺经的精气也开达不了,你不能说,这是肺脉,就补气呀。

该温还得温,肺气该开还得开。

有时病在一脏,病在一部,有时病在全体。

全体是因为一身气机流通,这是大象,一病则周身皆有所累,而一部脉受伤,那是讲的是宿疾,外在气血流通好着呢,宿疾呢以前得过肺病,得过什么的,然后外来一个因素,里外一合,就出现问题了,就那一部陷下去了。

同学:这里面讲的六部脉的大象?
行者:对,可以大象讲,也可以分讲,也可以细讲,讲主要原则。

脉法五十二。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

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

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

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首先讲,纵横,纵是什么?纵就是克其所制,横就是侮其所不制,纵横,就是一行如果过旺,就会出现纵横,克其所制,侮其所不制。

逆呢,就是子盗母气,子盗母气就逆,母病及子就顺,所以母病及子是轻病,子盗母气就是重病。

家里母亲出现问题,这样没事,顶多是源头慢慢衰弱一些,慢慢接下来养一养,也不会短期内出现危证。

像逆就是出一个败家子,怎么弄都不行。

所以纵横,顺逆,就是在五行之中出现一行过旺,产生了与其它四行的关系。

同学:这里只讲了水火和金木,没有讲土。

他只是举个例子,是吧?
行者:对。

它这里面就是说把土行给绕开了。

土克水,水行乘土的话,那就是为忤,为横,就像前面讲的,“诸乘寒则为厥”,这不就是横吗?“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


脉法五十三。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腹满谵语”,腹满者,脾之部在腹,整个肝气,木火之气不能升发,就产生了腹满。

谵语是什么?浊阴上泛,阳明上扰。

“寸口脉浮而紧”,这是什么?右脉,右寸关脉浮而紧。

刺期门以泻之,
这现代临床上很少用。

“腹满谵语”,既然谵语了,这个病可以说是六经之气阻滞已经影响到脏腑了,肝气郁遏在内,腑气不得通降。

我们在临床上也可以相应用一下其它的泻法,但是,尽量温降右路,不碍中土。

脉法五十四。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

“大渴欲饮水”是什么?外而太阳不开,阳明也不降。

阳明为什么不降?我们平常人感冒,有没有一感冒口特别渴的?
同学:有。

行者:一感冒就特别渴的少。

为什么特别少?
同学:可能只有阳明素体不降的人才有。

行者:阳明素体壅滞不降,就会有这种现象。

一般人感冒发烧,烧得挺高的,喝水都是硬灌,不想喝水。

为什么不想喝呢?
同学:太阴还是从湿化。

行者:是因为太阳起于太阴,太阳气整个开不了的话,木火就不开达,脾气就不得散精,所以这时候你喝下去水不管用,中焦没有消证。

“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这是喝了很多水,左路也不得开发,所以喝完以后肚子还很胀。

其实临床上这种也有,很多人为了取汗,喝了很多水,肚子还胀,汗还出不来,所以不能盲目地灌水。

“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都到这条了,这条说明什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已经欲解了,不用加茯苓白术小便也利了。

如果小便不利得加。

“此为肝乘肺,名为横”。

肝为什么乘肺?因为肺气太弱,平常感冒受寒,里面火气太强。

既然要乘肺,可能跟节气还有一定关系。

比如秋燥,肺气欲降而不得降,可能平常熬夜兴奋,阳火老是飘在上面。

这种人感冒可能容易嗓子干,口渴,想吃凉的,吃完凉的其腹必满。

同学:很多人一感冒没有大渴欲饮水,但是会咽疼咳嗽。

行者:那是少阳相火,还没咳在肺里面。

肺要劳心,肺的精魄不
收,不收的话,这种人很容易咳嗽,燥咳。

“名曰横,刺期门”。

这是古人给的大法。

像我们临床上,“大渴欲饮水”,这不用问,既然是肝克肺,肯定还有肝火,例如口苦、嗓子干,看看眼睛红什么的有没有,就不光是一个口渴的问题。

如果真是肺气不降,不光有口渴,还有鼻子干,肺气虚而不降的,鼻子干很明显,口鼻干燥,“大渴欲饮水”,水到了喝几口就行,不停地喝,来了就喝两口,喝完了也不太解渴。

刺期门是一法,管不管用也不一定。

暂时泻一下,泻一下以后肺气能收,肺气一收以后,脾胃就能守住,脾气一守它就能够达于四旁了。

这里面这股肝气还很旺,病人素体还挺好,这个肝脾应该升达,灌溉四方,结果肝气逆上去了,肺气被逆,所以用了泻法。

临床上我们根据病人体质虚实进行调整。

你看现在临床上,一感冒牛黄上清,一感冒牛黄解毒,吃完挺好的。

牛黄上清,牛黄清胃,一感冒嗓子一疼,一吃好了,过二天不感冒了。

管用吗?也管用。

治得对不对?也相应对,但他治完以后,得要静养几天,让左路再生发上去,要不然时间久了以后,左路生发不上去就会瘀积成病了。

本来元火挺足,结果日消夜损。

脉法五十五。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以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洒洒恶寒也。

