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妙治“大头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东垣妙治“大头瘟”
古之智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古今之大医亦上观天象、俯察地理,以自然为师,寻找诊病思路。
李杲,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号东垣老人。
他出生于富贵人家,衣食无忧,自幼习儒。
其母病危,众医束手无策,最终在痛苦中死去。
李东垣深受触动,自此之后,苦读中医经典,遍访名医,最终拜入易水学派张元素门下,立志成为医术高明、悲天悯人的大医。
1202年,政权更迭,战事连连,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那年春季,天气回温快且干燥,随即暴发了一场瘟疫。
老百姓起初恶寒发热、浑身乏力,之后头面肿大、眼目难睁、呼吸困难、咽喉肿痛且出现蔓延传染趋势,医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大头瘟”。
当时的医书中没有记载治疗此病的方法,众多医家绞尽脑汁,效仿仲景伤寒之法,大多承气泻下或清热解毒,皆无效。
李东垣想到了恩师张元素的教诲,即治病时也要考虑天人相应,“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
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所至为故”。
即人体上半身与天气对应,下半身与大地对应,患者多为火热毒邪,一派阳证、实证,且都聚集于人体头部、咽部等上焦部位。
治法应当进攻人上焦之心肺间,火郁发之,集中药力将热毒向上发散以驱热毒外出,再配以清热泻火。
倘若泻下,不仅邪无从出且诛伐无过,只会越治越重。
遂开出方子,此方辛凉升散、疏风泻热、清热解毒,药到病除。
只要有类似症状,百姓就抄方抓药,疗效甚佳,活人甚众。
李东垣遂将此方刻到石头上,以流传百世。
此方即为著名的普济消毒饮,方名有普济众生之义。
还有一案,亦是李东垣妙手回春之举。
《名医类案》记载,一患者年近七十,忽有一日面红目赤,宛如醉酒,咯痰黏稠,头晕目眩,如踩棉花,头重脚轻,视物不清。
李东垣判断此为上热下寒证。
想清热泻火,可患者年事已高,不耐攻伐,难以处方。
进退两难之时,李
东垣又想到恩师张元素的教诲:“凡治上焦,譬犹乌集高巅,射而取之。
”意为治疗上焦的疾病,就像鸟聚集在山顶,要用射箭的方法才能获得。
于是,李东垣取头部两眉之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的方法以泻上焦火热。
此法既能迅速清热解毒,又可避免寒凉药物损伤脾胃之阳。
古之医家多从大自然中获得独特的诊病思路处方用药。
华佗因观察到水獭吃紫苏叶,给予紫苏叶以解过食虾蟹所导致的寒凉腹痛腹泻;元代医家滑寿,取梧桐叶得秋季肃降、收敛之气,助产妇成功生产;清代医家叶桂,取南瓜蒂输送营养给南瓜、最终瓜熟蒂落之象,助妊娠妇人安胎。
人是自然界的成员,自然界的规律亦适用于人体,所谓格物致知也。
(张丁元山东中医药大学)
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五钱(各15g),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各6g) ,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各3g),僵蚕、升麻各七分(各2g)
【用法】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