曰:何以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左路由阴生阳,生出阳脉,但阴脉不足了,生不起阳脉,所以“阴脉不足,阳往从之”。

“阳脉不足,阴往乘之”,右路诸阳要敛降,肺胃要敛降,整个上焦心肺之阳不足以敛降,所以“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左路阳负责升,陷于阴中,恶寒,“阳往从之”;阳都不待在阳地,往阴地跑了,肯定体表阳气不足,恶寒。

“阳脉不足,阴往乘之”,阴气都顶到表了,然后阳气都浮越,逆于外,所以出现发热。

阳气应该固护,固护不了,所以这时候出现虽然发热,但是“洒淅恶寒”。

这点虽然简单,但是要反复地看,反复地想。

经常看完以后,你就会知道,一见病人,病人说恶寒,你就知道为什么恶寒;发热,为什么发热。

就这么简单的问题,很多专家教授也不一定搞得很清楚,没有古人解释得这么清晰明畅。

同学:怎么跟黄元御讲的不一样?
行者:这跟我讲的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讲了两面。

阳气陷阴中,我讲的是阳,在阳则恶寒;它讲的是在阴,阳气陷入阴中,阴中就会有燥热,阴不能安守,则会感觉内在的烦热。

根据古人讲,他这个热,不是讲的外在的体温温度高,而是讲的内在的烦热,他以这个为主的。

你要讲外在的体温高,那肯定是三阳不降为主。

他讲的譬如五心烦热、烦躁。

所以说这两条你们要互看。

刚才讲的阳不足,阳不足了,阴乘阳,就出现了浮热,一身肌表热,肌表热了但你还感觉怕冷。

这叫什么?这个要重一点,就叫热在肌肤,寒在骨髓,或者叫热在表而寒在内,里面的阴气往外乘,所以你看外面还有点恶寒,但恶寒还怕热呢。

你可以拿被子盖着,但你不能拿热被子给他盖着,盖着他难受。

这叫恶寒不叫畏寒,畏寒是外面暖暖和和的更舒服,而他表阳还撑在外面呢。

就这么简单的一条,其实涵盖了阴阳出入的一些根本道理。

这条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啥不明白的直接讲。

这是很简单的也是很根本的,把这个理解透彻了以后,以后学《伤寒论》就简单了。

同学:那个阳气下陷于阴中,但不发热吗?
行者:阳气怎么下陷在阴中啊?给你举个例子,阴是底气,内在的,你要是底气不足的话,气一泄下去,你会发热吗?或者是外在压力挺大的,不敢出头,肯定是表面哆哆嗦嗦的,然后稍微有点怕冷的样子,因为阳气全压在里面。

无论是虚还是实,无论是外寒消侵,还是升意不足,这是陷在内。

不是讲了吗?人体就是阴阳内外,你阴不足了,什么叫阴不足?就是这元气在大本营的兵力就不足了,钱都花在外边了,你看里面没钱,兵力就回收,粮草都接济不上了,赶快撤兵吧,得往回收。

这左右路一定要搞明白,左边木火升达,叫藏精起亟开发,左路一开,右路马上收。

同学:更年期那种潮热是吗?
行者:那种潮热是啊,那种潮热恰恰就是阳陷于阴中,阴气不宁而逆于上。

你看另一条,“诸乘寒者则为厥”,厥热上逆则为潮热。

你问问那些更年期的人,一问个个都是潮热,脚还特怕凉,厥逆,寒气盛,阳气不能归根。

她热完了她又冷,没说一直热,正阳她还不足了。

什么时候冷?凌晨冷,凌晨前冷一冷,阳气要升发又升发不出去,那就盗汗,这叫寒热。

反复读反复想,一下领会深刻不容易。

这几条,要是几年前读,你必须在这里面困惑好一阶段,老搞不清楚,这发热热从哪儿来,这恶寒寒又从哪儿来,反复在这儿困惑,然后一讲明白了,就这么回事。

把这条看明白了,就可以治小孩感冒了,很简单,往来就是那些小方子,往来升降。

大人感冒当然就是杂病多一些,有时候见效没那么神速,再加上中间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所以有时候不那么顺。

给大人看病需要特别镇定,病人来人,我还没好;你又怎么整了!?你就知道问题肯定在他那儿,心里很明白,对这道理非常澈,要不然他不检讨自己的小问题,都在你这儿找,找半天,还找得你自己不自信,不知该怎么用药了。

脉法五十六。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营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而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


这条讲的就是我们现代人。

我们现代人,你发现没,左尺脉都弱,临床上这么多年想找几个肾气足的不容易,肾气足主要是左脉沉滑有力,有点滑实的感觉。

冬脉,其脉为营,其脉为石。

什么叫营呢,就是象个营盘一样扎在那儿。

“其脉浮”,就是阳脉浮、阴脉弱,阳脉浮讲的是整个右路浮上去了,阴脉弱是由阴出阳出不来,还是承接上面一条,讲了一个体质。

“血虚则筋急,其脉沉者,营气微”,不但弱,还沉弱,沉的话脏精不能外济,木火就一点没动静。

营气弱,营者营运,木火就没有营运之力。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这里面我们临床上病人有几种情况。

病人说我这汗一出就是大汗,出完了以后还怕冷,一身黏汗,就是这种。

这种人出完汗以后冷,如果再冷的话,就是黏汗,因为他汗一出以后把气一耗掉,营气就特别弱,连那点汗都无力,不能流畅。

所以黏汗是什么?就是汗出得不顺畅。

当然现在温病学派来说,你这是伤阴了,这是黏汗啊,汗出如油,就出来了。

汗出如油的少,就是黏汗。

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元阳亏虚,守不住。

元阳亏虚怎么办?收阳气啊。

尺部脉有没有风象,有风象再滋阴,有风象滋完阴了,中土还得温阳降气,要不然这点阴药你拿啥化掉,脾胃阳气都这么弱,你拿什么化掉?如果实在风木太燥扰,你来点炮姜,来点什么,一切药以甘平为主,不能凉,本来左路木火都压在底下躁急了。

“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而不行”。

营气微加烧针,本来就相当于气多血少,“血流而不行”,血要流流不通,没有东西,没有那么大的营血资本,因为肺胃一路就没有敛凝这么多的精气,气凝则为精再发出去,他就没给它凝下来,所以只能把右路浮散的元气往外开散,所以更发热而烦躁。

烦者心火不降,躁者肾水不济。

同学:血流而不行,有些有血腥的,右路不能敛降。

行者:流血,人为什么会流血?你讲一下,血流而不行。

同学:流血分为上下。

上部流血是肺金不敛,下部流血是肝木燥扰。

行者:病在阳还是病在阴,首先要看一下。

病在阴的,逆乘在下,在里才会流血吧?你要是逆乘在上,汗流不止,这气都全泄在外面,它没那么大劲流血。

同学;但他用了烧针。

行者:他用的烧针是燥,燥热或烦躁。

本来木火之力就不大,木火往阴精克犯的话必须有力量,烧针是用完之后全身燥热,它里面该寒还是寒,它没有克犯到里面。

要克犯到里面必须是木火之力挺足的,想往上升升不上去,然后下面正好肾精收不住,它往下走。

这不是肾气弱,要肾脉浮才行。

同学:少阴病有一条,“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这条和
五十六条是不是一个意思?
行者:类似。

这都是上厥下竭。

简单就是说,在上汗,在上元气不收,然后卫气开散收不住。

这叫什么?叫叫竭,上竭下厥。

左路升达不上去,生机灭绝,右路元气不收,耗散殆尽,竭。

你想,烧针这个力量,一进去,血脉突然多了一股温燥之气。

你吃过附子吧?吃完附子这个燥热啊,哪儿都热,这脾胃还是寒的。

同学:是直接作用于血脉,那股力量直接从血脉往外散。

行者:血流而不行。

他真的血流开了,他马上就暖和了。

同学:它只是气比较彪悍。

行者:是,收不住,它没有深入的力量。

我说,你用附子,那我来点桂附地黄丸,那就进去了,它这个补阳的力量比较深沉,它入进去了,入阴分了,就在这股阳气上面绑了个秤砣,要沉下去。

这个属于阴精亏虚的。

真正要温阳,还是过去温病学派讲的,通阳在于利小便,其实不是“通阳不在温”,真正要温阳啊,也不在于大辛大热。

为什么呢?阴气沉滞久了以后不得流通,阳气要进去的话,你先得把路打通吧,路打通才能进去,所以在于利小便,利小便是一法,先头部队呀。

同学:利小便应该是下焦水气很盛。

行者:那不是。

小便一动以后,寒水之气才能流通,而且小便本来也挺利的,但是你要在温阳的药里面加上利小便的药,那不一样。

那时候我还没毕业呢,有个病人寒得要命,每天就感觉到全身凉得就活不过来了。

其他大夫一看,四逆呗,附子理中,吃下去好一阵,不吃就不行,吃时间长了也不行,吃时间长了以后感觉,这药啊,其他大夫开的都是人参啊什么都用上,没有像王正龙比较单纯地用药,感觉一吃下去浑身就暖和了,感觉大军过境,也就保持一小时,一个小时又开始凉了。

这个就是寒邪没有散开,整个阳气没有流通。

到我那里看,我用的桂附五苓,一吃完,他就感觉慢慢暖起来了,维持时间很长,然后桂附五苓慢慢用用,用久了以后又换成理中,吃了半年,以后就不冷了。

同学:治风湿,不可令水流漓,是不是这个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